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武术的传播策略(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2)策划者权力的越位。
  策划者在“举国体制”的利益圈中观望,有意将中国武术原有的文化意义放大,上升为服务于民族——国家想象的仪式体系,从而高调来完成民众历史认知和文化认同,并悄然把这种资源优势转换成权力意志,轻而易举就取得了支配一切的“刚性话语权”,而经济效率和权益中,最受关注的是中国武术在受到权、利的双重诱逼下,丧失了自身应有的文化底蕴,空留下形式外壳。
  3)商业利益的追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武术资源经过仪式化包装和全球化想象设计,被强拉上“体育产业化”的快车,希望能够成为文化经济产品,进而形成文化产业。武术申奥、擂台赛、少林寺文化的传播都是在商业利益追逐下的衍生现象。中国武术资源的开发和包装,是武术市场化条件还不成熟的文化生态危机;而民间武术资源的全球化设想,在一个看不见的时空关系中,更加速了民族文化异质化、空洞化的趋势。这种文化生态失衡所造成的焦虑,其最终的结果,不仅会造成民族文化认知的障碍,也会造成文化重建的精神困扰。因为文化发展并不只表现为仪式或符号的演变,还表现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联系。
  
  2中国武术的传播策略
  2.1主体策略与受众策略
  1)主体策略。
  在传播主体方面,中国武术要培养合格的“把关人”——精通中西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者。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武术人应该具备国际化视野,摒弃单一视角和过重的本土情结,用现代化、全球化的视野来关照中国武术文化。武术跨文化传播者是指专门从事武术对外传播的工作人员。他们是文化交流、武术技能传播的使者,也是武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的角色决定了武术对外传播者必须具备综合素质。
  2)受众策略。
  在传播对象方面,中国武术要进行跨文化传播,必须培养中国武术的“国际受众”。国外武术爱好者是通过中国文化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或“象征现实”来认识中国武术和建构头脑中的中国武术形象的。因此,中国武术要处理好传播媒介的“设置议程”功能,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让国外受众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武术产生浓厚兴趣,通过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促使受众群体在本民族文化的惯性思维之下,自然地接受中国武术,使个人在无意识中获得对中国武术的文化认同。
  2.2“本土化”与“国际化”
  中国武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性,极富自然张力与人文内涵,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搏击文化有明显差异。地域感极强的中国武术获得良性的、主动性的发展,可以凭借各种现代传播方式与途径大大超越原有域限,走向广阔的世界。爱德华•萨义德说:“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8]中国武术对于“他者”文化而言,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同样适于在交流与互动中发掘并有效地利用其资源,而且发掘可以是多向度、多层面的。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国际武联)在中国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组织化。1994年10月22日,在摩纳哥举行的第28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上,正式接纳国际武联为该组织的会员。1999年6月20日,在韩国汉城召开的国际奥委会109次全会上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为“被承认的联合会”,武术正式迈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家庭。
  2.3“和而不同”的文化诉求
  在全球化演进过程中,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既需要宽广的文化视野,更需要过人的传播智慧。“如何使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和地域能够在差别中得到共同发展,并相互吸收,以便造成全球意识下文化的多元发展的新形势呢?我认为中国以“和而不同”原则或许可能为我们提供正面价值的资源。”[9]“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和”就是要大胆吸取异质文化的优秀成果,“不同”就是在以民族文化独立性为前提的条件下对异质文化的承认与接受,承认与接受的“和”的结果,依然是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中国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过程中,国际武联要求在男子4项(长拳、南拳、刀术、棍术)和女子4项(长拳、太极拳、剑术、枪术)中立项,涉及了刀、枪、剑、棍、拳等小项。这显然让正在实施“奥运瘦身计划”的国际奥委会难以接受。而“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项‘柔术’通过改革并另名为‘柔道’推入奥运会,韩国也仅是将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础上,编创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奥运会,而没有将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为格斗项目总称的“武艺”推入奥运会”[10]。
  “和而不同”,这既是中国武术跨国传播的文化策略和文化诉求,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不必担心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武术会失去文化个性,相反,参与跨文化传播,“外国文化会丰富本国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外来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借鉴而实现的。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多元竞逐的过程……合成的文化无可否认依然是本土的,并成为继续演化的新起点”[11]。文化需要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必须深刻反思当前中西体育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利益格局,在沟通、理解、尊重基础上多元发展,实现体育全球化与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战略。
  
  参考文献
  [1] Edmondson J Z,Edmondson N P.世界文化和文化纷呈中的传播策略——一个致力于跨文化融洽交流的计划[J].中国传媒报告,2004,3(2):100-108.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7.
  [3]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9.
  [4] 何一.文化势差、质差与文化流动的历史诠释[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156-159.
  [5]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42.
  [6] 王湧涛.中国武术文化的“失语”与“话语”平台构筑的思考[J].体育学刊,2007,14(7):67-70.
  [7] 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17.
  [8] 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0:426.
  [9] 汤一介.中国文化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能之贡献[J].文艺研究,1999,21(3):35-39.
  [10] 马万风.浅析当代武术文化的传播特征及传播方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70-472.
  [11] 陈韬文.不开放不足以成文化———关于全球化中媒体保护与媒体开放的分析[G]//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324.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