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球化中的中国文化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论文摘要: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使了各国之间文化的融合。文化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科技进步,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各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文化这种“软实力”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文化多元化 文化安全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国,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同时,世界在经过冷战、霸权主义之后,在21世纪的今天也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当“我们赢了!”的欢呼声伴随着“申奥”成功响彻长空时,更加验证了“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这一事实。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dream”更加深化了这一内涵。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加剧,文化多元化的呈现,除了关注经济发展外,文化这个“软实力”成为了另一种竞争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越来越有所提高。而且朝着两种趋势并存的方向发展,即:文化多元化—各国文化并存共同发展;保持并发扬本国文化成为国家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一、文化多元化

  文化具有多样性。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的民族文化。”其含义就是支持文化多样性。“我们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认为,人类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极限,缺乏整合,实际上会任意把某种一致性强加于人,从而损害多样性。没有整合就没有最深远意义上的生长、进化和发展。统一性不是同一性,而是在多样性基础上的飞跃。正如日本宇野重昭教授所指出的,每种文化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要面向全人类,使自己的特殊性更加普遍化。普遍化不能像西方列强所作的,以实力把自己的特殊性作为人类的普遍性,也不能强加于人,似乎承担什么天定使命。各种文化一定在解决人类共同课题中不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形成普遍性。各国都应确立追求普遍性的共同意识,抓住文化自我更新的机遇。文化的多样性,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强势文化试图以自己为标准改造弱势文化的挑战,而且对弱势文化来说,这种挑战在当代来势迅猛的全球化大潮下显得更为严峻,但任何将自己的文化定于一尊的说法都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相悖,必将受到抵制而无法发展。除非西方国家对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主体采取灭绝性的屠杀,否则只要那些受非西方文化熏陶的群体依然在社会上居于主导地位,他们必然会顽强的固定着自己从先辈那里接受过来的文化传统,并且使之在应对外部强势文化的挑战中获得复兴,在传统中融人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中国的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处于守势地位。从西洋节目与传统节目在青年人中的感召力的对比,到教育界对英语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汉语教学的重视,从大学生们中文水平的严重退化到高等教育文史哲学科的萎缩,从充斥的外来影视节目到民间传统艺术的衰落,从个人主义的盛行到传统美德与礼仪的失落,从中式建筑,如胡同,四合院被西式楼房所代替,到西方学术话语在中国学术界的主宰地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被传播,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不努力提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到我们终于在物质上实现了现代化的时候,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特殊印记的东西可能就已经所剩无几了。

  中国处于这种文化弱势地位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第一: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由于长期处于内外冲击和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在文化价值观的提倡上出现了相当的混乱,不仅影响国内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也损害了对外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自从鸦片战争中西方用炮舰轰开中国的大门后,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文化争议和救亡图存的斗争纽结在一起,使得中国人难以平心静气地思考文化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尊崇和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接近,为中国的文化认识涂上了新的底色。十年浩劫中“反对封资修”,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极端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愚昧主义,贻害难以枯计,至今遗毒未消。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全面融人世界体系,世界上所有文化蜂拥而至,人们的认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如此短的历史时期内,文化潮流变化如此之多、之快,波及面如此之广,举世罕见,使得中国的文化出现了断层现象。尤其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由于本国实力雄厚,出现了文化上的“强势”。第二:从意识形态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曲折成长且远未成熟的社会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生命力与仍不断爆发活力的资本主义及其意识形态的生命力相比,并不具优势。马克思是种外来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根性”并未确立。而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原发性”,经历四百余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第三: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核心价值观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靠天吃饭的时代里,所遇到的变化是极少的,大家的行为都有成规成矩可循,人们创造的动机是发挥不起来的,这些实际的情况都培养了中国人保守的心性,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其次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人们从骨子里有一种优越感,觉得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祖宗传下的东西是辉煌灿烂的,这种天生的优越感使得人们抗拒文化的变革与创新,也很难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文化。再者从文化创新的意识形态看,我国政治体制中的“苏联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执政模式下的文化活动完全依附于政治活动,因而文化难以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发展,意识形态与政权的相关性完全转变为依附性。这种依附性使得意识形态创新极富脆弱性,最终会导致意识形态创新的不稳定和不完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