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人类、历史(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于自然效应,缺乏必要的力量使自己变成人,他才发现,较之主人而言,他可以更好地在其内心实现人类可能性的各种后果。主人和自身保持着同一性,然而奴隶却通过劳作这一事实来改变自己。科热夫说:"主人迫使奴隶劳作,奴隶在劳作中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而后,仅仅因为一开始他成为自然的奴隶,他又变成主人的奴隶。由于接受了保存本能,奴隶就和这种本能相关,并服从于这种本能法则。奴隶在劳作中变成了自然的主人,他也就此从他的自然和本能中解放出来。这种本能使他和自然相关(并使他成为主人的奴隶。通过将奴隶从自然中解放出来),劳作也使奴隶从自身中、从作为一个奴隶的自然中解放出来。劳作使奴隶从主人那里得以解放。"
实际上,在主人面前终有一死的焦虑--这即是奴役的起源--既是奴隶在胜过他的主人面前的自卑表现,也是对主人贫困的模糊理解--这个主人因为一个并不令人羡慕的结局而冒着生命的风险。主人拒绝既定的条件,超越这些条件,尽管他们愿意选择死亡而不是接受保存本能,但仍旧是主人而非奴隶进入了有限而确定的生活中。主人可随意支使奴隶劳作,实际上,他可以比以前更能对自然产生影响。但是,他对自然产生影响只能通过奴隶的中介。他自己改变不了世界,因为他过于"固定"在他的控制能力中。
这样,军事主人在其内心深处保持着修道士的深深的无助感。主权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如果它有改变的欲望的话,那就不是纯粹的主权。相反,因为奴隶不能真正接受它的条件--他总是对既存物完全否定,不论这个既存物是自己(他的处境),还是自然--他才有真正的权力。主人阶层的衰退表象使我先前提到的惰性精神更为明显:结果,那些行为灵巧的人们似乎屈从于这些"无价值的存在者",实际上,商人和机械工从奴性精神那里继承了这样一个信念:屈从于生物目的的行为(与"纯粹声望"相比)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黑格尔说:"如同主人将其根本性现实表现为他想成为的形象的反面一样,奴役自身也--可以这样设想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变成了它实际的反面。就其是一种被压抑的意识而言,奴役自身也以一种变成真正自主的方式穿透了自身、颠倒了和伪造了自身。"
就此,科热夫说:"未被分隔开的绝对自由的人,对于他的存在感到确实而完全的满意,这种满意成全了他。这个人就会是一个’克服’了其奴役的奴隶……历史就是劳作奴隶的历史。"接着:"未来和历史因此属于……劳作的奴隶……如果死亡的痛苦--对奴隶来说,它是由战斗的主人体现出来的--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条件,那么正是奴隶的劳作才独自认识到了和完成了这一点。"
在强制性的劳作过程中,奴隶实际上和产品分离了,他不能消费产品,只有主人才能消费它们。通过劳作,奴隶压抑自己的欲望,他以这种方式塑造自己(教育自己)。根据同样的方式,主人毁坏--消费--产品。奴隶不能自我毁坏,相反,他创造了他的劳作对象:"通过劳作,他改变了事物,由此,他延缓了对事物的毁坏,并使之用来消费。他通过改变自己、教育自己来改变事物。"同欲望的对象分离开来就不同于动物的态度(如狗对骨头的态度),在这种分离中出现的是痛苦,至少是直接的痛苦:因为痛苦被还原到了欲望被压抑的程度。
在这一段中,我如此紧密地遵循着黑格尔和科热夫,有时也自问这些被描述的连续性环节是否是最令人满意的。这些怀疑并不对基本观点产生影响,它只触及到一系列环节的出现。我们是从如下事实现象学式地认识到这一环节的出现的:这一事实在我们心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已经在那儿被克服了。这些怀疑被辨证地保存着(在升华的意义上)。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我发现,要忘却奴役之前的劳作是很困难的。《现象学》描述过形式的展开,有关这种形式展开的最怪诞的事情可能与没有恰当地理解人的存在有关。人的存在在先,将失败者规约为奴隶在后。在某种意义上,下述这一点并不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人们可以轻易地同意这一事实:历史要求一种内心戏剧(首先它可以被设想出来)"将自我外在化",将对抗性的反对态度置于人们的心中和不同特征的范畴中。但是如果戏剧不能内化在某个单独个人的意识中,黑格尔就不可能描述发展着的一切。这并不是说它起初就是内在的,就像那些通过描述古代社会而滋生出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人类学家的论据使我们得以建立一个必须接近历史序列的逻辑系列。我相信,这种对立是真实的:意识所保存着的一系列显像,其逻辑构造比重构的辩论更为重要,后者来自碎片科学的数据。无论如何,我倾向于认为人类实际上与死亡密切相关,人类在劳作(构筑了一个非自然的世界,并且部分地使自己因为种种原因而从工作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与生产对象保持的间距--这个间距在生产产品的人那里形成了,他们不能直接消费(毁坏)它(而且以这种方式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间距)--可能是禁令的效果,这些禁令先于主人的控制,它们是纯宗教性的禁令。或许,人类同动物区分开来,变成这样子,他所经历的线路并非黑格尔所描述的那样。它是否将这种谦恭变化的环节同那些大写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并不重要。这个大写的历史就其完全展开而言,可以同一颗树高耸在环绕它的植物之上的方式相提并论。
我提出来的观点无疑需要更详细的阐明。我只打算提到我的推测会产生什么结局。人可以在同一个个体(或每个个体)那里经历主人和奴隶的片刻状态。黑格尔对空间进行了区分,这或许是为时间的区分作的一种准备,这种区分在时间中也形成了。这即是古典意义上的区分:神圣时间和亵渎时间。亵渎时间和神圣时间的关系,就是奴隶和主人的关系。人们在亵渎时间里工作,并且确保动物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将这样的资源聚积起来--这些资源将毁坏掉(神圣时间)巨大的节日耗费。但是,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变暗示着一个逆转:在时间性的区分中,清晰的对立是稳固性的一个要素(无疑也是临时性的)。在空间区分中,主人和奴隶的对立宣布了历史的不稳性:主人是其所非,非其所是。他不可能有自主的"神圣时间",他甚至将亵渎时间的活动--在此,人们的行为总带有目的--插入到神圣存在中。主人的存在,由于这种存在的持续性,它将一个对抗性要素导入到瞬刻性的"神圣时间"中,在这种瞬刻性的"神圣时间"中,未来不再被考虑,资源被销毁,献身被毁坏和废弃:这不再是什么样的存在者问题,相反,它"绝对是在死亡中","其目的就是(在毁灭和废弃中的)死亡"。主人身上的个人性要素加剧了扩张权力的欲望,而且,一场适宜的战争,其结果,比起献祭的结果,甚至看起来是有益的结果,更加牢固。
即使我们承认人类有可能不加掩饰地否定自身的动物性,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在黑格尔描述的历史活动中,没有什么东西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奴隶的形成、他想恢复(以斯多葛主义或怀疑主义)虚幻主权的徒劳努力、他的内疚、他对个人和永恒(超验和拟人的)上帝的弃绝和推延,他对统治者生活的乡愁、给自然世界赋予真理的劳作、最后是人们彼此之间的认同(在普遍的和同质性的国家层面,也即是无阶级性的社会层面),总之,所有这一切的历史发展,其表现活动总是受制于一种总体性意识--这种总体性意识包括了这种历史发展以及总体性的真相内容。很难看出黑格尔的这种对人类和世界的描述,对主体和客体的描述如何能根本性地被改变。这种描述以一种貌似有理的秩序被提出来,在此,能够普遍性地扩展到人类行为、思想和话语上的可能性得以形成。在这种秩序可以被公开质疑的那些方面,怀疑的成分似乎无足轻重,而且它还能使我们更加渴望那些不存在怀疑成
实际上,在主人面前终有一死的焦虑--这即是奴役的起源--既是奴隶在胜过他的主人面前的自卑表现,也是对主人贫困的模糊理解--这个主人因为一个并不令人羡慕的结局而冒着生命的风险。主人拒绝既定的条件,超越这些条件,尽管他们愿意选择死亡而不是接受保存本能,但仍旧是主人而非奴隶进入了有限而确定的生活中。主人可随意支使奴隶劳作,实际上,他可以比以前更能对自然产生影响。但是,他对自然产生影响只能通过奴隶的中介。他自己改变不了世界,因为他过于"固定"在他的控制能力中。
这样,军事主人在其内心深处保持着修道士的深深的无助感。主权实际上改变不了什么,如果它有改变的欲望的话,那就不是纯粹的主权。相反,因为奴隶不能真正接受它的条件--他总是对既存物完全否定,不论这个既存物是自己(他的处境),还是自然--他才有真正的权力。主人阶层的衰退表象使我先前提到的惰性精神更为明显:结果,那些行为灵巧的人们似乎屈从于这些"无价值的存在者",实际上,商人和机械工从奴性精神那里继承了这样一个信念:屈从于生物目的的行为(与"纯粹声望"相比)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黑格尔说:"如同主人将其根本性现实表现为他想成为的形象的反面一样,奴役自身也--可以这样设想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变成了它实际的反面。就其是一种被压抑的意识而言,奴役自身也以一种变成真正自主的方式穿透了自身、颠倒了和伪造了自身。"
就此,科热夫说:"未被分隔开的绝对自由的人,对于他的存在感到确实而完全的满意,这种满意成全了他。这个人就会是一个’克服’了其奴役的奴隶……历史就是劳作奴隶的历史。"接着:"未来和历史因此属于……劳作的奴隶……如果死亡的痛苦--对奴隶来说,它是由战斗的主人体现出来的--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条件,那么正是奴隶的劳作才独自认识到了和完成了这一点。"
在强制性的劳作过程中,奴隶实际上和产品分离了,他不能消费产品,只有主人才能消费它们。通过劳作,奴隶压抑自己的欲望,他以这种方式塑造自己(教育自己)。根据同样的方式,主人毁坏--消费--产品。奴隶不能自我毁坏,相反,他创造了他的劳作对象:"通过劳作,他改变了事物,由此,他延缓了对事物的毁坏,并使之用来消费。他通过改变自己、教育自己来改变事物。"同欲望的对象分离开来就不同于动物的态度(如狗对骨头的态度),在这种分离中出现的是痛苦,至少是直接的痛苦:因为痛苦被还原到了欲望被压抑的程度。
在这一段中,我如此紧密地遵循着黑格尔和科热夫,有时也自问这些被描述的连续性环节是否是最令人满意的。这些怀疑并不对基本观点产生影响,它只触及到一系列环节的出现。我们是从如下事实现象学式地认识到这一环节的出现的:这一事实在我们心中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它已经在那儿被克服了。这些怀疑被辨证地保存着(在升华的意义上)。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我发现,要忘却奴役之前的劳作是很困难的。《现象学》描述过形式的展开,有关这种形式展开的最怪诞的事情可能与没有恰当地理解人的存在有关。人的存在在先,将失败者规约为奴隶在后。在某种意义上,下述这一点并不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人们可以轻易地同意这一事实:历史要求一种内心戏剧(首先它可以被设想出来)"将自我外在化",将对抗性的反对态度置于人们的心中和不同特征的范畴中。但是如果戏剧不能内化在某个单独个人的意识中,黑格尔就不可能描述发展着的一切。这并不是说它起初就是内在的,就像那些通过描述古代社会而滋生出来的人们更愿意相信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人类学家的论据使我们得以建立一个必须接近历史序列的逻辑系列。我相信,这种对立是真实的:意识所保存着的一系列显像,其逻辑构造比重构的辩论更为重要,后者来自碎片科学的数据。无论如何,我倾向于认为人类实际上与死亡密切相关,人类在劳作(构筑了一个非自然的世界,并且部分地使自己因为种种原因而从工作的焦虑中解放出来)。与生产对象保持的间距--这个间距在生产产品的人那里形成了,他们不能直接消费(毁坏)它(而且以这种方式在塑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间距)--可能是禁令的效果,这些禁令先于主人的控制,它们是纯宗教性的禁令。或许,人类同动物区分开来,变成这样子,他所经历的线路并非黑格尔所描述的那样。它是否将这种谦恭变化的环节同那些大写的历史环节连接起来,并不重要。这个大写的历史就其完全展开而言,可以同一颗树高耸在环绕它的植物之上的方式相提并论。
我提出来的观点无疑需要更详细的阐明。我只打算提到我的推测会产生什么结局。人可以在同一个个体(或每个个体)那里经历主人和奴隶的片刻状态。黑格尔对空间进行了区分,这或许是为时间的区分作的一种准备,这种区分在时间中也形成了。这即是古典意义上的区分:神圣时间和亵渎时间。亵渎时间和神圣时间的关系,就是奴隶和主人的关系。人们在亵渎时间里工作,并且确保动物需求的满足,同时又将这样的资源聚积起来--这些资源将毁坏掉(神圣时间)巨大的节日耗费。但是,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变暗示着一个逆转:在时间性的区分中,清晰的对立是稳固性的一个要素(无疑也是临时性的)。在空间区分中,主人和奴隶的对立宣布了历史的不稳性:主人是其所非,非其所是。他不可能有自主的"神圣时间",他甚至将亵渎时间的活动--在此,人们的行为总带有目的--插入到神圣存在中。主人的存在,由于这种存在的持续性,它将一个对抗性要素导入到瞬刻性的"神圣时间"中,在这种瞬刻性的"神圣时间"中,未来不再被考虑,资源被销毁,献身被毁坏和废弃:这不再是什么样的存在者问题,相反,它"绝对是在死亡中","其目的就是(在毁灭和废弃中的)死亡"。主人身上的个人性要素加剧了扩张权力的欲望,而且,一场适宜的战争,其结果,比起献祭的结果,甚至看起来是有益的结果,更加牢固。
即使我们承认人类有可能不加掩饰地否定自身的动物性,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在黑格尔描述的历史活动中,没有什么东西从根本上发生变化。奴隶的形成、他想恢复(以斯多葛主义或怀疑主义)虚幻主权的徒劳努力、他的内疚、他对个人和永恒(超验和拟人的)上帝的弃绝和推延,他对统治者生活的乡愁、给自然世界赋予真理的劳作、最后是人们彼此之间的认同(在普遍的和同质性的国家层面,也即是无阶级性的社会层面),总之,所有这一切的历史发展,其表现活动总是受制于一种总体性意识--这种总体性意识包括了这种历史发展以及总体性的真相内容。很难看出黑格尔的这种对人类和世界的描述,对主体和客体的描述如何能根本性地被改变。这种描述以一种貌似有理的秩序被提出来,在此,能够普遍性地扩展到人类行为、思想和话语上的可能性得以形成。在这种秩序可以被公开质疑的那些方面,怀疑的成分似乎无足轻重,而且它还能使我们更加渴望那些不存在怀疑成
上一篇:耿淡如与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下一篇:“文化”基督徒现象的社会学评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