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文化的现实反思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论文关键词:消费文化; 特征; 影响
论文摘要:消费文化在二战后逐渐成为欧美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尽管从法兰克福学派开始对消费文化提出质疑、分析和批判,但是消费文化仍然有蔓延的趋势。本文试对消费文化的定义,消费文化特征,消费文化的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做一个简要的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正受到消费主义冲击的中国社会提供可借鉴的反思。
消费文化伴随着消费主义形成于二次大战后。战后美国生产力最发达,经济快速增长,物资财富迅速增多,首先成为消费社会,与此同时消费文化也成为其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60年代起迅速波及到西欧和日本。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发达国家不仅将消费品推向世界各地,更将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推向世界。其推进速度之快、推行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担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消费文化的一系列特征已经显现,表现为消费主义已呈迅速蔓延趋势,波及城乡各地,冲击到各类人群。因此,对消费文化进行多方位的了解与全面反思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要了解消费文化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消费主义,因为消费文化是对消费主义的概括,是对消费至上的一种社会反映。国内外学者对之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述。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从人自身的追求与需要出发指出:那种将大规模的消费、高水平的生活视作为经济体制的合法目的、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个人生活的根本追求为消费主义的主要表现;人们普遍去追逐无限扩张的更高更多的消费,这种消费的目的,满足的主要不是需要,而是欲求。[1]法国学者鲍德里亚则揭示出在消费主义居主导的社会中,“财富及物品同话语……构成了一个全面、任意、缜密的符号系统、一个文化系统,它用需求及享受取代了偶然世界,用一种分类及价值的社会秩序取代了自然生理秩序。”[2]说明消费已不限于商业领域,商品逐渐转向由文化环境确定其用途而非由其单纯的使用价值来决定,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与消费体现出对不同社会等级、不同身分的认同。我国学者也对消费文化做出了相应的阐发。一般认为:消费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进而无形中使现代社会的普通大众被挟裹进去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表现为现实生活层面上的大众高消费,它常常是由商业集团的利益以及附属于它们的大众传媒通过广告或其它各种文化、艺术形式推销给大众,并且把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道路都奠定在高消费上,从而使高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或者说是自然的和普遍的。煽动人们的消费激情,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
从以上学者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文化认为消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有效的活动和手段,消费是自我精神满足和物质满足的根本途径;消费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人生的意义就体现为消费的质和量。具体而言,消费文化呈现如下特征: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与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希望通过一种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来实现其肉体与精神的满足。在这种文化中,消费对象呈无限扩大趋势。受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人们占有或消费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炫耀需要和攀比需要),近年来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在人们消费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但这种非物质的对象同样取得了物的消费特性,时尚、品位、浪漫、富贵等等成为新的消费对象与追逐目标,消费日益成为满足贪欲的表现。二是消费品的象征(符号)意义超过其使用价值。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地位及个人身份与消费品联姻,构成一个满足欲望的对象系统,从而使消费变成消费者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也就是说消费成为对符号信仰的过程。消费文化更多的是把商品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代表身份或地位的象征。正如道格拉斯所指出的那样:“流通、购买、销售,对做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流。”[3]三是消费文化具有外在的感染性。由于消费文化强调的是通过物质的占有或消费来达到心理满足的,即通过有形的物质消费来达到其目的的,因此,它作为一种“外显”行为,其他人很容易模仿;特别是现在,由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手段、大众化销售技巧、大肆鼓吹的广告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使得消费信息很快就可能在全球迅速蔓延。不仅所有的发达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实行这种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少数人,以及迅速发展国家中的许多人,都崇尚这种生活方式,并把其当作美好生活的样本。由以上可见,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已不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相当多人的价值理念,成为他们的行为指南。虽然消费主义并不直接表现为对现存经济、政治理性的辩护,但却以一种隐蔽的、非政治化的方式,以通行的风尚习俗等形式将即时满足、追逐变化、喜新厌旧等特定价值合理化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选择;与此相反,以往被视为美德的“节俭”却沦为过时并急需摒弃的旧观念。
二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影响的意识形态与行为价值准则,应该受以下因素决定和影响。经济发展是消费文化产生的主要因素。工业革命使消费真正发生转变的契机,使消费品多样和多产的生产从可能逐渐转变成为现实。社会化大生产能够达到满足大众平均的基本需求的水平,买方市场逐渐形成,消费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契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交换和消费的步伐也大大加快。短缺经济被过剩经济所取代,资本增值也由原来主要依靠生产的投入,逐渐转向对消费市场的培养,从而使整个市场生产体系对消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为了刺激经济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范围(从物质形态的商品到非物质形态的商品),创造更为多样的刺激,控制和引导消费的形式,成为消费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政策导向是消费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美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在战后对经济进行了政策调整,加强对自由放任经济的宏观调控,重视福利经济学对消费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核心是由国家对自发的市场进行干预与调节,鼓励和刺激消费,弥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和解决商品高度发达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动力问题,于是消费成了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制定了“为消费而生产”方针。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已成为消费社会中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动力与目标。消费社会不遗余力地刺激消费者对其必须和非必须的消费品的无穷的购买欲望,在西方社会高消费的浪潮。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求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需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4]舆论引导对消费文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文化的形成既有经济学的原因,更是人为诱导和推销的结果。杂志、报纸兴盛以及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媒体的宣传与引导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保证人们消费热情的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诱导出商品的新的意义,用来引导人们的消费。由于人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无限性与现实占用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只有通过“为生产者制造需要”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而“制造需要”所带来的风险,即产品实现问题,又使广告及媒体将生产经营者所制造的需要转化为消费者“自身”自愿的需要,并最终使消费者确信这些需要正是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见,大众文化倡导的是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现代传媒与其是合谋,媒体广告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平等”、“自由”及“美好生活方式”的话语声中,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使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状态。人们越来越受到所属社会阶层的趣味、流行时尚和传媒的支配和左右,不知不觉地沦为各种社会控制力量的俘虏,加入到消费主义的行列。
可见,消费文化即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通过有意识的政策调整及各种商业活动,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意识和生活中。政府在其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通过各种有关的经济政策助长公众的消费欲望。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们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传播媒介,铺天盖地地进行商品广告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影响和引导公众的消费,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于按照这种宣传进行消费。商品消费改变了日常生活,改变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
上一篇: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下一篇:简析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