“三閭大夫”考 ——兼論楚國公族的興衰(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其公族興廢每與國家災難有關。昭、景二族的出現也是如此。我們考慮,它們當是昭、惠復國的産物。此外,屈氏在這兩次危機中的角色也值得注意,它在戰國時期的地位可能也與這類事件有關。 
首先,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楚史春秋段是分爲前後兩截,前一截,即春秋早期和中期(從若敖到莊王),楚啓濮伐隨,兼併各國(申、呂、息、鄧等國),與晉爭雄,問鼎中原,一直是處於上升的勢頭,鬬、成與有力焉。莊王九年,若敖之滅,導致王族勢力的上升。表面上看,這是王室得到加強,但實際上卻是楚勢由盛轉衰的開始。 
其次,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春秋晚期,楚國多難,禍亂是起於共王。共王以來,令尹、司馬多爲王子(蒍氏、屈氏只起輔助作用)。當時“王族多寵”是大問題(《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載楚申叔豫語,謂“國多寵而王弱”)。所謂“王族多寵”,第一是王多寵子,而莫嫡是立,有繼承危機;第二是幼子即位,而王叔干政,又有篡弑之虞;第三是王族多畜私臣,“无祿而多馬”(《左傳》襄公二十二年),也對國家構成威脅(這類問題一直到吳起變法前還是如此)。比如共王五子(即後來的康王昭、靈王圍、訾敖比〈子干〉、令尹子皙和平王居〈原名棄疾〉),他們都是庶子,由誰繼承王位,是靠埋璧爲卜,導致五子爭位。其先立者爲康王。康王初年,三易令尹(子囊、子庚、子南),都是出自王族,新王受王叔控制,很不自由。康王九年,王殺令尹子南,導致蒍氏出山,情況才有所緩和,但王族專政的局面並未打破。[25]康王死,其子麇(郟敖)是被令尹子圍即後來的靈王殺害。靈王立,其子祿又被另外三位王叔(子比、棄疾和子晰)殺害。靈王自己也死於流亡。當時人叫“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鄭行人子羽語)。靈王卒,子比爲王(初王),子皙爲令尹,棄疾爲司馬。三位王子爭政的結果是,棄疾獲得勝利,是爲楚平王。平王在五子中年齡最小,當時人說“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左傳》昭公十三年載晉叔向語)。[26]這也是屬於後來居上,和屈氏有相同之處。 
最後,我們應當注意的是,春秋晚期的國際形勢是,晉、楚對抗,各有與國:吳通上國,與晉爲親(晉、吳爲同姓);楚娶二嬴(莊王夫人和平王夫人都是秦女),與秦爲姻(秦、楚都是被中原諸夏“夷狄視之”的大國)。故楚臣之叛,必投吳、晉(如申公巫臣、伍子胥、太宰嚭、太子建);[27]昭王復國,也是賴秦之助。[28] 
這是平王即位的背景。 
平王這個人,史家都認爲很壞,但他的運氣卻並不壞。他不但以陰謀得繼大統,幹盡壞事,竟以壽終,讓逃亡在外的伍子胥氣得不得了;而且死後也若有神助,雖以暴虐荒淫,陷楚國於災難,但他的兒孫(楚昭王和楚惠王)還是得以重振楚國,再續楚祀。司馬遷說康王“四子皆絕無後,唯獨棄疾後立,爲平王,竟續楚祀,如其神符”(《史記·楚世家》),就是講這種戲劇性。不僅如此,有趣的是,楚國的命運還竟然是繫於一女子之身。楚平王爲太子建取婦于秦,見女好而自娶之,舍太子建不立,而立秦女所生子爲昭王,這是後來幾件大事的伏筆。它既是伍子胥搬吳兵入郢的禍因(導致太子建的老師伍奢被殺和伍子胥出逃),也是申包胥乞秦師復楚的福源(因爲昭王的媽媽和姥姥都是秦女)。就連惠王時有名的“白公之亂”和葉公子高的救亡圖存,遠因也在於太子建之廢,白公勝要爲他的父親(故太子建)報仇雪恥。這兩次的復國,對楚國影響很大:昭王所“復”是平王的“國”,惠王所“復”是昭王的“國”。我們相信,昭、景二族的崛起必與之有關。 
最後,我們應該指出的是,在上面提到的楚國鐘銘中,我們發現的並不只是楚平王的諡號,而是秦國救楚的大事。我們推測,該器當是昭王或昭王以後,楚王室爲了紀念楚國的復國而做。[29]作器者在銘文中把秦之救楚歸因於平王與秦國聯姻,這點很重要。因爲如果我們是惠王以後或昭王以後的楚人,他們在復國之後能夠想到的是什麽呢?恐怕只能是感謝惠王以前的昭王,昭王以前的平王(感謝他從秦國娶來了一個既給他們帶來災禍又給他們帶來福氣的漂亮女人)。我想這也許就是“昭”、“景”二族在戰國時期成爲大族的原因吧? 


 
[1] 邵王之媓鼎、簋,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4冊,文物出版社,1986年,2288;第6冊,文物出版社,1988年,3634、3635。包山楚簡中的人名,見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簡》,文物出版社,1991年。案:關於包山楚簡中的邵氏,可參看:徐全勝《包山楚簡姓氏譜》,北京大學考古系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1997年5月,33頁。據徐譜,包山楚簡以“邵”爲氏者凡10人,見《包山楚簡》簡15、15反、16、95、103、115、116、125、150、176、181、193-194、205-207、218、220、221、223、249。此外,邵氏還見於楚漾陵公戈(《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冊,1992年,11358)、楚鄂君啓節(《殷周金文集成》,第18冊,1994年,12110-12113)和楚璽印(《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2551、2552、3486)等。 
[2] 見注11引楚鄂君啓節。 
[3] 《包山楚簡》,簡103、115。 
[4] 《包山楚簡》,簡207、218、220、221、223、249。 
[5] 《包山楚簡》,簡200、203、205、214、240、243。 
[6] 《包山楚簡》,53頁,注(360)。 
[7] 清陳厚耀《春秋氏族譜》卷下述楚公族有“鬭”、“成”、“屈”、“蒍”、“熊”、“陽”、“申叔”、“申”、“伍”、“潘”、“沈”、“觀”、“伯”等族,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十二下《春秋列國卿大夫世系表》的楚表也有“鬭”、“成”、“蒍”、“屈”、“陽”、“囊”、“申”、“潘”、“伍”等族。這些氏族,照說當以熊氏最古老,“熊”即古文字中的“※”,是楚王族所出,但陳書所列以熊爲氏者卻既非王族,也非楚國的重要公族,顧表去而不數是對的;陽氏和囊氏雖然是從王族分化,但陽氏是穆王(前625-前614年)之子王子揚的後代,囊氏是莊王(前613-前591年)之子王子貞的後代,它們分出的年代都比較晚,重要性也比較差;而“申叔”、“申”、“伍”、“潘”、“沈”、“觀”、“伯”等族,則或以封邑爲氏,或不詳所出,都是某些大臣的後代,它們也不能同“鬭”、“成”、“屈”、“蒍”相比。陳譜和顧表把這四族列在最前面,這是很有道理的。 
[8] 曹桂岑《河南淅川和尚嶺、徐家嶺楚墓發掘記》,《文物天地》1992年6期,10-12頁。 
[9] 據《左傳》宣公四年,克黃是成王令尹鬭穀於菟(字子文)的子孫。 
[10] 《包山楚簡》簡61:“九月辛酉之日,新大廄陳漸受期:十月辛未之日,不行伐(代)陽廄尹郙之人※戟於長沙公之軍。登門有敗。          疋(胥)越。”簡文中的“※戟”,注(105):說“※,讀如鬬。”滕壬生先生以爲是人名(見所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877頁)。 
[11] 參看:徐全勝《包山楚簡姓氏譜》。據徐譜,包山楚簡以“屈“爲氏者凡11人,見《包山楚簡》,簡7、62、67、87、121、130、157、169、176、190、223。此外,屈氏還見於楚屈子赤角瑚(《殷周金文集成》,第9冊,1988年,4612)、楚燕客銅量(《殷周金文集成》,第16冊,1994年,10373)、王鐘戈(《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冊,11393)和楚璽印(《古璽彙編》,3599)等。 
[12] 《左傳》的這兩種寫法是以“蒍子馮”爲分界線。他本人是兩種寫法都有,前之者作“蒍”,後之者作“薳”。 
[13] 據《國語·鄭語》和《史記·楚世家》,熊嚴四子爲伯霜、仲雪、叔熊(或叔堪)、季紃(或徇)。熊嚴卒,伯霜立。伯霜卒,三子爭位,仲雪死,叔熊亡,避難於濮。最後繼位的是季紃。叔熊是楚叔氏,即楚蒍氏的來源(疑“叔熊”、“叔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