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中华认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要使人类的物质财富持续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便是循环经济。


在环境文化所营造的公众环境意识、社会环境道德和国家环境法律的压力下,循环经济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许多企业研制绿色技术;实行清洁生产;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可以说,是环境文化所倡导的生态工业文明,使传统农业的循环法则和传统工业的增长法则成功结合起来,也使资本收益率与自然资源收益率的提高统一起来。
发展循环经济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带来了日本节能技术的革命,并提出建立循环型社会,形成“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可以预料,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能培育环境文化,而且将在资源环境极度紧张的时代,通过环保技术革命,占领新的经济制高点。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地介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是资本高收益率,其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企业股东。而循环经济追求的是自然资源高收益率,其主体是抽象的全社会公众。谁来代表全社会公众,当然是政府。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及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通过环境教育、环境立法、环境税收、环境标志、环境审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特指对重大政府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等诸多手段,使绿色控制的链条从规划设计环节开始,到废物重复利用这个终端,实现完全的物质能量循环使用的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只有他们自觉地选择循环经济的产品,才能形成绿色消费市场,实现可持续消费。一些环保NGO是开拓绿色消费市场的先锋,它们通过劝导、宣传和示范等行为,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绿色选择,影响着政府的绿色采购。据联合国统计署提供的调查资料,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绿色消费市场能阻挡非环保产品,成为拉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说,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环境文化是绿色消费的根源,而广大消费者又在绿色消费中发展了环境文化。
二、环境文化与国家安全
从国际安全的角度讲,环境保护在全球的兴起,使环境文化构成了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新的因素,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经济的持续增长,只能建立在以人力换资源的基础上,即扩大加工产品出口,扩大资源进口。近年来,对外贸易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绿色消费市场的逐步形成,以及一些发达国家运用WTO规则提高涉及环境的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农产品、食品、印染、服装等行业的出口已造成重大影响。
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往往建立在对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自然资源的消耗上。稀缺必导致争夺。传统工业能源结构从煤转向石油、天然气和核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永续供应问题。为此,西方国家长期致力于开发新能源,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太阳能飞机、氢能汽车、电动汽车等等。一旦这些以可再生的丰裕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得以成熟,现有的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污染严重的技术体系将被抛弃,这对仍拼命沿袭传统工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将会是一场灾难。文化理念养育技术哲学,技术哲学引导技术发展,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将导致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全面重组。
“环境无国界”是与“人权高于主权”同时出现的重要的国际政治概念。西方某些战略家认为,一国内部的环境问题可能对地区乃至世界安全构成威胁,为此,鼓吹建立对其他国家内部环境问题的国际干预机制。西方国家无论什么党派,都已将环境问题纳入其外交、贸易乃至军事政策,形成了新的意识形态体系。可以预见,未来生态工业文明领先的国家,将主导世界的格局。谁完成了由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转型,谁就将取得道义、经济、技术和文化上的全面优势。谁的环境问题日趋恶化,谁就在国际关系上日趋被动。发展中国的环境文化,不仅仅是对我们面临的环境危机的反应,也是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


从国内安全角度讲,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我国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n我国三分之一国土被酸雨侵害;被监测的343个城市的四分之三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一半;据联合国开发署2002年报告称,我国每年空气污染导致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
n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而污染更使日益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海河、辽河和淮河的有机污染已经不亚于英国污染最为严重时期的泰晤士河;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n我国沙漠和沙化总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当我们为人工造林的伟大成就欢呼雀跃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天然林面积的不断萎缩而捶胸顿足。
中国以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资源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而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却早已超过自然环境合理的承载能力。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维持生命系统的功能退化,造成自然灾害频发,资源支撑能力下降,经济发展受阻,民族生存空间收缩。有国外专家宣称,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危机是短暂的,往往影响于一时,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破坏,民族生存就会受到根本威胁。而环境不安全的根子,在于我们继续沿袭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这不仅对资源和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加剧了社会失衡与国家稳定。解决以上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涉及到体制、机制、法制的一系列改革,涉及到领导人观念的改变,涉及到干部考核的综合指标(如增加资源生态与社会人文等绩效考核)与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当然,还涉及到我们文化价值理念的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在环境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环境文化所倡导的生态经济,也应成为调整地区差距、城乡差距、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