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道德行为的心理学分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投机钻营式的道德行为是指个体缺乏正当的行为动机,或怀有不正当的动机,为达到某种其他目的而做出的道德行为。这种道德行为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具有很大的功利性。行为者了解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也了解其意义和价值,但并不认为这种要求就是合理的,也不看重其价值和意义。这种人一般具有一种与道德要求相冲突的价值观体系。具体表现为缺乏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但不缺乏道德意志,更不缺乏道德知识。

    我们再来分析被动的道德行为。被动的道德行为是指缺乏动机、缺乏主动性,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道德行为。如在教师的压力下,不得不去参加义务劳动。这种行为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应付差事,不得不如此。这种行为与投机钻营式的道德行为有些相似:二者都缺乏正当的动机。区别在于:后者有较强的动机,尽管这种动机不是正当的;而前者主要是缺乏动机,甚至连不正当的动机都没有,做出道德行为主要是因为外界的压力,为了逃避惩罚等不愉快的体验而不得不按照道德规范行事。前者是有所避,后者是有所欲。

  二、个体为什么没有做出道德行为?

    个体在从事某种道德行为时,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同样,个体在应该做出道德行为却没有做时也有很多的原因,细分起来,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i,缺乏道德认知。不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这种情况一般只会出现在经验不足的、相对年幼的个体身上,或者出现在当个体进人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经历等原因,个体不了解相关的道德要求,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2,缺乏道德情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一般都明白遣德规范的要求,但对规范本身缺少信任,并不认为规范就提合理的、应当的,因而对执行规范缺乏内在的热情,不能激发相应的道德动机。缺乏道德情感的原因一般是因为个体x到的教育缺乏一致性,导致了价值观的冲突。比如在家庭中,假如学生受到一种自私自利的教育,那么在学校中,教I}所要求的团结互助、舍己为人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3.缺乏道德意志。个体既有道德认识,又有道德情感,但仍不一定会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虽然我们所知与所为之间有某种联系,但所知本身并不能决定所为。‑ylle}r};按照流行的理论,其根本原因是缺乏道德意志,不能把内心的道德知识和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这种现象比起前两种来更为普遍,也更让人迷惑不解:明明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并不怀疑其合理性、重要性,为什么偏偏做不到?换句话说,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为什么不能转化为道德行为?国外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道德知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表现没有多大的一致性,更多地取决于情景〔z7 c}})。从这个角度看,个体是否做出某种道德行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

    缺乏道德意志的情况通常被称为“知而不行”,这是在现实中出现最多、最普遍的情况,这种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从事某种道德行为需要艰苦的努力,个体缺乏吃苦准备或习惯。比如想帮助邻居大妈,却又怕扛那沉重的煤气罐上5楼。

    第二,迫于环境压力,不敢、不好意思去做。当个体面}伙伴、团体或其他环境的压力时,会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从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周围的个体都缺乏道德修养,或者都认为某种道德行为不应该去做,个体为了维持同伙伴的关系,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想法或信念,或者虽然想做但却不敢去做,甚至可能去做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情。

    第三,与自己当时的实际需要相冲突。当某种道德行为的实现可能损害自己的某种利益时,或可能干扰自己正在进行的某种活动时,个体有可能不会从事自己原本应该和可能从事的道德行为。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