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和经验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1989年的“八九风波”和苏东剧变,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问题,凸显了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使我们进一步从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来认识文化。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引领了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这无疑影响到文化领域。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卿一书中,第一次在政府部门使用“文化产业”概念。1993年12月8日,《中国文化报》整篇刊发文化部领导讲话,其中提出“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文化部首次全面阐述文化产业的政策性意见。从此,文化产业逐渐被人们熟识。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继续肯定“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生产力”。随后,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党在文化建设向题上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把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看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手段,改变了以前对文化单一僵化的认识,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具有的产业属性的一面。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明确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实际是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在同等地位,并明确地指出要继续“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和地位的确认,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明确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动力机制和判断标准,使文化生产力对综合国力提高的强劲作用得到社会的认同,文化也开始按照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自觉自主的运行。

    但是,这一时期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还只是一种局部自发的反应,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缺乏稳定和连贯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否则必然会制约文化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的“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告诉我们这不是祀人忧天。

    第四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七大,形成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科学理论。

    从十六大开始党就有意识地总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文件,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重要历史课题,也是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同时明确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颁布实施,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强大动力”。显然,党和政府认识到了文化生产力的全局战略意义,并首次允许转为企业的各文化单位进行吸收社会资本的股份制改革。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继承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生产力的论述,立足于中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经验,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上升为科学理论。强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明确了人民群众是主体,广大文化工作者是关键。指导思想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即“两为”、“双百”、“三贴近”。明确其任务要“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具体措施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思路主要集中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新政策上,这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三架马车。

    十七大报告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实现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形成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成为文化生产力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纵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保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性质和方向。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党的领导是顺利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没有党的领导,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伟大使命是不可能完成的。坚持“双百”方针、“两为”方向和“三贴近”,这既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指导方针,也是满足人们群众基本文化要求的需要。

    第二,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邓小平也告诫我们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是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事业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今天,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也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转变思想意识,重视文化生产力,把工作重心真正转移到“科教兴国”、“文化立国”的轨道上来。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激活人的发展潜能与创造精神,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应有之义,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加快立法,制定颁布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法规,为文化生产力发展提供高起点的法律平台;建立平等、竞争、开放的文化市场,规范和整顿现有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损害文化市场健康的各种行径;从法律角度理顺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主管部门要从“办文化”、“管文化”变为“引导文化”;未雨绸缪,建立一系列救济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制度缺失和道德缺失,降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各种成本。

    第三,认真处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范畴内的两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一条基本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重视三者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关键在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最终也要靠发展”这是关键。要发展文化生产力就要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改革那些阻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排除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才能为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稳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一切就只能是空谈。所以,要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干部群众的可接受程度相适应,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逐步推进。要通过试点的办法,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累经验,在此基础上,分类指导,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整个文化体制改革。

    正确处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文化事业指的是公益性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事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它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保障人们的文化权益、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事业具有公有制的特性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需要,在维护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使文化更全面地走向市场,它的存在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起到重要作用,并且适应了我国文化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必须保持重要地位,和文化产业一样必须进入市场,在市场中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需求日益高涨,这就需要科学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即我们在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不要忽视文化事业的地位,正确区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制定不同的政策,一手抓文化事业的繁荣,一手抓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统一起来。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