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铸币业的发展看辽代经济的盛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内容提要】契丹本土铸币业的发展,除了受到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之外,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本国经济发展规律在起作用。契丹立国前铸币业的萌芽、辽初铸币业的初步发展、中期货币经济的确立、末期的货币紧缺正是契丹国家经济产生、发展、衰落过程的投影。
【英文摘要】The basic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ining industry of Qi Dan Nationality is the law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besides the treat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Qi Dan State,the sprout of the coin industry,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oin indust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iao Dynast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ency economy in the middle stages and the lack of currency in the late stages are just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appearance,development and ups and downs of the Qi Dan State’s economy.
【关 键 词】铸币业/辽代/经济coinage/Liao dynasty/economy
【 正 文】
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1)-03-0032-05
由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辽王朝兴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1125年,统治北方长达200余年,与宋、西夏鼎立,客观上促进了北方草原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考察契丹社会从崛起到由盛而衰的过程,其政治、经济形态的演变都直接体现在货币经济的走势之中。
从传世和出土辽代钱币的数量和品种,结合文献记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契丹本土铸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实物交换、称量货币、金银铜铁新旧钱混用到形成自身较为完备的货币流通体系这一发展过程,恰恰是以契丹社会从游牧到封建化、从单一的畜牧经济向农、牧、工、商多种经济的新格局的过渡为背景的。这期间,除了受到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之外,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本国经济发展规律在起作用。契丹立国前铸币业的萌芽、辽初铸币业的初步发展、中期货币经济的确立、末期的货币紧缺正是契丹国家经济产生、发展、衰落过程的投影。透过小小古钱,我们可以一窥辽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
一、契丹铸币业的萌芽
五代时崛起的契丹民族,以游牧为生,社会生产和经济远较中原落后。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商品交换尚处于原始的物物交换时期,主要以牛、羊、皮张、布帛充当一般等价物,铸币的使用即使有,也是以掠夺汉地钱来充用。这种情况大约一直持续到辽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辽史·食货志》载:太宗时,"女真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mò@①hé@②等部以哈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驮、马毳、jì@③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襁属。""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于南中之绢。"[1](卷六○《食货志·下》)牛羊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货币形式,而且,不仅在商业贸易中使用,甚至官吏的俸禄、赏赐亦是如此。
宋使胡峤曾留居契丹7年(947-953年),他在《陷辽记》一书中记载:"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即使在城市中、工商业繁荣地区,以布帛作为通货也仍是普遍现象。辽政府还多次颁布法令,严禁布帛"不中尺度者"。以严格明确交易的比价,直到辽道宗大康七年(1081年)才废除。但直到辽末天祚帝时,还有用牛羊换取粮食的记载:"雅里(梁王)自定其值,粟一车一羊,三车一牛,五车一马,八车一驮。从者曰:’今一羊易粟二斗,尚不可得,比值太轻’。"[1](卷五九《食货志·上》)由此可见,实物交换在契丹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尤其是民间,极为普遍。
那么,辽的自铸币始于何时?文献记载不甚明了,仅《辽史·食货志下》(卷六○)有:"鼓铸之法,先代撒拉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一些钱币学者据此认为在辽建国前,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已开始铸钱。但铸的是何种钱文呢?史书无载,也未见有关铸币管理机构和规模数量的记载。
根据传世和出土实物的研究,被认为属于此时期的辽钱有"通行泉货"、"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之宝"、"千秋万岁"、"大泉五十"等。近年来,在赤峰等辽国腹地有多次的零星发现。如,1981年在林西县三道营子辽代钱币窖藏就曾出土一枚"通行泉货",[2]汉字隶书,右旋读,光背,形制与一般的辽钱无异,且此地又是契丹人发祥之地,所以认为属辽铸。其他诸钱钱文多祝文赞语,如"开丹"等多以为契丹开国纪念币或压胜钱。
从史书看,契丹境内多铜铁,矿冶是契丹人的传统工业,立国前就已出现独立的冶铁、铸铜业部门,据《辽史·食货志下》(卷六○)"坑冶,则自太宗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又有曷术部者多铁;’葛术’,国语铁也。部置三冶:曰柳@④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神册初(应为天显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洲,地亦多铁……"。考古发掘也证实辽上京附近坑冶遗址规模相当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罗杖子、赤峰辽祖州、饶州、中京遗址都有发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辽初已具备了一定的金属冶铸技术和原料等条件,在国势日渐膨胀及盛唐文化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开始铸造钱币也是可能的。但其时钱文均不记年号,数量又是寥若星辰,所以不可能作为市场流通的价值尺度而代替牲畜、皮张和布帛等媒介,只能是作为上层社会财富的象征或纪念币。
契丹立国前后,农业尚处于粗放的原始水平,工商业十分薄弱,商品交换必然很不发达。单一的畜牧经济辅以狩猎,使契丹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极为简单,除了盐、茶、铁而外,基本都可自给自足,而经常性的入边掠夺,从汉地输入的旧钱、邻国钱足可敷用,对货币的需求量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铸币业,正如文献记载的粗略和考古出土的稀少所揭示的,这一时期出现的铸币业萌芽,与其说是出于商业交换的需求,不如说是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是为称雄北方和标榜正统而采取的一个步骤。
二、辽代早期铸币业的初步发展
辽立国后,统治者依靠畜牧业为本,同时加强对农业的开发。"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1](卷五九《食货志·上》)在政治上推行"因俗而治"和"胡汉分治"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口大量增加,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太宗时,更加重视农业管理,甚至为"无害于农"而推迟出猎,士兵有伤害农作物者处以军法,在统治者的保护和鼓励下,使得大片土地得以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为辽的农业经济扩大了范围,注入了大批农业人口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东灭渤海,又从石敬瑭处割幽云十六州,尤其是后者,地稠人密,物产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区,对契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军需民食,殷实富足;而向西域的扩张,畅通了西北丝绸之路,契丹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北方的大业初成,经济呈上升趋势,本地的鱼盐、矿冶、陶瓷、纺织、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均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和边境的互市贸易在民间也日益扩大。977年,在北宋的镇、易、雄、霸、沧州设榷场,辽以银、铁、布、羊、马、驮等交换宋的香药、犀cū@⑤、象牙、茶等物,同时与女真、西夏也以各种形式开展经济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必然要求辽政府采取措施改革落后的货币制度。《辽史·食货志》:"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1](卷五九《食货志·上》)铸行正式流通的货币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且,既已称帝、建元,仿行汉制,发行自己的铸币也是不可缺少的表示正统的标志。自太祖天赞以后,每改元必铸钱,
【英文摘要】The basic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ining industry of Qi Dan Nationality is the law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besides the treat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the Han Nationality.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Qi Dan State,the sprout of the coin industry,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coin indust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Liao Dynasty,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ency economy in the middle stages and the lack of currency in the late stages are just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appearance,development and ups and downs of the Qi Dan State’s economy.
【关 键 词】铸币业/辽代/经济coinage/Liao dynasty/economy
【 正 文】
分类号:K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1)-03-0032-05
由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建立的辽王朝兴于公元907年,亡于公元1125年,统治北方长达200余年,与宋、西夏鼎立,客观上促进了北方草原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考察契丹社会从崛起到由盛而衰的过程,其政治、经济形态的演变都直接体现在货币经济的走势之中。
从传世和出土辽代钱币的数量和品种,结合文献记载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契丹本土铸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实物交换、称量货币、金银铜铁新旧钱混用到形成自身较为完备的货币流通体系这一发展过程,恰恰是以契丹社会从游牧到封建化、从单一的畜牧经济向农、牧、工、商多种经济的新格局的过渡为背景的。这期间,除了受到汉族文化的巨大影响之外,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本国经济发展规律在起作用。契丹立国前铸币业的萌芽、辽初铸币业的初步发展、中期货币经济的确立、末期的货币紧缺正是契丹国家经济产生、发展、衰落过程的投影。透过小小古钱,我们可以一窥辽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貌。
一、契丹铸币业的萌芽
五代时崛起的契丹民族,以游牧为生,社会生产和经济远较中原落后。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商品交换尚处于原始的物物交换时期,主要以牛、羊、皮张、布帛充当一般等价物,铸币的使用即使有,也是以掠夺汉地钱来充用。这种情况大约一直持续到辽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辽史·食货志》载:太宗时,"女真以金帛、布、蜜、蜡、诸药材及铁离、mò@①hé@②等部以哈珠、青鼠、貂鼠、胶鱼之皮、牛、羊、驮、马毳、jì@③等物,来易于辽者,道路襁属。""以羸老之羊及皮毛易于南中之绢。"[1](卷六○《食货志·下》)牛羊一直是契丹人的主要货币形式,而且,不仅在商业贸易中使用,甚至官吏的俸禄、赏赐亦是如此。
宋使胡峤曾留居契丹7年(947-953年),他在《陷辽记》一书中记载:"上京西楼有邑屋市肆,交易无钱而用布。"即使在城市中、工商业繁荣地区,以布帛作为通货也仍是普遍现象。辽政府还多次颁布法令,严禁布帛"不中尺度者"。以严格明确交易的比价,直到辽道宗大康七年(1081年)才废除。但直到辽末天祚帝时,还有用牛羊换取粮食的记载:"雅里(梁王)自定其值,粟一车一羊,三车一牛,五车一马,八车一驮。从者曰:’今一羊易粟二斗,尚不可得,比值太轻’。"[1](卷五九《食货志·上》)由此可见,实物交换在契丹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尤其是民间,极为普遍。
那么,辽的自铸币始于何时?文献记载不甚明了,仅《辽史·食货志下》(卷六○)有:"鼓铸之法,先代撒拉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一些钱币学者据此认为在辽建国前,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已开始铸钱。但铸的是何种钱文呢?史书无载,也未见有关铸币管理机构和规模数量的记载。
根据传世和出土实物的研究,被认为属于此时期的辽钱有"通行泉货"、"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之宝"、"千秋万岁"、"大泉五十"等。近年来,在赤峰等辽国腹地有多次的零星发现。如,1981年在林西县三道营子辽代钱币窖藏就曾出土一枚"通行泉货",[2]汉字隶书,右旋读,光背,形制与一般的辽钱无异,且此地又是契丹人发祥之地,所以认为属辽铸。其他诸钱钱文多祝文赞语,如"开丹"等多以为契丹开国纪念币或压胜钱。
从史书看,契丹境内多铜铁,矿冶是契丹人的传统工业,立国前就已出现独立的冶铁、铸铜业部门,据《辽史·食货志下》(卷六○)"坑冶,则自太宗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又有曷术部者多铁;’葛术’,国语铁也。部置三冶:曰柳@④河,曰三黜古斯,曰手山。神册初(应为天显初),平渤海,得广州,本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洲,地亦多铁……"。考古发掘也证实辽上京附近坑冶遗址规模相当大,鞍山市首山、河北平泉罗杖子、赤峰辽祖州、饶州、中京遗址都有发现炼铁炉址和炼渣,堆积厚达一米多。辽初已具备了一定的金属冶铸技术和原料等条件,在国势日渐膨胀及盛唐文化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开始铸造钱币也是可能的。但其时钱文均不记年号,数量又是寥若星辰,所以不可能作为市场流通的价值尺度而代替牲畜、皮张和布帛等媒介,只能是作为上层社会财富的象征或纪念币。
契丹立国前后,农业尚处于粗放的原始水平,工商业十分薄弱,商品交换必然很不发达。单一的畜牧经济辅以狩猎,使契丹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极为简单,除了盐、茶、铁而外,基本都可自给自足,而经常性的入边掠夺,从汉地输入的旧钱、邻国钱足可敷用,对货币的需求量不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大规模发展铸币业,正如文献记载的粗略和考古出土的稀少所揭示的,这一时期出现的铸币业萌芽,与其说是出于商业交换的需求,不如说是出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需要,是为称雄北方和标榜正统而采取的一个步骤。
二、辽代早期铸币业的初步发展
辽立国后,统治者依靠畜牧业为本,同时加强对农业的开发。"太祖平诸弟之乱,弭兵轻赋,专意于农。"[1](卷五九《食货志·上》)在政治上推行"因俗而治"和"胡汉分治"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人口大量增加,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太宗时,更加重视农业管理,甚至为"无害于农"而推迟出猎,士兵有伤害农作物者处以军法,在统治者的保护和鼓励下,使得大片土地得以开发利用。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为辽的农业经济扩大了范围,注入了大批农业人口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东灭渤海,又从石敬瑭处割幽云十六州,尤其是后者,地稠人密,物产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区,对契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军需民食,殷实富足;而向西域的扩张,畅通了西北丝绸之路,契丹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北方的大业初成,经济呈上升趋势,本地的鱼盐、矿冶、陶瓷、纺织、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均有较大发展。与中原和边境的互市贸易在民间也日益扩大。977年,在北宋的镇、易、雄、霸、沧州设榷场,辽以银、铁、布、羊、马、驮等交换宋的香药、犀cū@⑤、象牙、茶等物,同时与女真、西夏也以各种形式开展经济联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必然要求辽政府采取措施改革落后的货币制度。《辽史·食货志》:"及其有国,内建宗庙朝廷,外置郡县牧守,制度日增,经费日广……而食货之用斯为急矣。"[1](卷五九《食货志·上》)铸行正式流通的货币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而且,既已称帝、建元,仿行汉制,发行自己的铸币也是不可缺少的表示正统的标志。自太祖天赞以后,每改元必铸钱,
上一篇:风雨古商城
下一篇:历史哲学危机时代的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