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图的逻辑划分与问题(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象”(水火土石), 本出于天地之后, 八卦何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别?“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24)邵雍认为《易传·说卦》说了伏羲和文王两个八卦方位,并无“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之说。可知,以“先天”概念命名“乾坤纵而六子横”图并非出于邵雍的本意。“先天之学”本为不可道之常道棗心学,具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内涵的易图,方可以“先天”命之。 《先天图》是专指六十四卦圆图象天六十四卦方图形地、“天地相函”有“天地万物之理”的易图而言,所以“先天图”应该是一没有子类的单独概念。所谓“先天图”有方图、圆图和方圆合一图三种图的说法,是不谙邵雍以“先天”概念命名易图本意的错误划分。
4.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演变之例
名即是概念,实是具体的事物。名是实的反映,有其名,当考其实。易图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名不举实的演变,这亦是易图划分中要研究的问题。试举例讨论之。
第一 “帝出乎震”图。此图本《说卦》“帝出乎震”一节之义而作。《四库全书· 重修宣和博古图》所载隋十六符铁鉴、唐八卦铁鉴背面已有这样的图。 杨甲《六经图· 大易象数钩深图》载此图,称之为《帝出震图》。 朱熹据邵雍“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说,易名为《文王八卦方位》图,并载之《周易本义》卷首。 一些术数书中又称之为《后天八卦方位图》。以所谓“文王八卦”或“后天八卦”命此图,皆是名不举实的演变。
第二 初爻画于里层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 由“阴阳鱼”之图可变得初爻画于外层的“先天八卦图”, 此图实为内外两层“先天八卦方位图”,内图初爻画于外,外图初爻画于里而已。
第三 外画六十四卦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图”。 邵雍《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此图有天无地,实为内八卦外六十四卦两层卦图。
第四 外画“先天八卦”中画“后天八卦”里置“阴阳鱼”之“太极阴阳八卦图”。 知“阴阳鱼”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八卦图之演变图,则知此“太极阴阳八卦图”实为 三层八卦图。
以上从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个方面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引玉之砖,展开易图学的普遍研究。易学之河源远流长,于当今国际易学研究的大氛围内,深入的易学分类研究将势在必行。易类中图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无论从象数的角度或从义理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强对易图学的研究,各类易学史和宋明理学史的撰写, 特别是易图学史的撰写,也需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易图学研究成果。
注释:
(1)见郑樵《通志总序》、《通志·图谱略》
(2)见胡渭《易图明辩题辞》
(3)见郑樵《通志·图谱略》
(4)见《四库全书·易数钩隐图提要》
(5)、(7)见朱熹《答袁枢》
(6)、(8)、(9)、(23)、(24)见邵雍《观物外篇》
(10)见林至《易裨传》:“郭氏叙李氏象学先天卦变”
(11)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卷二
(12)见林至《易裨传》
(13)见《罗氏识遗》卷六
(14)见张行成《易通变》
(15)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16)见胡渭《易图明辩·河图洛书》
(17)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18)见《宋史·王旦传》
(19)、(22)见刘牧《易数钩隐图》
(20)见《道藏·洞黄真书》
(21)见杨雄《太玄·太玄图》
4.易学概念图名不举实演变之例
名即是概念,实是具体的事物。名是实的反映,有其名,当考其实。易图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名不举实的演变,这亦是易图划分中要研究的问题。试举例讨论之。
第一 “帝出乎震”图。此图本《说卦》“帝出乎震”一节之义而作。《四库全书· 重修宣和博古图》所载隋十六符铁鉴、唐八卦铁鉴背面已有这样的图。 杨甲《六经图· 大易象数钩深图》载此图,称之为《帝出震图》。 朱熹据邵雍“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之说,易名为《文王八卦方位》图,并载之《周易本义》卷首。 一些术数书中又称之为《后天八卦方位图》。以所谓“文王八卦”或“后天八卦”命此图,皆是名不举实的演变。
第二 初爻画于里层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八卦方位图”。 由“阴阳鱼”之图可变得初爻画于外层的“先天八卦图”, 此图实为内外两层“先天八卦方位图”,内图初爻画于外,外图初爻画于里而已。
第三 外画六十四卦中间有“阴阳鱼”的所谓“先天图”。 邵雍《先天图》“天地相函”,地在天中。此图有天无地,实为内八卦外六十四卦两层卦图。
第四 外画“先天八卦”中画“后天八卦”里置“阴阳鱼”之“太极阴阳八卦图”。 知“阴阳鱼”为“乾坤纵而六子横”八卦图之演变图,则知此“太极阴阳八卦图”实为 三层八卦图。
以上从易学卦象图和易学概念图两个方面探讨了易图的逻辑划分及其中的八个问题。 笔者希冀以此引玉之砖,展开易图学的普遍研究。易学之河源远流长,于当今国际易学研究的大氛围内,深入的易学分类研究将势在必行。易类中图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无论从象数的角度或从义理的角度看,都需要加强对易图学的研究,各类易学史和宋明理学史的撰写, 特别是易图学史的撰写,也需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易图学研究成果。
注释:
(1)见郑樵《通志总序》、《通志·图谱略》
(2)见胡渭《易图明辩题辞》
(3)见郑樵《通志·图谱略》
(4)见《四库全书·易数钩隐图提要》
(5)、(7)见朱熹《答袁枢》
(6)、(8)、(9)、(23)、(24)见邵雍《观物外篇》
(10)见林至《易裨传》:“郭氏叙李氏象学先天卦变”
(11)见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卷二
(12)见林至《易裨传》
(13)见《罗氏识遗》卷六
(14)见张行成《易通变》
(15)见《朱子语类》卷六十五
(16)见胡渭《易图明辩·河图洛书》
(17)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18)见《宋史·王旦传》
(19)、(22)见刘牧《易数钩隐图》
(20)见《道藏·洞黄真书》
(21)见杨雄《太玄·太玄图》
上一篇:传统、自由与启蒙的陷阱
下一篇: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