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传统公文制度中的“押”与“花押”(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二

  “凤尾诺”和草书署名已经具备了“花字”“花押”的内涵,因此后人在追溯“花押”起源的时候,往往将上限界定在唐以前。宋黄伯思:“魏晋以来法书,梁御府所藏皆是,朱异、唐怀克、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之押缝,或谓之押尾。後人花押盖沿于此。”清倪涛《六艺之一录》卷268{宋高似孙论花书》:“齐高帝使江夏郡王学凤尾,一学便工,帝以玉麒麟赐之。盖诸侯笺奏皆批日‘诺’,‘诺’字有尾若凤焉,签花书也。”清代翟灏《通俗编·文学·花押》:“《东观余论》:唐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按:古言‘署名’,即今押也,其谓之押者,见自《魏书》:崔元伯尤善行押之书,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是也,或以其体之变化,谓之花字。《北齐(书)·后主纪》:开府千类,仪同无数,领军一时二十,连判文书,各作花字,不具姓名莫知其谁是也。其后复合二文言之,遂日花押。唐彦谦诗:公文持花押,鹰隼驾声势。已尝用之,盖花押之名,不待唐以后也。”

  要强调的是,“花押”“花字”之名出现于唐朝,而非汉魏时期。前引《北齐书·后主纪》中虽有“花字”一名,但《北齐书》作者为唐人李百药,行文中不自觉地将唐人的概念混入。

  “花押”一词来自唐代韦陟所开创的“五云体”。《新唐书·韦陟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其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陟惟署名,自谓所书‘陟’字若五朵云,时人慕之,号‘郇公五云体’。”“五云体”,亦称“五朵花”。初唐时期,政府对公文署名有严格规定,严禁使用草书署名,宋张溴《云谷杂记·书后花押》:“唐文皇(太宗)令群臣上奏,任用真(楷)草,惟名不得草”。开元中韦陟开始用草书署名,并自称为“五云体”,此后草书署名成为时尚,历代相沿不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3《支诺皋下》:“(韦陟)每令侍婢主尺牍,往来复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重轻,正合陟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陟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仿效,谓之郇公五云体。”

  由“五云体”引申出“花书”、“花押”、“花字”。宋黄伯思《东关余论》载:“唐人一书中云,文皇令文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后人遂以草名为花押,韦陟五朵云是也。”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4:“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韦陟五云体是也。”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押字不书名》:“古人押字,谓之花押印,是用名字稍花之,如韦陟五朵云是也。”¨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10:“近有自西南夷得(韦)皋授故君长牒,于皋位下,书若‘皋’字,复涂以墨,如刻石者,盖皋花字也。”明周祈《名义考》卷7《花押》:“今之所谓花押,唐以来之花书也。韦郇公署‘陟’字,时号‘五云体’;王荆公署‘石’字,人有笑押‘反’字者。其用名自唐宋然矣。”

  三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花押”与宋朝“花押”的内涵并不一致。唐朝“花押”是押名,“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宋朝“花押”是押字,“余近见先朝太祖、太宗时朝廷进呈文字,往往只押字而不书名……后见前辈所载乾(道)淳(熙)间礼部有申秘省状,押字而不书名”。 ‘押字”所押之“字”可能与名相关,也可能与名无关,有时根本就不是“字”,而只是一种符号。“余见唐诰书名,未见一楷字。今人押字,或多押名,犹是此意。王荆公押石字,初横一画,左引脚,中为一圈。公性急,作圈多不圆,往往窝匾,而收横画又多带过。常有密议公押歹字者,公知之,加意作圈。一日,书《杨蟠差遣敕》,作圈复不圆,乃以浓墨涂去,旁别一圈,盖欲矫言者。”‘‘祖择之押字直作一口字。人问之,云:‘口无择言。…袁文《瓮牖闲评》记张乖崖一札,后面云“知升州张”,押字自手而不书名。方勺《泊宅编》亦记张安道书不称名,但著押字。《癸辛杂识·别集下》收录有宋代自太祖自度宗十五朝御押,这些“押”多由横平竖直的线条和圆圈构成,结构板滞,缺乏韵律美,但皆非御名,应该还是“花押”。不过,从历代字画上所保留的宋代皇帝御押看,结构还是非常美观漂亮的,《癸辛杂识》所录御押应该是由于雕版原因导致结构变形。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