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公文制度中的“押”与“花押”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论文关键词:花押;五云体;公文制度

  论文摘要:“押”,是中国传统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公文的处理者在处理好的公文上签署处理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为。“押”的内容在不同时期并不一致,早期主要指签署处理意见,魏晋后主要指用草书署名。唐时出现署名用的“五云体”,故又称“花押”。“押”一般得亲署,后来也有刻印为之者。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考释了其发展进程。

  “押”是中国传统公文处理的重要环节。它指的是,公文的处理者在处理好的公文上签署处理意见,并签注自己的姓名和日期的行为。《玉篇·手部》:“押,署也。”《字汇·手部》:“押,签署文字也。”如果签字字体花哨或以特殊符号代替,则称“花押”。

  一

  在我国公文制度史上,“押”起源很早。《韩非子》卷14:“田婴令官具押券,斗石参升之计。”表明至少在战国晚期,“押”就已经出现了。由于缺乏实物资料,今天我们已无法得知战国时“押”的具体内容。不过,据赵翼考证,早期“押”的内容仅仅是签署处理意见而不书名。“汉时长官批属吏符牒,书一诺字。《后汉书·党锢传》所谓南阳宗资但画诺。王府僚吏笺启,亦用此制批答。晋元帝践阼,心存谦抑,犹用藩王礼,凡笺奏皆批诺。诺字中若有凤尾婆娑之形,故日凤尾诺。”…汉晋时期,诸侯上奏章,皇帝都批一个“诺”字,“诺”字结尾写得象凤尾,所以叫凤尾诺。魏晋以后,改批“诺”为“依”字。《北齐·后主纪》:“开府千余,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谁也。”《北史·齐后主纪》,“穆提婆等卖官,乞书诏,后主连判文书二十余纸,各作依字。”从“不具姓名,莫知谁也”看,所署仍应为处理意见——“依”字;从“花字”看,“依”字在书写的时候亦应作过特殊处理。

  魏晋以后,“押”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除签署处理意见外,还开始用草书署名。《南齐书》:“太祖在领军府,令纪僧真学上手迹下名,报答书疏皆付僧真,上观之,笑日:‘我亦不复能别也。’何敬容署名,‘敬’字则大作‘苟’小为‘文’,‘容’字大为‘父’。陆捶戏日:公家‘苟’既奇大,‘父’亦不小。”《魏书》:“崔玄伯尤善行押之书,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北史》:“斜律金不识文字,初名敦,苦其难署,改名为金,从其便易。犹以为难,神武乃指屋角,令识之。”《北齐书》:“厍狄干不知书,署名为‘干’字,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逆上画之,时人谓之‘穿锥’。又有武将王周,署名先为‘吉’而後成其外。”《陈书》:“萧引善隶书,高宗尝披奏事,指引署名日:‘此字笔势翩翩,似鸟之欲飞。”

  要说明的是,五代以前,皇帝签押都是签署处理意见,而不署名。《三国志·少帝纪》注:“《世说》及《魏氏春秋》并云:姜维寇陇右,时安东将军司马文王镇许昌,征还击维。至京师,帝御平乐观以临军过,中领军许允与左右小臣谋,因文王辞杀之,勒其众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文王人,帝方食粟,优人云午等唱日:‘青头鸡,青头鸡。’青头鸡者,鸭也。帝惧不敢发。”按鸭者,押也,劝帝押诏书耳。直到唐末,皇帝在公文上都是不用署名的。赵翼《陔余丛考》卷33{花押》引《唐书》:“董昌潜位,下制诏皆自署名。或日:‘帝王无押诏。’昌日:‘不亲署,何由知我为天子?…前引《南齐书令纪僧真学上手迹下名”,是时南齐太祖萧道成尚未登基,故纪僧真可代其签名。清叶昌炽《语石》卷5《玺押》:“唐《秦王告少林寺教》:世民二字为太宗亲押,此石刻有押之始。”是时李世民仍为秦王,故有署名。五代时期,由于“帝王皆起于人臣,其未登极以前,本有署名之押,即位后遂仍而不改耳”,皇帝押诏亦开始署名。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