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提 要
本文取郑樵《通志》“《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之说,提出了易学之属中本有图学之种的易图学概念。依《易传·系辞》“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之说,认为以“棥薄ⅰ?-”符号构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而《易经》则是一部由卦象 图下系附文字,有“图”有“书”经纬相错、动植相须的典籍。
本文着重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易图的逻辑划分,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明确地揭示易图概念的外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从量的方面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文中对易图的逻辑划分提出了“象数图”、“义理图”或 “易学卦象图”、“易学概念图”的二分法,就中讨论了“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易图概念”、 “李挺之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 变’”、“‘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黑白点‘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之例”等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文抛砖引玉,于易学研究中重视易图的分类研究,以便有助于易图学史的撰写。
前 言
一般谓“画出来的形象”为图。易图就是与易学内容有关联的图。《易传·系辞》: “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准此,由“棥薄ⅰ?-”符号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易学之有图,则易类之中别有图学之种。
易学思维过程是运用易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有时因概念模糊或混淆概念,也会使思维过程发生混乱。 易图是易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样,对易图的属、种概念内涵的揭示(定义)与外延的揭示(划分)弄不清楚,也会使易图学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例如,清儒江永于《河洛精蕴》中列“圣人则河图画卦图”,其实是在说他自己则朱熹黑白点《河图》排布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这与汉代人所说的“河出图”之间并没有同一关系。其病根则在于混淆了分属不同集合中的子概念。
南宋郑樵特别注重概念的属、种关系。他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易本一类也,以数不可合于图,图不可合于音,谶纬不可合于传、注,故分为十六种学。”“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1)对于易图的概念,如果说“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 即其图矣”(2),则是对易图概念进行了限制。从易图学的发展史看,如此减少易图概念内涵的限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郑樵虽然不对易图加以限制,主张易类之中当有图学,但是他“记有”(记今之所有者)、“记无”(记今之所无者)二分法的一般列举, 并不能揭示易图概念的全部外延。我们研究易图学,需要准确地运用易图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易图的划分则是揭示易图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可以从量的方面帮助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易图的划分,就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从象、数、言、意的角度划分,可分为象数图和义理图两大类;从易学卦象和易学概念的角度划分,又可分为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大类。笔者很是赞同郑樵对图与书关系的议论,他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 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3)四库馆臣把易图学列入易象数学中之一宗,又谓“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 图书一派”(4),此说并不符合《易经》由卦象图而作,易类之中本有图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个人研究所得,举例探讨一下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问题,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 卦象图的划分及问题
卦象图就是用《易经》卦爻符号构成的易图(也包括一些省略卦爻符号,仅有卦名的易图。如《四正卦图》、《卦气六日七分图》、《卦气七十二候图》、《乾坤纳辰图》、《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等等)。卦象图中包括卦序图、方位图、卦气图、卦变图等多种。卦序图,如去掉《易经》六十四卦下所系卦、爻辞而得之《序卦图》,依《易传· 杂卦》所作之《杂卦图》等等;方位图,如《易传·说卦》的八卦方位图说(必是有是图方有是说), 邵雍《观物外篇》所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八卦方位图(即 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乾坤坎离图》等等;卦气图, 如连斗山《周易辩画》依孟喜“十二月卦”说所作《十二卦气原图》,《易稽览图》以 四正卦爻配二十四气图,惠栋《易汉学》依《易稽览图》之说所画《卦气六日七分图》,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溉卦气图》等等;卦变图,如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朱熹《周易本义》所列《卦变图》,张理《易象图说》所列《六十四卦通变之图》,胡渭《易图明辩》所列《虞仲翔卦变图》等等。
卦象图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 出现了以黑白点或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的易图。其中的卦象图,如《周易图》所载洪迈的《六十四卦阴阳倍乘图》、《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朱熹《周易本义》所列《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标有“天根”和“月窟”字样的《先天图》等。 这样的卦象图,缘何而起?此种作图方法对后来易图的演变有甚么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于卦象图子概念的演变方面,出现了“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易图概念,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是如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易图概念?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
对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受到了刘牧黑白点《河图》、《洛书》的影响。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认为朱熹以黑白块创作《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则是源于所谓圣人一奇一偶叠加画卦的“加一倍法”。“来教又论黑白之位尤不可晓。然其图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晓,且为此以寓之耳。” “大抵曰仪、曰象、曰卦,皆是指画而言。”“仆之前书固以自谓非是古有此图,只是今日以意为之,写出奇偶相生次第,令人易晓矣。”“一画为仪,二画为象,三画为卦,则八卦备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阴、阳一画,积至三重,再成八卦者八,方有六十四卦之名。”(5)朱熹“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用的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 “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的爻画“加一倍法”。 从其《伏羲八卦次序》图来看,连乾、兑、离、震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阳仪;连巽、坎、艮、坤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阴仪。 如果仍然沿用《易经》卦爻符号“棥薄?“--”作这样的图,初画阳仪的“一奇”四分之后为“棥保?傻鼻?⒍摇⒗搿⒄鹚呢猿踟常??趸?跻堑摹耙慌肌彼姆种?笠辔?皸”,则不可当巽、坎、艮、坤四卦初爻 (否则八卦变成了四乾卦、四兑卦)。朱熹改用黑白块创作卦象图的原因即在于此
本文取郑樵《通志》“《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之说,提出了易学之属中本有图学之种的易图学概念。依《易传·系辞》“拟诸形容,象其物宜”之说,认为以“棥薄ⅰ?-”符号构建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而《易经》则是一部由卦象 图下系附文字,有“图”有“书”经纬相错、动植相须的典籍。
本文着重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有待商榷的几个问题。易图的逻辑划分,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明确地揭示易图概念的外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从量的方面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文中对易图的逻辑划分提出了“象数图”、“义理图”或 “易学卦象图”、“易学概念图”的二分法,就中讨论了“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黑白点和黑白块作图元素对后来易图创作的影响”、 “要慎用‘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易图概念”、 “李挺之及朱熹卦变图并非‘先天卦 变’”、“‘太极图’划分中的问题”、“黑白点‘河图’、‘洛书’划分入易图的问题”、“‘先天图’划分中的问题”、“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之例”等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文抛砖引玉,于易学研究中重视易图的分类研究,以便有助于易图学史的撰写。
前 言
一般谓“画出来的形象”为图。易图就是与易学内容有关联的图。《易传·系辞》: “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准此,由“棥薄ⅰ?-”符号构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本身即是易图。易学之有图,则易类之中别有图学之种。
易学思维过程是运用易学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有时因概念模糊或混淆概念,也会使思维过程发生混乱。 易图是易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样,对易图的属、种概念内涵的揭示(定义)与外延的揭示(划分)弄不清楚,也会使易图学的思维过程发生混乱。例如,清儒江永于《河洛精蕴》中列“圣人则河图画卦图”,其实是在说他自己则朱熹黑白点《河图》排布所谓的“先天八卦方位图”。这与汉代人所说的“河出图”之间并没有同一关系。其病根则在于混淆了分属不同集合中的子概念。
南宋郑樵特别注重概念的属、种关系。他说:“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易本一类也,以数不可合于图,图不可合于音,谶纬不可合于传、注,故分为十六种学。”“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1)对于易图的概念,如果说“唯《易》则无所用图,六十四卦二体六爻之画, 即其图矣”(2),则是对易图概念进行了限制。从易图学的发展史看,如此减少易图概念内涵的限制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郑樵虽然不对易图加以限制,主张易类之中当有图学,但是他“记有”(记今之所有者)、“记无”(记今之所无者)二分法的一般列举, 并不能揭示易图概念的全部外延。我们研究易图学,需要准确地运用易图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明确概念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易图的划分则是揭示易图概念外延的一种逻辑方法, 可以从量的方面帮助定义一个易图概念的适用范围。易图的划分,就是把易图的全部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从象、数、言、意的角度划分,可分为象数图和义理图两大类;从易学卦象和易学概念的角度划分,又可分为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大类。笔者很是赞同郑樵对图与书关系的议论,他说: “河出图,天地有自然之象; 洛出书,天地有自然之理。天地出此二物以示圣人,使百代宪章必本于此,而不可偏废者也。图,经也;书,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图,植物也;书,动物也,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图,至约也;书,至博也,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3)四库馆臣把易图学列入易象数学中之一宗,又谓“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 图书一派”(4),此说并不符合《易经》由卦象图而作,易类之中本有图学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就个人研究所得,举例探讨一下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问题,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赐教。
一 卦象图的划分及问题
卦象图就是用《易经》卦爻符号构成的易图(也包括一些省略卦爻符号,仅有卦名的易图。如《四正卦图》、《卦气六日七分图》、《卦气七十二候图》、《乾坤纳辰图》、《爻辰所值二十八宿图》等等)。卦象图中包括卦序图、方位图、卦气图、卦变图等多种。卦序图,如去掉《易经》六十四卦下所系卦、爻辞而得之《序卦图》,依《易传· 杂卦》所作之《杂卦图》等等;方位图,如《易传·说卦》的八卦方位图说(必是有是图方有是说), 邵雍《观物外篇》所说“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之八卦方位图(即 一般所谓的“先天八卦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乾坤坎离图》等等;卦气图, 如连斗山《周易辩画》依孟喜“十二月卦”说所作《十二卦气原图》,《易稽览图》以 四正卦爻配二十四气图,惠栋《易汉学》依《易稽览图》之说所画《卦气六日七分图》,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溉卦气图》等等;卦变图,如朱震《汉上易传卦图》所列李挺之《卦变反对图》和《六十四卦相生图》,朱熹《周易本义》所列《卦变图》,张理《易象图说》所列《六十四卦通变之图》,胡渭《易图明辩》所列《虞仲翔卦变图》等等。
卦象图的演变过程到了宋代, 出现了以黑白点或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所作的易图。其中的卦象图,如《周易图》所载洪迈的《六十四卦阴阳倍乘图》、《六十四卦生自两仪图》, 朱熹《周易本义》所列《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俞琰《易外别传》所列标有“天根”和“月窟”字样的《先天图》等。 这样的卦象图,缘何而起?此种作图方法对后来易图的演变有甚么影响?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于卦象图子概念的演变方面,出现了“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等易图概念,这样的易图推演概念是如何而来的?如何理解和使用这样的易图概念?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是卦象图划分中需要加以研究的。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1.朱熹以黑白块替代卦爻符号创作卦象图缘何而起?
对这一问题,有人认为是受到了刘牧黑白点《河图》、《洛书》的影响。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认为朱熹以黑白块创作《伏羲八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则是源于所谓圣人一奇一偶叠加画卦的“加一倍法”。“来教又论黑白之位尤不可晓。然其图亦非古法,但今欲易晓,且为此以寓之耳。” “大抵曰仪、曰象、曰卦,皆是指画而言。”“仆之前书固以自谓非是古有此图,只是今日以意为之,写出奇偶相生次第,令人易晓矣。”“一画为仪,二画为象,三画为卦,则八卦备矣。此上若旋次各加阴、阳一画,积至三重,再成八卦者八,方有六十四卦之名。”(5)朱熹“自初未有画时说到六画满处”,用的是“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 “三十二分为六十四”的爻画“加一倍法”。 从其《伏羲八卦次序》图来看,连乾、兑、离、震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阳仪;连巽、坎、艮、坤四卦初爻为“一画”,以当阴仪。 如果仍然沿用《易经》卦爻符号“棥薄?“--”作这样的图,初画阳仪的“一奇”四分之后为“棥保?傻鼻?⒍摇⒗搿⒄鹚呢猿踟常??趸?跻堑摹耙慌肌彼姆种?笠辔?皸”,则不可当巽、坎、艮、坤四卦初爻 (否则八卦变成了四乾卦、四兑卦)。朱熹改用黑白块创作卦象图的原因即在于此
上一篇:传统、自由与启蒙的陷阱
下一篇: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