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翻译中的几个问题(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这段文字大量使用四字成语,词藻华丽,对习惯形象思维的中国读者而言倒也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达到宣传的效果。而对于能读懂汉语的国外读者,他们会认为这段文字不仅不知所云,而且充满过度的夸张色彩,引入发笑。如果把这段文字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英文,不仅在英文里很难找到对应的修饰词汇,而且过多修饰词的叠用也会给英文读者重复,堆砌之感,达不到宣传的效果。所以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删减掉累赘的修饰性词汇,改用简单概括性的语句。参考翻译:

  The park of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of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ss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思维方式还可以影响到人们说话及写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形式,以及说服人的方法等。中国人的思维和写作方式是曲线式的,作者多围绕一个主题绕弯子,可称为“曲径通幽”法。古人有言“文似见山不喜平”,“平”则呆板,枯燥,很难动人。所以在叙事或议论时,中国人往往不是直接切入主题,而是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引经据典,最后达到要说的要旨。而西方重逻辑思维方式,多运用直线式的叙述方式。行文往往直接切入主题,然后将主题分成一系列的小的论点,用例子或者阐述支持小的论点。再看上面举的例子,正文宣传单里首先罗列出各种各样的桂花,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最后出现总结性的句子:“进入桂园,阵阵芳香扑鼻而来”。而在英语翻译文本中,译者充分考虑到中英文在篇章布局上的差异,首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点明主题,再做详细解释说明,这种结构安排符合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所以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在两种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中灵活转换,用一种文化的思维模式对另一种文化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使其容易被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使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四、结语

  在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球村”的村民们之间的交往更加的便利和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日益增多,密切的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翻译在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更加明显和重要。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角度来探讨和阐释翻译,可以摆脱目前语言学派脱离社会意识形态,孤立进行研究的方法,注重翻译活动中社会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充分发挥翻译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使翻译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 Severn,Werner J.,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Longman Publishers USA, 1997.

  4. 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年。

  5.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6.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年。

  8.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