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尽管欲望会不断地产生且不断地被取代、被满足,但这类欲望大多属于缺失性需要层次或发展性需要的较低层次,人们常常沉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无法觉悟什么是生命的本质需要,不能自觉地将需要层次向高处升华。因为寻求缺失性需要的满足是人的生物性本能,而寻求发展性需要则出于自觉,故对于发展性需求的认识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他们停留于物欲的满足而不去追求精神需要的满足,或者误认为物欲的满足就是人的最终需要,误以为物质生活的丰裕和穷奢极侈的享乐就能获得爱情、友情,就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获得自尊。在这些人那里,发展性需要还在心灵深处沉睡,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法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无法实现人的本质,无法全面体现人的价值,故导致心灵的空虚、孤独、寂寞和郁闷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引导人们关注这类问题,如何引导人们追求和实现发展性需要,乃是心理学与伦理学面临的共同课题。马斯洛将此作为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是相当有眼光的。心理治疗和道德教育的实践以及人际交往的规律告诉人们,爱乃是一种医治心理疾病的良方,走出封闭的自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担负应有的责任,按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办事,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社会的认可,才能具备吸引别人产生爱意和敬意的“资粮”,也才能够满足人的发展性需要,排遣诸多心理间题,保持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个体对于道德的需要实在不应只是对于外在社会规范的迫不得已的服从,而是发自生命内在的深层次需要。因为对同情、关爱、利他等美德的需要正是发展性需要的核心内容,而发展性需要的满足亦促进着奉献、利他等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道德需要生长的动力。

  四、自我实现与超越性需要:个体道德需要的引力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需要和尊重需要已经得到适当满足后所产生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才真正实现了人的本质,人性的最高境界(或人的“最深层的本性”)只能是人的价值生活或精神生活。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们希望发挥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的需要,也就是一个人自我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造福于人类社会的需要。自我实现包含知、情、意各个方面,但道德是其中的重要方面。马斯洛曾描述自我实现者所具有的特征中,就包含坦率、真实、具有很强的道德感等内容。自我实现的人是自由的,支配他们的因素是自身内部的主体自我选择。他已经能自觉遵循社会的伦理要求。这就启示我们,道德高尚、忘我地工作、努力造福于人类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全面地实现个体的价值。

    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发展了需要层次理论,提出“超越性需要”这一概念。超越性需要更加突显了道德需要这一精神追求。何谓超越性需要?马斯洛首先解释了超越性动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更成熟的,人性更丰满的),他们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适当满足,现在是以另外的高级方式受到激励的,这可以称为‘超越性动机”r。  [3]0继而他又说道,“我们最好称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的这些高级动机和需要为‘超越性需要,”。[’]

    马斯洛对“超越”的描述,就直接体现了道德需要的特质。首先,超越就是“超越基本的需要(或者由于满足了它们使它们从意识中正常地消退,或者由于能放弃这种满足而克服这些需要)。rr[5]O道德需要作为精神需要,当然要求超越生理、安全等基本需要,而不是仅仅停留于“为活着而活着”的状态。如,舍己救人的英雄就全然忽视了自己的安全需要,他们以宝贵的生命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最高的体现。其次,马斯洛指出,超越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ego f  self,自私,自我中心,等等。这是当我们对外部任务、事业、责任和对他人和现实世界负责等等做出反应时对自我的超越。rr[6]超越性需要蕴涵着伦理要求。因为,道德同样要求超越个人的自私心理,跳出“自我中心”的图圈,对社会与他人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等等。再次,在马斯洛看来,超越的意义还在于“超越弗洛伊德的超我,上升到内在良知的水平,上升到内疚、应得的适度的懊恼、悔恨和羞耻的水平。”川弗洛伊德的“超我”还是个体将外在的社会权威内化为自我心理要求。而处在超越性需要层面的人,对道德的渴求已经是发自内心的强烈需求,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将社会道德原则、善恶标准进行内化。达到了这一境界的人,即使社会权威失去控制力,也不会叛离道德的轨道。

    马斯洛设想以自我超越或对存在价值的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来弥补人本主义的狭隘性。即,与道德息息相关的超越性需要是人们的最高追求与理想。一个实现超越性需要的人,比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更具有超个人性、利他性、无私性……换言之,就是更具道德性。此时的个体已经真正有了自身的道德需求,道德再也不是外在的约束力,人性中固有的利他本性得到了复苏、成长和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超越了“小我”的局限性而成为与他人高度和谐、与天地合一的“大我”,也就是达到了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从而实现了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活出了最佳状态!当然,超越性需要是一个理想状态,它要求人们超越归宿需要、自尊需要,甚至超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一个艰难地与小我抗争才能得以达到的崇高境界,而正是这样的道德理想,最完美地凸现着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高贵和本质力量。

    通过以上对人的各个需要层次与道德需要之密切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关爱、利他、奉献、真诚等各种美德不仅是社会的强制性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密切相联。它们蕴含在人性的深处,来自于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让人们认识人的各个需要层次与道德需要之密切关系,唤醒人们内在的道德需要,不断地升华人性,提高精神境界。向着人的高级需要迈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