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追求:当代中国思想重构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摘要]当代中国思想的重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构建,民主的新觉悟,科学的新定位,历史传统的新审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现代性追求”,构成思想重构的主轴。这一重构过程尚在持续之中。现代性本身的若干不确定性,以及前现代、后现代与现代交错并存,使当代中国思想重构充满变数。
   
    [关键词]现代性;社会主义模式;民主;科学;历史传统
 
      
      从“文革”结束到现在,又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这段时间中,中国思想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重构。如果说,前四分之一世纪中国思想构建的主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么,当代中国思想构建的主轴,则应归之于现代性的全面追求。
现代性追求,并非始于当代。陈独秀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发动新文化运动时,在((敬告青年》中号召人们应当自觉而成为具有现代素质的人,这种人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稍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人们应当从以安息为本位进到以竟争为本位,以家族为本位进到以个人为本位,以感情为本位进到以法治为本位,等等,实际上就是现代性问题。但是,在随后漫长一段岁月中,它被搁置一旁,被遗忘了,甚至被认为回避了政治斗争而遭到批判。
      现代性问题重新提出,和现代化建设被确定为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现代化建设,最初注意的是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等物质层面,后来扩展到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制度层面,再后注意到人自身具有现代素质。这样,对现代性的把握逐步丰富与全面起来。正是对现代性的追求,推动了当代中国思想的重构。
 
      现代性追求与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构建
 
      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世纪之梦。世纪之初,康有为就写了《大同书》,将社会主义视为理想世界。孙中山将他的民生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1949年以后,毛泽东更全力以赴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实际。
      我们先前所师法的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只要看一看1953年至1955年全党干部多么认真地逐章逐节学习(联共(布)简明历史教程)),1958年多么仔细地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第三版,便不难认清中国社会主义的直接渊源。比之斯大林,我国那时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更加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因为更急于在农民小生产的生产方式还没有改变的时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将农民组织成小生产共同体的办法,一下子飞跃到社会主义。而商品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工农、城乡、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之间的分工,都被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温床。而任何试图改变这一模式的尝试,都被视为资本主义复辟行为。为了维护这种社会主义,最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当代中国思想的重构,便是从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构建开始。
      最初是“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明确了只能以社会实践为衡定一切是非的标准。随即展开的一系列讨论,如区别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本人思想的讨论,生产力问题的讨论,农村改革问题的讨论,引进外资、设立经济特区的讨论,股份制问题的讨论,发展多种所有制的讨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讨论,民粹主义与农业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社会主义本质与基本特征问题的讨论,一步一步将现代性注人社会主义。
      当社会主义和现代性相结合时,在以下一些根本问题上和先前社会主义模式明显区别开来:其一,社会主义只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决不能以自给自足的农民小生产或小生产共同体为基础。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总将落后的农民小生产理想化,不承认资本主义是比农民小生产的自然经济远为进步的生产方式,反而依靠农民小生产去消灭资本主义大生产,依靠自然经济去限制商品市场经济。以为只要将农民和手工业者分散的个体经济—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组织进生产合作社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就为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正是民粹主义、农业社会主义倾向的极度膨胀。这种社会主义,只能是《共产党宣言》中所批判的封建的社会主义或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其二,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以保障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建立具有经济性质,主要是依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依靠人自身积极性的发挥,而不是凭借不受限制的权力,持续不断地发动所谓阶级斗争与路线斗争,强加于人民,压制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其三,在中国,由于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旧式生产方式仍占极大比重,现代市场经济很不发达,广大农民基本上没有走出传统的集市、庙会买卖圈,由“亚洲式的买卖”转变为学会按欧洲方式做买卖。在这一情况下,实行单一的国营经济与小生产共同体式的集体所有制,将计划经济绝对化,由国家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掌握全部资源、资本、人才、劳动力,掌握生产、流通、分配全过程,最终必然导致资源、资本、知识、技术、劳动力依照权力层级结构,在利用时高度等级化,区域与部门之间割裂化,严重妨碍劳动者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造成效率低下和资源、资本、知识、技术、劳力的浪费。为防止国营经济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济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蜕变为权力经济,必须容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多种形式的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外资或中外合资经济的发展,必须将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发挥原先基础非常不同的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自主性、积极性,有利于将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在真正的生产社会化基础上,而不是权力垄断基础上。
      其四,社会主义的建立,一方面,同国内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又同世界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只有采取改革和开放的政策,积极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及其他资源,才能真正做到利用世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成果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外开放与国内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完全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自我孤立、自我封闭的政策,无助于人们建立马克思所要求的“直接的世界联系”,自然也无助于社会主义基础的真正建立。
      其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将持续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时间。不能期望社会主义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将不断有个从空想向科学飞跃的问题。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学说还远未成熟,它必须在实践过程中,继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不断深化,不断在理论上升华。它必须始终不断地从中国实际和世界实际出发,将科学社会主义同形形色色的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区别开来。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构建还没有完成,探索与创造仍在继续。许多旧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层出不穷,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将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不断得到考验与锻炼。
                     

     现代性追求与民主的新觉悟
 
      民主,是中国的又一个世纪之梦。然而,一个世纪下来,究竟什么是民主,主权在民究竟如何落实,一直莫衷一是。践踏宪法、蔑视法治、蹂嗬人权、摧残民主的事件,层出不穷。“文革”期间,实行了所谓“大民主”,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实际上,是一切以个人意志和所谓“无产阶级司令部”态度为转移,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无数人应有的权利被无情剥夺。“文革”结束后,民主便立刻再次成为人们又一项强烈诉求。
      先前,社会主义总是和专政联系在一起。“文革”中制定的1975年宪法,规定了“无产阶级必须在上层建筑其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