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指向--现代性视阈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繁复意味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摘  要:本文由解了文艺作品上的阶级论",因而真切呼唤"魂兮归来,我们文艺作品中的人情!"  不久,巴人便遭批评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人性论的批判更是登峰造极。江清之流把人性论赫然列入"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代表性论点"的首位,指斥为"修正主义文艺黑线论点的总根"。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性里程中,由启蒙理性向整体主义的历史理性的演进,个体欲望表达将被渐渐沉淀到心灵的底层。倘若连人性中最卑微的情感都不能呈示,那里还会有"欲望"的表达。于是,建国17年和"文革"10年的文学只能是"无欲无求"的大写的革命文学和"样板"文学。


由启蒙理性到整体主义历史理性的民族"现代性"步伐,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嘎然停止,且向后激退了几百年。曾经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整体主义历史理性已然变异成君道神权、法家"术统"和理学"道统",并假"人民"和"阶级"的神圣名义而达至对个体人性的全面扼杀。

但是,死火的微光来自于那些被放逐在荒野田间的"知识青年"。"文革"期间,尽管意识形态控制非常严酷,仍然有许多"知识青年"以青春作祭品,从事"地下文学"  创作。在大量的"地下文学"作品中,可以强烈的感觉到青年人的"主体自觉"、理性思考和欲望呼号。"文革"中的"地下文学"实际上是个人主体意识反抗压抑和专制的先导。

故此,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启蒙"又重新成为文学的主题。在这一历史时段中,启蒙理性和欲望又一次处在同一位置上,对历史和生活予以拷问。不过,这时的欲望往往表现为带理性色彩的"情爱",而不是本能冲动。当诗人北岛"宣告":"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  时,女诗人舒婷正在歌咏:"我如果爱你--/绝不象攀援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前者以启蒙理性的精神表达对历史的怀疑,显示个体的自觉;后者则用"情爱"喻征对"人"的关切。

这个时期小说创作,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  ,只是试图证明什么是爱情,以及爱情在婚姻中的位置。它不是欲望的宣扬,而是对人性予以理性的探索。当然,在历史的时空中,其意图无疑也是对扼杀人性的年代之反诘。


1985年,张贤亮《男人一半是女人》  的发表,是80年代"欲望"叙事繁盛的契机。《男人一般是女人》叙述一个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章永辚在忍受多年的性饥渴之后,与一个"风尘女子"黄香久在文革期间同居结婚。不料结婚后,男主人公才发现自己患上了性功能障碍,而得不到满足的妻子则怒斥章永辚是"半个人"、"废人"。谁使章永辚变成了"半个人"、"废人"?"右派"、"文革"这些政治历史符号暗示了一切。不过,章永辚最终还是没有成为"废人",他的女人把他变成了真正的男人。"于是,在那极为粗陋的形式下,生命力的勃郁,情欲的炽烈,性格的真率泼辣,都作为健康的人性内容,成为对艰难时世的一个抗议。"  

女作家王安忆在80年代中期相继创作出《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从性的冲动和本能欲求来抒写人物的关系及生命轨迹。《小城之恋》中一对青年男女,自小在一起练舞蹈,耳鬓丝摩,肌肤相触,却浑然不觉。待他们成年之后,却对彼此的身体有了奇异的感觉。于是,他们的灵肉交织着最刻薄的仇视和最炽烈的渴求,在无法遏止的性欲驱使下,常常不顾一切地相互蹂躏、角斗而达至燃烧般的快感高潮;《荒山之恋》则叙述一位怯懦的男人,历经沧桑,取妻生女,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可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中,这位男人遇上了一位任性、漂亮的有夫之妇。女人好奇地向男人进攻、男人却惊惶地退守。但这位男人和女人终于让爱情喷薄而出,他们深深地迷醉而战栗。而在外在的压力、内心的罪感以及无法排遣的爱欲的多重牵制下,男人和女人最后只能双双赴死,自我成全凄惶永世的爱情;《锦绣谷之恋》讲述了一位已婚女编辑在庐山笔会期间,和另一个男人的爱情体验,可结果只是"一个什么故事也没有发生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王安忆这三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均为"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但小说却没有渲染社会背景因素,仅只关注人的个体行为及心理,这种把充满欲望的个人情感纠葛放置在抽离了社会背景的时空中的叙述方式,极赋意味。王安忆十多年后谈到,"’三恋’是一次自觉的写作",尽管它的实验性"使小说放弃自然的情感、对生活的触摸,向’游戏’接近。但在那时候,它确实是启发了理性。那真是一个启蒙的好时代"。  如其说小说的"欲望"叙事启发了理性,不如说是反思了一种理性。

80年代中期,贾平凹的《黑氏》  、古华的《贞女》  、刘恒的《伏羲伏羲》  等小说,也不约而同地揭示青年女性生命的感性要求与某种家族关系、婚姻制度乃至道德习俗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或者描写后者对人的正常欲求的剥夺、阻碍所造成的不幸、或者描写前者对文明和传统的叛逆所带来的惩罚。这些作品都把性爱欲望作为肯定个体生命意志和人之为人的力量,对抗于变态压抑的道德理性化的社会家庭环境。80年代后期,涌现出一批"先锋作家",如残雪、马原、洪峰等,他们借助于西方小说创作技巧和意识,热衷于在作品中构造"欲望"的梦魇世界。这些"欲望"的梦魇世界并没有直接关联到中国的当下现实,而只是呈现生活历史的非逻辑和原始性,达到对人的理性元素的反讽。在这一点上,他们似乎接榫上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  。

然而,无论是80年代中期的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还是后期的残雪、马原等,其"欲望"叙事的反思不可能是西方语境中的反抗现代性的"解构"。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张扬"欲望"的作品所要反思的还是源于某种意识形态的压抑。这些作品把"欲望"的解构方向隐喻性地指向了"整体主义历史理性",这也是它们不同与五四文学"欲望"叙事之处。

自80年代末以降,中国文学日益退守到"日常生活"。从"新写实"到"新状态"再至"新生代"、还有女性写作(顺便说一句,这种分类乃承文坛之陋习,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均在"日常生活"的私人空间中,窥视或遥望来自庸常生活的情绪体验和欲望流动。

所谓"欲望的舞蹈"主要是跳动在"新状态"、"新生代"和女性写作中。在"新状态"的写作里,何顿告诉我们"生活无罪",追逐金钱是人的发展的"硬道理"。  述平则表白,男欢女爱是不可挣脱的生活"情网"。  朱文更直接,他说"我爱美元",且更爱"上床"。  韩东比较文雅,他以记忆的方式回到《西天上》  ,把那段磅礴的青春历史撕成一块块日常生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