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的指向--现代性视阈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繁复意味(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的欲念断片。他们是被称之为"游走的一代",有所谓的"精神凹度",但欲望是他们的本能;步入到"新生代",朱文、韩东仍是宠儿,这支队伍里,还填充了一串长长的名字--吴晨俊、鲁羊、卫慧,棉棉等。至于女性写作,以陈染、林白、海南等为代表,袒露着来自女性身体的骚动、爱欲的膨胀或空空荡荡或羞羞答答。

退守"日常生活"的写作也往往被认定具有"后现代性"--所谓颠覆"宏大叙事"、捐弃"寓言化"的隐喻、放逐"主体"、祛除"中心"进而放逐终极关怀和人文理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文学固然需要从生活出发,回到日常生活的文学叙述也确实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存世相。毋庸讳言,90年代中国的"日常生活"的文学叙事,仍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进一步衍生。当进入到西方语境中时,我们也会发现西方"后现代主义"者要求重写"历史生活"  和回归"日常"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整个西方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历史、是一部依据普遍理性和国家记忆所书写的历史,而美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充斥着盎格鲁--撒克逊白人男性话语的历史,所以,他们要求还原历史的原生态,恢复长期被遮蔽的普通人的生活史、少数族裔或黑人的生活史、乃至女性生活史,继而在现世的生存中守护"日常生活"。这种言说对许多中国人来讲是动听的,因为中国现代历史便是以整体主义历史理性来书写的历史,在这类历史书写中,鲜活的私人日常生活场景往往消失得无影无综。  

因此,在90年代早期的"日常生活"文学叙事作品中,那些源自庸常生活的脆弱而心悸的情绪体验,仍然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对历和现实的讽喻。然而,日常生活的"日常性"表现为琐屑、松散、拖沓、无序而又循环重复,这是日常生活的表像。事实上,从"新生代"开始,其文学的叙事便在这个表象层面上对日常生活进行苍白的复制,许多青年写手乐于把文学看作是日常生活的"排泄物"、变成堆在纸上的"生活垃圾"。90年代后期"日常生活"的文学"欲望"叙事已经无所指向,它们唯一不满的似乎只是"欲望"的永不餍足,
所谓"美女"作家卫慧可以算得上是这类意味的代表。她的作品大多以90年代上海为背景。上海成了她欲望的符号,这符号象征着物欲和情欲。其成名作《上海宝贝》描述了一个叫倪可的女孩和她的情人们的故事。"一瞬间,性的感觉如此地排山倒海,以至于我像跟天底下所有的男人做了爱"  --便是倪可的生活体验和幻想。卫慧及其作品中人物的信条是:"简简单单的物质消费,无拘无束的精神游戏,任何时候都相信内心的冲动,服从灵魂深处的燃烧,对即兴的疯狂不作抵抗,对各种欲望顶礼膜拜,尽情地交流各种生命狂喜包括性高潮的奥秘,同时对媚俗肤浅、小市民、地痞作风敬而远之。"  卫慧及卫慧们的欲望类似弗洛伊德的"原欲"  ,信奉的是"快乐原则",这一"原欲"同体现个体生命意志的"自我本能"的"欲望"都是相悖的。也就是说,卫慧的"欲望"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官能症式的表现,她根本无意于在"欲望"中找到"自我"的确立,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是让"自我"进入"自失"的状态。卫慧的"欲望"解构了长期以来作为反抗性或反思性的个体生命意志,她不想"反抗",也无所谓"解构"。从另一角度看,卫慧及其它"70"年代写手所表露的"欲望",恰恰是在90年代中国对"市场、发展、效益"等现代性目标进行新一轮追逐时刺激而生的。或者说,卫慧们的"欲望"在功利主义时代的喧嚣中暗自"偷欢",且玩世不恭。

"欲望"作为一种建基于个体生命意志的反抗性或反思性力量在90年代后期的欲海中彻底变异,这是"欲望"对"欲望"自身的解构。由西方反抗现代性的历史视阈去看,"欲望"的反抗是一种哲学的姿态,它本身并不具有建构性,建构性的事业仍然需要"理性"来成就。进而说,"欲望"之反抗"理性",是为了使"理性"更趋"理性"。在中国现代性历史中,文学的"欲望"表达对"启蒙理性"的共契或疏离、对"整体主义历史理性"的疏离和反思,也是为了期待一种建构,而不是意在沉沦。因此,在一个欲望沉沦、价值失范的世纪更替的年代,需要一种新的理性精神之自醒。由此看来,历史似乎是走了一个轮回,世纪初年王国维的心灵之声在世纪末仿佛有了绵延的意义。

五  、结  语

现代性视阈下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欲望指向",至此可以作一个总结性的梳理。二十世纪初年,文学的"欲望"反抗指向了传统儒家伦理,和梁启超的工具论色彩的"启蒙理性"出现一定的契合并有不自觉的背离;五四时期,文学中的"欲望"和"启蒙理性"共生,抨击封建礼教专制和现实压抑;30年代,"欲望"叙事部分延续五四"欲望"意旨,但逐渐游离五四"启蒙理性",并疏离于"整体主义历史理性";40年代,文学中的"欲望"悖逆于"整体主义历史理性";50-70年代,文学中的"欲望"在变异的"整体主义历史理性"的高压下消隐,仅只在文革"地下文学"中有隐晦表达,体现为新的启蒙精神,这一精神延续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文学的"欲望"叙事隐喻性地表现为对"整体主义历史理性"的反思,显示出"解构"的况味;90年代后期,"欲望"已无所指向,呈现出自身对自身的解构。

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叙事中,"欲望"多层级的指向,揭橥了文学现代意味的丰富性,也表征了中国现代性历程的迂回曲折,其间的复杂意蕴仍需更深入的历史分析和哲学思考。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