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谚语反映不同的宗教思想与观念(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这种原罪说与儒家性善说绝然不同。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佛教的佛性说也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不会犯原罪。所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人罪是逆境就引恶念而犯下的,是难以饶恕的。难怪有谚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根据佛教观念,人只要铲除妄想执着的障碍,就能够发扬佛性。儒家也认为,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弃恶从善,所以汉语中有很多修身养性,劝人从善的谚语。如:

    满招损,谦受益。

    恭可释怒,让可息事。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贪是诸恶源,诚为万善本。

    4.恩赐与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教义中,人如能赎罪,就能得到宽恕,就能得到永生甚至能进人天堂,这都是上帝的恩赐。世人只要信奉耶酥,上帝就会不记前嫌,就会给人以新生命,甚至允许其上天堂。因此人能否续罪与自身的善行无关,而只是上帝的恩赐。如英语谚语: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要不是上帝的恩典,我非走不可)

    God tempers the wind to the shorn lamb.(上帝送暖风给被剪毛的羔羊)。

    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这条谚语使苦难中的世人得到鼓舞,上帝与我们在一起。

    然而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也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讲普渡众生,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修行能成正果,犯罪则下地狱。如汉语谚语: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行善之家有余庆,积恶之家有余殃。

    S.博爱与慈悲

    佛教提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种慈悲是一种缘,而不是无条件的爱,世事互为因果,善恶一向分明。慈悲为怀,但扬善、抑恶。基督教强调博爱,因为上帝无条件地爱世人,而作为上帝的子民更应该无条件地爱上帝,爱他人。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博爱”(freedom, equality and fraternity),就是受基督教影响的结果。如英语谚语:

    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使世界更美好)

    Love is the true Price of love.(爱是爱的真正代价)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