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科学五十年(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是论证斗争、冲突、你死我活的决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分为二永恒地进行着。主张不同所有制共存的综合基础论,不容存在;合二而一论,不容存在;时代精神汇合论与无差别境界论,当然更不容存在。主张对立面相反相成,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调和共处,简直是大逆不道。文学与史学的使命,就是通过典型创造和历史进程,说明阶段斗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论证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些阶级胜利,一些阶段消灭的历史;论证现实生活中,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阶段斗争到处都触目惊心,地主阶段对农民只有反攻倒算,而绝不可能有什么让步。最勇敢地要求起来造反,将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的,革命性最强。农村中赤贫的农民最无顾忌,他们就最富革命性,谁否定他们,谁就是否定革命;谁打击他们,就是打击革命。中国农民比之较为富裕的西方无产阶段,革命性要强得多。资产阶级虽然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可是,他们远不如贫苦农民、破产农民那样勇于拿起武器,实行武装暴动,发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他们充其量只能充当革命的同盟者,他们中间最富裕的部分,还成为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敌人。普遍的贫困化,将孕育一批最勇敢的造反者。富裕了,将不可避免地会使革命意志被消磨。
      马克思主义所肯定的革命,是指新的生产方式取代旧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生产力才是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力的发展,则来源于资本的应用、人的劳动和科学的发展,所以,不仅资本拥有者、劳动者是革命的力量,科学及推动科学发展的智力劳动者同样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中写道:“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同时,马克思还坚持,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根本改造,不仅仅依靠革命的推动,而且依靠更为经常的进化。进化的过程,更多地依靠不同社会力量的协调与合作,包括各对立阶级相互的让步。可是,在上述差不多三十年时间中,进化的作用几乎完全被取消了;而革命,又被极度简单化地归结为最贫困者的造反。“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段名言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中,成了无数罪恶活动的迷人外衣。为了给这种革命观提供理论基础,并使人们强行认同这样的革命性,哲学、历史学与文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不得不从历史唯物主义转向唯意志论,承认凭藉人们的主观意志与高昂的革命热情,就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即在仍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耕经济基础上,可以建成社会“一大二公”的纯而又纯的理想世界。否认必须通过生产力高度发展奠定社会主义的基础,违背历史实际与现实实际地一味颂扬农业社会主义的乌托邦传统,使民粹主义倾向充斥人文科学所属各个学科。
      思想上、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发端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随后,正是在人文科学所属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讨论,迎来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不仅使人文科学从先前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而且为社会乃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解放提供了思想的理论的基础。
      综观近二十年来我国人文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对人的革命性的关怀转到了对于人的现代性的关怀。这个转变,最初还是从革命性自身培本固原开始的。哲学、史学、文学的研究,都证明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不能离开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去片面夸大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从生产力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劳动与资本各有不可替代的革命的历史作用。没有现代化的基础,没有现代文明的广泛发展,社会主义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由对现代化的关怀,人们进一步关注到人自身的现代化问题。先前,只有政治人、阶级人、单位人,没有独立自主的个人的合法地位,而要实现现代化,政治人必须变为经济人,阶级人必须变为可以自由发展可以自由改变社会地位与个人命运的人,单位人必须变为能够自主、自立、自由的个人。对于现代人的关注、对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关注,使人文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推动力和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二十年来,我国人文科学的发展,由于认同于现代性,呈现了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多元化。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文明的创建,是一个包含着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层面在内的全方位大变革。它表现为经济上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公共事务专业化,社会的普遍中产化、人的工作与地位及利益非固定化、机会与权利平等化,思想与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技术的普及化、行为方式上的个性化等等。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见过的巨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人文精神的空前高扬。因为精神家园的重建包含价值体系的重建,知识结构的重建,道德的重建,审美能力的重建,乃至生活方式与行为规范的重建等等,无一不依赖于人文科学的活跃与繁荣。至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变革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冲突的协调、化解,以及如何在积极健康的更高基础上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以使现代化目标更为有序地实现,更离不开人文科学所属各科学普遍的发展与人文精神整合作用的充分发挥。如此繁重而复杂的历史任务需要人文科学多层次、多视角以及多元的发展。人文科学所属各学科分别承担着这一历史任务的各个不同方面,这些学科同样需要多层次、多视角以及多元的发展。近二十年来,我国人文科学蓬勃发展中的多元性,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在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其二,走出经院、走出课堂,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紧密结合广大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急迫要求,以富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现实性的成果,满足时代对人文科学的需要。近二十年来,人文科学发展中有不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现象,也有若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追求象牙塔中纯学术的现象,但是,主流的方面,是人们越来越明白,人的精神家园与终极关怀并不在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彼岸,它们就存在于当下人们最普遍的生活之中,存在于活生生的此岸世界。人文科学不是引导人们远离现实,而是引导人们勇敢地面对中国及整个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现实的挑战,从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的挑战,资源匮乏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一国之中不同地域资源享用极不平衡的挑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挑战,物质生活水准迅速提高而世界贫富两极化问题更为严重的挑战,以及在这些挑战面前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人关系重新组合重新构建的挑战,直到知识重构的挑战,道德重构的挑战,产业结构改变的挑战,生活方式改变的挑战等等。实践证明了,人文科学越是贴近生活,越是贴近大众,它就越有活力。
      其三,理性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全方位巨变中,必然会出现大量非理性主义的思想与行为。人文科学的发展,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自己要求自由,同时尊重别人享有同样的自由,自己要求解放,同时保护别人取得同样的解放。因此,即使对于非理性主义,它也采取宽容的理性的态度。它不放纵自己的感情,任凭自己的感情意志去因应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各种挑战。理性化,更表现于它关注现实,又尽可能地避免狭隘的功利主义;它决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但是,又不多自尊大,忘乎所以;它的最可贵之处,就是又于自己,对于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既满怀自信,又抱着谨慎的批判态度,既充分重视现代化不足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充分重视伴随着现代化发展而来的各种新的问题。它敢于正视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