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农民起义研究的死胡同(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台”,导致了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大幅度下降。如此简单的原理却往往被人忽略,以致常常无法理解历史上人口的大幅度波动。 

  

四、人口饱和是农民起义的前提条件 

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由天灾引发,最后导致了王朝的兴亡。最明显的例证它们要数绿林赤眉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分别导致新莽政权和朱明王朝的灭亡以及东汉王朝和满清王朝的建立。于是很多人认为,自然灾害是农民起义和王朝兴亡的根源。 

但是实际上,大面积严重的自然灾害(在中国主要是旱灾)并不都具有改天换地的力量。统计资料表明,在一个长寿王朝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天灾分布并没有明显规律。不过在王朝初期,人口少而土地多,正常年景农民会有结余,遇到小灾粮食还会够吃,如果遇到大灾,可以动用往年的储备,一般农民还能够生存,这就不会发动或参加起义。即使某一地区发生起义,起义规模也不会太大,一般不会危及王朝的生存。但是人口饱和以后,天灾的作用就大不相同了。在古代条件下,风调雨顺时中国土地(所产粮食)可以供养6000万人口,但严重天灾时,或许只能够供养1000万。当许多农民无法生存时,就必然会爆发大规模的起义。历史记载中王朝末年的天灾显著,完全是由于人口饱和后,社会已经无力承受自然灾害的打击所致。此时,任何改革也无济于事,再英明的统治者也无法挽救王朝衰亡的命运。西汉末年,王莽以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实施改革,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拥戴,从而代汉称帝,建立了“新”朝,但不久却葬身于天灾引发的农民大起义中。王莽的下场表明,由人地矛盾和天灾引发的生存危机,非人力所能解决。 

在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是自耕农,他们是社会稳定或战乱的基础。只要自耕农的生活能够勉强维持,他们就不会丢下妻儿老小去参加什么起义。当人口饱和时,劳动报酬递减规律必然导致自耕农贫困,贫困是他们参加起义的前提。因此,尽管大规模起义的起因和导火线可能比较偶然,但人口饱和都是最基础性的原因。

五、提供公共产品使王朝享有威望  

传统阶级斗争理论认为,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背叛了农民阶级,由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的总代表。光武帝刘秀和唐高祖李渊,则是代表地主阶级窃取和利用了农民起义的伟大成果。   

但是人们又几乎公认,刘邦、刘秀、李渊、朱元璋这些开国帝王,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的专制帝王,何以在农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呢?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统治者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而被统治者则是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在中国的历史上,统治者包括专制王朝以及国家的各级军政长官(官吏),而被统治者则包括所有政治上没有特权,经济上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的人。大量历史资料表明,历史上大部分地主阶级成员,都既要向国家交税,又没有什么政治特权,所以应该属于被统治者。这样,被统治者就包括雇佃农、自耕农和地主三个阶层,其中自耕农占大多数。  

地主阶级在社会中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剥削者,又属于被统治者,所以在特定情况下,他们也会参加反对统治秩序的起义和斗争。  

早已有人发现,朱元璋参加的反元起义与李自成领导的反明起义,起义基础、发展过程和最终结局都有很大不同。考虑历史上八次全国规模的起义,秦末大起义、绿林赤眉大起义、隋末大起义和元末大起义这四次起义,参加者不仅有贫苦农民,而且还有广大地主阶级成员;而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参加者,却几乎都是被生活所迫的贫苦农民。为了全面认识“农民起义”,我们有必要把两类起义进行区分。笔者把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全体被统治者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而把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叫做“贫民起义”。这样,历史上真正代表“贫苦农民”利益的起义领导人,依次有张角、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毛泽东也是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领袖);而刘邦、朱元璋参加和领导的起义,是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全体被统治者的起义,所以他们是“社会利益”的代表而不只是“农民利益”的代表。尽管汉光武帝刘秀和唐高祖李渊都出身于地主阶级,李渊还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他们参加、领导或利用农民起义,并不是单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是当时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  

地主阶级优越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大都愿意维护统治秩序。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很少出现地主阶级也积极参加的反对专制王朝的起义。四次全国规模的“社会起义”,与一般的“贫民起义”发生的背景大不不同,起义的过程和结局也大不不同。全面分析两类起义的背景(基础)、过程和结局,已经超出本文的论题,有机会再详论。  

“社会起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推翻专制王朝并不困难(而贫民起义推翻专制王朝却非常困难)。不过,在社会由混乱走向有序的过程中,争夺帝位者远不只一个,谁能实现“皇帝梦”,就看谁最能够利用所有被统治者的力量。刘邦、朱元璋出身于社会的下层,所以号召贫苦农民可能比较容易,但他们要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则肯定要比出身于豪强地主的刘秀更为困难。但是,刘邦、朱元璋毕竟吸引了不少地主阶级成员参加他们的队伍,完成了在全国建立统治秩序的任务。当然,从根本原因上分析,他们之所以能够利用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建立统治机构,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农民领袖李自成更有才干因而更能知人善任,而是因为推翻统治秩序也符合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阶级利益的这一趋势,显然并不是刘邦和朱元璋所创造。既然利益驱使许多地主阶级成员也参加了起义,那么起义领袖究竟是出身于农民还是出身于地主倒并不重要,因为他们都不只是代表他们出身的那个阶级,而是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共同利益。刘邦和朱元璋在战乱中建立了统治机构,为社会各阶层人民提供了公共产品,这些活动符合全社会的利益,当然也符合“农民阶级”的利益。过去往往认为刘邦和朱元璋在起义胜利后背叛了农民阶级,这一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刘邦和朱元璋从来也没有背叛农民阶级!  

以自耕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往往对王朝和帝王怀有爱戴和崇敬之情,也可以用公共产品理论予以解释。稳定有序的社会结构,对全体人民都具有实际利益。在混乱局面中“打江山”的开国皇帝,为战乱的社会建立了提供公共产品的机构,使得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所以在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经济学观点看,专制王朝之所以在人民中享有威望,就是由于它们为社会提供了“保护和公正”等公共产品。                                                                                                  


   

六、三阶段循环和重要例外  

我们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一次大分裂时期,隋朝用兼并战争实现了统一,但很快被全国规模的“社会起义”推翻,最后由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了大一统的李唐王朝。这一阶段突出显示了中国历史循环的特点。中国宏观历史运行的一般过程是:分裂割据经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王朝;兼并王朝被“社会起义”推翻(短命而亡)建立长寿王朝;长寿王朝发生“贫民起义”又形成分裂割据……分裂割据、短命王朝、长寿王朝三个阶段构成历史循环的一个周期。在两千多年中,中国历史大致经历了战国分裂到秦两汉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五代十国宋金辽的分裂到元明清的统一三个周期。  

很明显,长寿王朝东汉紧接西汉,清朝紧接明朝,都是历史运行中的重大例外,这两次例外是由王莽代汉和清军入关这两次“偶然”事件引起的。如果忽略(这一忽略会使很多人难以接受)这两次例外,“整齐划一”的中国历史就可以用经济学原理给予非常简明的解释。  

分裂割据由兼并战争实现统一,可以用公共产品理论予以解释。在古代社会中,“保护和公正”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