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和自由主义传统及世纪末文化纷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王小波的名字是和自由、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用短暂的一生表明了一个纯正的自由主义者的立场,承续了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传统,而自由主义的、伦理观念为大一统集权专制提供文化阐释,它是权力合法化的核心,与专制政体、政治权威密不可分,建构起权力的文化网络。中国的愚忠文化“文革”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传统儒家文化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沉重包袱。它始终阴魂不散,儒家“修、齐、治、平”的道德理想主义所持的是与“民族国家”工具理性世界观针锋相对的文化至上主义“天下观”,在思想上还停留在前现代阶段。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观点,西方国家现代化、产业化的动力是“个人主义的发明创造精神”及其自发机制 ,我们有的是“修、齐、治、平”及阴阳五行、太极八卦之类,缺乏的正是这种科学精神和技术性格。这也就是王小波所言的西方人有股拼命把自己往聪明里整的劲头,有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他敬佩的是法拉第用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鼓弄出电磁感应,不屑的是二程从鸭雏身上体会到了圣人“仁”的真意,朱子从井中看到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一些以天下为已任,“为万世开太平”,具有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却抱残守阙,视腐朽为神奇,幻想以中华文明拯救世界。王小波尖锐指出,这是哲人王心理、中古遗风,这种救世情结是在做白日梦,儒学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国学是一个漂亮的打人的棍子。他在《智慧与国学》中,用“傻大姐”的故事譬喻中国传统文化是“弱智文化”,有人撰文反驳并认为他有自辱倾向,随后又有人反驳反驳者,(127)王小波也在多篇杂文中更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算是与拯救论者的短兵相接。海外学者林毓生的一番话可作为王小波在这场论争中的一个有力佐证:“虽然儒家文化所主张的政治秩序乃由道德与思想构成的观念,是中国知识分子使命感所由生的精神与思想资源之一;但这种观念,如被僵化地或基教式地( fundamentalistically)坚持着,反而会成为建立法治的阻碍。”(128)

民族主义思潮在一段时间甚嚣尘上,儒学复兴论和它有密切的表里关系,二者互相推波助澜,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思想和价值资源。王小波对这一思潮中流露出的强烈的盲目排外、仇外的“义和团”心理和自大狂倾向进行了有力驳斥。

一批90年代旅居海外的青年学者以正宗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认为“文革”也有功,中国还是实行无任何限制 直接、全面民主好,他们的观点得到国内一些青年知识分子的呼应,可称为新左派。针对海外新左派的“文革”情结,王小波在《极端体验》里用古代一个叫李赤的人喜欢往屎坑里跳,最后淹死在里面的故事给予讽刺,他道出一个`常识,太平岁月比乱世好。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治国之策是和别人商量怎么治我们。



王小波在《论战与道德》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领域里的论争往往是道德之争、神圣之争,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争谁好谁坏,而不是谁对谁错。我们至今在大量的论争文章中可看到乱扣帽子的大批判遗风,看到偏激、偏狭、偏执,或盛气凌人、强加于人,或意气用事、尖酸刻薄、语带讥讽,或含沙射影、挖苦中伤。而王小波的论战态度却平和、冷静、理智、宽容、大度,其文风辛辣而无火气,语言俏皮而不刻薄,巧言辩驳而无杀伐之气。从王小波的论战态度和文风可以看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道德境界、精神操守及文化理念。


注释:

(1)(2)(13)(21)(61):《〈怀疑三部曲〉序》,《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346页、345页。以下只标页码者皆出自此书。
(3)(4)(56)(103)(124):《〈沉默的大多数〉序言》。
(5)《思维的乐趣》、《理想国与哲人王》、《有关“给点气氛”》、《〈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怀疑三部曲〉序》,23页、116页、244页、307页、344页。
(6)(24)《有与无》,23页、234页。
(7)《〈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308页
(8)《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66页。
(9)(11)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6页、3页。
(10)(19)(20)(24)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人的奴役与自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81页、93页、107页、52页。
(12)《另一种文化》,460页。
(14)《从Internet说起》,409页。
(15)《外国电影里的幽默》,415页。
(16)《〈他们的世界〉跋》,291页
(17)艾晓明 李银河编《浪漫骑士》,中国青年出 版社1997版,199—200页。
(18)《承认的勇气》,454页。
(22)米兰·昆德拉《被背判叛的遗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45页。
(23)钱理群 《鲁迅与20世纪中国》,《北京大学》1998年第9期99页。
(25)(123)林春《“清醒的少数”》,《读书》1998年第5期55页。
(26)(92)(110)《沉默的大多数》,18页、11页、15页、15页9页。
(27)(45)王小波《黄金时代》,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115页、126页。
(28)(29)(31)(46)王小波《我在荒岛 迎接黎明》,李银河 艾晓明编《黑铁时代》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03页、304页
(30)《革命时期的爱情》,《黄金时代》239页;《茫茫黑夜漫游》,李银河 艾晓明编《地天长》,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38页。
(32)(33)(47)关于这些书名的寓意可参看艾晓明《关于〈黑铁时代〉及其他小说遗稿》一文;《绿毛水怪》,在王小波的创作中有历史性的意义,他奇谲的想象力在这篇小说中已展现出来,在70年代末文坛流行矫情的艺术粗糙的伤痕之时,王小波已走上小说艺术的探索之路,却不被当时文坛接受,联想到后来的魔幻、怪诞大行其道,不能不承认王小波小说的超前性。时隔20年,《花城》于1998年发表此作,《小说选刊》同年转载,算是对它迟到的肯定;《黑铁时代》23页。
(34)王小波在去世前数月给友人的电子邮件中说:“从柏拉图到马克思,曾有太多的人想设计一个理想社会让人类幸福。我尊敬这些人,但我痛恨他们的这一观点。……根据如下:如果一个人得到幸福,那必定不是通过别人的设计。人们只能自己为自己创造幸福。有人为我们的世界找到了一个新救世主:懦学。他们为什么非要强加于人?这就是我气愤的原因。”(出处同注〔25〕),王小波创作《黑铁时代》显然和此时的心境、社会文化背景有关。在此,王小波也显然夸大了90年代国学热的热度,相较80年代而言,国学是热了,但仅限于学术圈知识分子的清议中,没有也不可能热向社会,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它的影响仅限于知识分子中。


(35)(36)艾晓明《〈地久天长〉编后记》。
(37)崔卫平《狂欢·诅咒·再生一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不再沉默一人文学者论王小波》,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38)克拉克、霍奎斯特《米哈伊尔·巴赫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65页。
(39)巴赫金语,转引自《米哈伊尔·巴赫金》374页。
(40)(42)《巴赫金文论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108页、103页。
(41)(48)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98年版。
(43)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