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论文关键词:抗战时期 西南 市民 生活习俗 变迁

  论文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文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地处西南一隅的云、贵、川三省因交通不便,远离祖国政治、经济中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相对沉寂封闭的发展状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大片国土纷纷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西南成为了祖国的大后方。一时间,大量的人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团体迁入西南,它们的到来,犹如新鲜的血液,推动了西南社会的速度发展,形成了战时繁荣的局面。在这场范围广泛的社会变革中,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时西南社会变迁的力度和深度,是全面研究抗战时期西南社会面貌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拟对此问题展开初步的论述。

  一

  抗战时期西南市民生活习俗的变迁,是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对战争所带来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变迁,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也是引发西南民众生活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突如其来的战争时局打乱了西南人旧有生活节奏、生活秩序、生活条件及礼仪风俗,颠沛动荡的生活使人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生活,人们不得不重新构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这是整个西南社会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礼仪风俗发生大变更的基本前提。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所说:“抗战期间,生活上一切因陋就简,可以省却许多平时的繁文缛节,我国社会上不少风俗礼仪可因此而得合理化与简单化的机会。”

  其次,战争引发了移民西迁的风潮,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人,风格各异的生活习惯也纷至沓来,猛然冲击着西南社会,成为西南市民生活习俗变迁的生动示范。

论析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

  从上述统计资料看,抗战时期西南几大城市的人口变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城市人口有飞速增长。以重庆为例,战前人121仅40多万,1941年突破70万,1945年初更达100余万,抗战八年,重庆人121增长了1.23倍,年递增率达110%。这种极度膨胀式的人121增长,显然不是自然增长的结果,而是大量外来人121内迁的反映。另一个特点是战时西南内迁人121的来源范围极为广泛,人口多由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流动。从表二就可看出,贵阳有48.3%的外籍人121,来源涉及20多个省,且主要来自比西南发达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为数众多,范围广阔的移民群体,一下拓展了西南民众的信息思维空间,冲击着他们“夜郎自大”的狭隘观念,各种文化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在这里并存、变异、优化、强烈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心理,也成为西南民众争先模仿的榜样。孙本文在谈到移民影响时说到:“今东部各省人民移人西部,使东西两部风俗习惯,得接触的机会。不仅使一般人民知道全国风俗的不同,而且因互相观摩,而得融和改良的利益”。“此次大移民来自各省各县。一则安土重适的人民,不远数千里跋涉而遍历风土人情大不相同的各城市乡村;一则从未出经秀的居民,不远数千里跋涉而遍历风土人情大不相同的各城市乡村;一则从未出乡的居民,得见来自各地风土人情大不相同的人民,而与之发生各方面的接触。如此交互影响,不仅可以增加双方人民的见闻交际,而且可以渐渐破除历来根底甚深的地域观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