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与中法文学交流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论文关键词】胡适;新文化运动;法国文学
【论文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标志的一场革命。它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之一,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胡适对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以及在参考法国等欧美文学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具体建构方面来进一步认识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标志的一场革命。从根本上说,新文化运动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要求所决定的,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外国文学的影响则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鲁迅曾经指出,“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学贯中西的胡适作为这场前无古人的新文化运动中的领袖人物之一,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自有外国文学的因素,从其对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可窥一斑。
一
晚清民国初年对法国文学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晚清法语人才的培养仅仅出于国家发展洋务实业和国防力量的直接需要,因此,文学方面翻译法国文学的少之又少。郁达夫曾称:“中国人汲取西洋文化大抵借用英语的力量,故而英国散文的影响在我国的知识阶级中间,是再过十年,二十年也绝不会消灭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潜势。”自上海开埠,法租界在此显现出享乐性的繁荣,而且上海汇聚了众多的外语人才,繁荣的期刊为法国文学的翻译提供了便利条件。适时,梁启超鼓吹译印小说,发起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从此滥觞了现代中国对法国文学的翻译。
中华民国建立后,言论检查的严厉制度几乎被废除了。现代报刊短暂地迅猛兴盛起来,欧化的教育制度已经取得必要的进展,而且文学学科的意识被普遍接受。现代中国社会普遍流行一场民国的建设运动,虽然往往只是喧嚣的形式,欧化的观念,尤其是欧化的文明观念,成为意识形态上最热情的主流,这巨大的洪流革新了文学的观念,也促进了法国文学的翻译,从民国初年可以窥见最初的翻译活动的繁荣,从民国建元到“五四”的法国文学翻译数量不可谓不多,虽然这一时期法国文学从英语、日语转译的现象非常显著。加速发展的法国文学翻译无疑在近代中国的文明建设运动中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3年,胡适译都德《柏林之围》;1915年,胡适译都德《割地》(又名《最后一课》);1917年,胡适译莫泊三(莫泊桑)《梅吕哀》、《二渔夫》;1919年,胡适译摩波商(莫泊桑)《弑父之儿》。
二
胡适曾说:“我是极想提倡短篇小说的一人,可惜我不能创作,只能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惭愧,惭愧。”其实,翻译外国文学名著,在当年的文学革命中,不仅用不着“惭愧”,并且是一件极有益的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工作。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了反对旧文学,使新文学现代化,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和西方文学。那真是一个敞开大门,充分吸收异域营养的时代。新文学初出世,不论是思想倾向,还是形式、结构和表现方法,都广泛地接受过外国的影响。从歌德到莫泊桑等,许多名家的名作,可以说哺育了我国新文学的最初一代作家。在法国文学名家名著翻译上,胡适表现出高度自觉的文学学科意识,为国内的新文学创作提供精品借鉴。无疑,法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极大地开拓了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的视界。如果说,新文学运动是从1917年开始的,民国以来方兴未艾的翻译活动事实上启发了新文学运动,也为新文学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文字和思想的装备。更重要的是,成长起来了一批年轻而强大的读者群体,他们无疑接受了翻译文学的启蒙。
对于法国等欧洲文学,胡适的观点是,“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他的从事翻译,便是这种运输异域营养的工作。这项工作起手于1914年9月。他最初翻译的是法国都德的爱国名篇《最后一课》,当时胡适译为《割地》,登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接着,又译了都德的《柏林之围》。1916至1919年间,连续译了莫泊桑等人的几篇作品。到1919年9月,胡适将它们编为《短篇小说》第一集,10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薄薄的本子,10个短篇,大多用白话译出,给中国文坛吹进了一股清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鸳鸯蝴蝶派的才子佳人小说,还有那些学《聊斋》的札记小说,篇篇都是“某生,某处人,生有异禀,下笔千言,……一日,于某地遇一女郎,……好事多磨……遂为情死”,千篇一律的滥调文字。有志于改革的文学青年,对这些东西早已厌恶了。读到胡适翻译的这本《短篇小说》,自然觉得格外清新,大开眼界。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人们,无疑是及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榜样。因此,不胫而走,半年便再版了。其中《最后一课》等一些名篇,还被选入中学的国文课本,广为流传,数十年而不衰;甚至对某些文学青年一生的思想与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
上一篇:简析吴文化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
下一篇:浅论邓小平的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