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满了革命、夺权、反抗、斗争的基调。经济的发展状况、文化思想领域的方方面面,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处理,都受限于这个基调;用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来说,那个时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现代化的酝酿和启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现代化的社会动员,等等,无不受制于革命、改良、夺权、反抗与斗争的基调。是革命、改良、夺权、反抗与斗争的基调,制约了现代化的进程,而不是现代化的进程带动了革命的进程。胡绳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21]刘大年说只有先走革命的路,取得民族独立,打开走向近代化的道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也就是说,用革命的视角观察那个时代,用“革命史范式”撰写近代中国的历史,比较最符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所有这一切,并不因为今天社会的发展主题是社会经济而变化。时代变化了,今天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变化了,如果以今天变化了的社会发展的眼光观察昨天的中国,以为昨天的中国也完全适应于现代化的研究方法,则是一种误会。
因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当然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如果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注意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就可以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某些不足。反过来,如果不注意“革命史范式”的主导,纯粹以“现代化范式”分析、撰写中国近代史,就可能改铸、改写中国近代史,而使得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面貌变得面目全非,令人不可捉摸了。这样的研究,新意是有的,但是脱离了历史真实的新意,将为智者所不取。
当然,如前所述,如果这种“现代化范式”只是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求全面反映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则是另一种情况。因为现代化进程只是全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侧面,一个重要部分,把这个侧面、这个重要部分弄清楚,对于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史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的研究模式也值得支持。
[1]《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第2页。
[3] 欧阳军喜在《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中专门分析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的叙事模式建立起来了。他认为蒋廷黻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恐怕不尽然。
[4] 雷颐:《总序:为了前瞻的回顾》,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上册,第2页。
[5]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4、43页。
[6] 《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7]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人民出版社,第8页。
[8] 《中国近代史的两条线》,《刘大年集》,第30页。
[9] 《当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刘大年集》,第7-8页。
[10] 陈勤 李刚 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11] 李喜所:《戊戌变法百年再审视》,《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12]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册,第3页。
[13] 同上书,第53页。
[14] 同上书,第81页。
[15] 同上书,第171页。
[16]参见吴剑杰:《关于中国近代史“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7] 费正清著:《观察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13、96页。
[18]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绪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1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人民出版社,第8-9页。
[20] 同上书,第8页。
[21] 《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第77页。
因为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从革命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革命事业的成败相联系。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抓住了这个基本线索,就能够顺藤摸瓜,理清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当然用“革命史范式”撰写中国近代史,局限于革命史的视角,可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如果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注意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关注社会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反作用,就可以完善“革命史范式”的某些不足。反过来,如果不注意“革命史范式”的主导,纯粹以“现代化范式”分析、撰写中国近代史,就可能改铸、改写中国近代史,而使得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面貌变得面目全非,令人不可捉摸了。这样的研究,新意是有的,但是脱离了历史真实的新意,将为智者所不取。
当然,如前所述,如果这种“现代化范式”只是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求全面反映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则是另一种情况。因为现代化进程只是全部中国近代史的一个侧面,一个重要部分,把这个侧面、这个重要部分弄清楚,对于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史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的研究模式也值得支持。
[1]《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上海: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第2页。
[3] 欧阳军喜在《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形成》(载《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一文中专门分析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一种新的现代化的叙事模式建立起来了。他认为蒋廷黻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恐怕不尽然。
[4] 雷颐:《总序:为了前瞻的回顾》,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上册,第2页。
[5]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与世界的关系》,《刘大年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4、43页。
[6] 《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7]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人民出版社,第8页。
[8] 《中国近代史的两条线》,《刘大年集》,第30页。
[9] 《当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刘大年集》,第7-8页。
[10] 陈勤 李刚 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上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11] 李喜所:《戊戌变法百年再审视》,《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12]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上册,第3页。
[13] 同上书,第53页。
[14] 同上书,第81页。
[15] 同上书,第171页。
[16]参见吴剑杰:《关于中国近代史“新范式”的若干思考》,《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7] 费正清著:《观察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13、96页。
[18]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绪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19]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版序言》,《胡绳全书》第六卷(上),人民出版社,第8-9页。
[20] 同上书,第8页。
[21] 《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胡绳全书》第三卷(上),人民出版社,第77页。
下一篇:明清淮安河下徽州盐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