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机制探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论文关键词:危机信息;信息传播;人际传播机制;移动互联网

  论文摘要:从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人际信息传播的复杂理论基础和社会网络基础.研究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模型及其传播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其节点状态的变化受到节点间联系强弱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是实现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媒介,其利用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加强危机情景下节点间联系的疏导,可以有效清除噪声,并强化后期传播媒介的正面影响,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管理与利用。

  21世纪伊始,世界范围内各种危机事件频发,从“非典”事件、南方暴雪到5·12汶川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最近的伊朗大选“twitter”事件……,各种威胁把人类推到了各种危机事件的最前沿,人类不断受到天灾人祸造成的危机和挑战。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渠道日新月异,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到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危机信息传播的媒介体现出超时空、广泛性、高互动性等特点。在近年的危机事件中,几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爆发、传播、深化都与网络媒介息息相关。另据CNNIC于2010年1月发表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手机网民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成为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网络巾,这种网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网络,是南特定危机情景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各节点间的连接关系决定的。本文从危机信息传播的社会机理视角出发,运用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对危机信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人际传播机制进行研究和解释。

  1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理论基础

  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源于信息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是在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过程是在特定情境下,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复杂传播过程。信息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始于国外,他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结构和效果建立了诸多理论模型或者传播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促进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认识和把控。对其中一些关键模型及研究思想总结如下:

  在信息传播理论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家Lasswell于1948年提出“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何效果?”,这个模式是最早的信息传播模式。Lasswell将信息传播过程看成是一个劝服性的过程,具有早期线性传播模式的典型特性,没有揭示人际间信息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Lasswell的“5W模式”见图1。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Shannon和Weaver提出了信息传播的“线性模式”,这是信息传播模式中的一个经典模式,为后来的许多传播过程模式打下了基础,并引导人们从技术角度去研究信息的传播。Shannon和Weaver的“线性传播”模式见图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工程学家Osgood和Schramm认为Shannon和Weaver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于机械的传播过程,并不符合实际中的人际传播过程,在实际的人际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于1954年提出了“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Lasswell以及Shannon和Weaver的线性模式的一些不足,突出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此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把传播主体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而且它只能反映点对点传播的特点,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而且该模式没有考虑噪声和传播媒介环境等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不过这个模式揭示了信息人际传播中的最基本形态,还是非常有意义的。Osgood和Schramm的“循环模式”见图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机制探析

  1970年,Defleur在Shannon和Weaver线性模式的基础上补充了噪声和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并认为噪声对信息及传播及反馈过程中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提出了“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较全面地解释了信息传播互动的过程。Delfeur的“互动过程模式”见图4。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机制探析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