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抗战时期西南城市民众生活习俗的变迁(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第二,生活习惯的革新:抗战时期迁入西南几大城市的移民,大多来自江浙和两湖等较发达开化的地区,他们的到来,使西南人看到了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习惯,同时,他们又通过在西南开创一些新的行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一些旧的生活习惯由此而革新。就日常生活习俗而言,沐浴业的兴起和新式理发厅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在家洗澡的习惯和传统的“剃头挑子”。战前贵阳、成都、昆明等地洗澡比较神秘,大都在自己家里进行,绝大部分人家的洗澡方式,就是用一个大木盆。抗战爆发后,外来移民办起了男女溶室,当地人称之为“洗澡塘”。这就意味着沐浴者要在众多外人面前赤裸身体。男人们自然比较容易接受,对封建意识较浓的女士们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然而这种较为现代的浴室吸引力很大,它冬季很暖和,它的专用浴缸是木盆不可比拟的,水量大,可调冷暖,而且服务周到,任你选择,一视同仁,老少无欺。这样,光顾浴室的人越来越多,这是西南人从家庭沐浴走向商业性浴室的开端,是西南人生活方式的一个变革。

  抗战时期的理发业也有很大的革新。战前西南人把理发店叫“待诏铺”。“待诏”们的工具和用具,古老而简单,理发的主要工具是剃头刀,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且“待诏”的服务对象几乎没有女性。战时的疏散,给西南带来了全新理发服务业,大街小巷都有理发店,这些理发店光线充足,工具考究,顾客坐的是躺式转椅,不论剪样式头还是剪光头,在未用刀子和推子之先,都要消毒,理发师也要戴上口罩,发理完后,又用肥皂熬成水,给顾客洗头发,洗完了,余发未干,还要用电气(吹风机)把头发吹干,一直到顾客满意为止。这种店,可以说做到了清洁卫生,热情礼貌,方便舒适,发式美观,非常受人欢迎。此外,一些理发店还有烫发设备,一些爱美的女士纷纷前往尝试,那精心整烫过的黑发,平添了她们的妩媚,为战时的西南增添了许多生活的色彩。

  抗战时期,也有一些传统的礼仪习惯得以革新。比如一些年青人受欧化风气的影响,放弃举行传统的结婚仪式,而采用新式婚礼或集团结婚。当时,成都就规定每年春夏秋冬各举行一次集团结婚,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着礼服,新娘戴头花,在主婚人及男女介绍人的陪同下行礼。然后,来宾们享用茶点,对新人表示祝贺。”这样的婚礼,热闹而简单,一改过去的奢縻繁琐,深受一些新派男女的喜欢。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到1940年,重庆共举行三届集团结婚,有62对新人参加。从1941年到11943年,贵阳共举办四届集团结婚,共35对新人参加。参加人数虽然有限,但它毕竟说明新的婚礼习俗开始在西南被人们所采用。

  就卫生习惯而言,1940年,陪都发起了取缔随地吐痰及随地大小便的运动。医务工作者在集中的时间内向民众宣传随地吐痰的害处,号召大家讲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项运动虽然没有深入开展下去,但它毕竟第一次公开向民众宣传了卫生习惯,在西南开创了改良卫生习惯的先河。

  三

  战时西南市民生活习俗的变迁,犹如涓涓细流,影响着西南的社会风貌、民风民情,特别是由此而带来的市民性格、心态的变化,对西南社会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众所周知,长期的封闭落后阻碍了西南人的视野,造成了他们较为狭隘排外的心态,“夜郎自大”的贬斥古已有之。抗战初期,大批外来人口刚刚涌入西南城市时,广大市民对他们充满了好奇与怀疑,加之“西南同胞因为素来生活低廉,至今人口激增,物价胜贵,回为埋怨‘难民’的到来”。而一些移民又“难免有惟己独尊的习惯,加上语言的隔阂,弄得你刀我枪的情形了”。所以刚开始本地居民与外来移民之间并没有形成团结的整体,西南人对外来事务仍保持着较为怀疑和谨慎的态度。“外江人相聚的时候,总是岔岔不平地讲本地人的坏话,而一入小茶馆,从那些茶客口中,也常常听到他们对于外江人的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乡人逐渐成为西南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他们所带来的新文化、新思想、生活习惯,开阔了西南人的眼界,大大增加了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思维量,西南市民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开始由怀疑、否定转为吸收、认同,心态日趋包容。加之这些外乡人在饱尝了离乱流亡之后,大多以西南为家,同西南人民一起工作,一起劳动,一起支援抗战,一起建设西南,共同的追求和奋斗,使他们与西南人民相互理解和接受。比如抗战初期创办的贵阳实验小学,是一个以外省籍教师为主体,并有众多外省籍学生的小学,但这些外省籍老师却独创性地编印了一本《乡土教材》的油印本,内容是贵州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民族、矿产资源、土特产品、发展前途等,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寓于对家乡的热爱之中。教材中还有任兼校长创作的诗歌:“贵山之阳,富水之秀,郁郁葱葱,济济沧沧,占称筑国,今号贵阳,西南砥柱,边陲屏障,衣我食我,以生以长,开发宝藏,建设家乡,为我中华增荣光”充分表达了这些外乡人对贵阳、对西南的热爱。在这样宽容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团结合作的诚心里,到抗战后期,西南民众与外来移民在语言习惯、性格上、心态上可谓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互相融合。“四川话之明白晓畅,并无难懂之处,也就是各省人聚集后所制造成者。四川人之各种性格,亦与此种复杂侨居人民的接触,有莫大之关系,说川人聪明的话,则此聪明乃由这个原故来的,说川人机巧的话,则此机巧也由这个缘故来的”“云南的语言包括各地的成份,所以任何人在这里都发觉有和乡音相似的地方。语调通常是属于上江官话的。”‘重庆北面合川北碚等地,现在有很多无锡常州人在那儿住着,这些地方的中小学教育,差不多完全由江苏籍的中学教员在那儿主持,所以有许多四川儿童,现在说话时,许多话都变成苏音了。有人说这些地方已成为江苏省的殖民地,再经相当时期,各该地的风俗民情,将被苏人同化。这话倒有实现可能的”由此可见,经过抗战几年的磨合,西南民众不仅已与外来人民融合成了团结的整体,而且,一种较为宽容、平和的移民社会心态正逐渐在西南城市中形成。这种社会心态的形成,对于消除西南市民对外来事务的疑虑,积极借鉴外来先进文化是大有稗益的,并逐渐成为西南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