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文化(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空腹食之。」
左宗棠与丁宫保
小说家张系国在一篇杂文里说,中国人的庙,是五脏庙,宴客是祭祀行为,把食物吃进肚里,皆大欢喜。他又说,左宗棠是不朽的,因为酸酸甜甜的左宗棠鸡,连外国人也叫得出他的名字。而东坡用的苏东坡则稍欠运程,因为现代人怕胆固醇,所以提起东坡肉的人就少了。
好在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也属不朽,不然,岂非比左宗棠比了下去?不过,明朝的李渔可惜生得太早,因为他曾说东坡肉会令人误以为吃的是苏轼的肉,所以在菜式不敢有所创造,怕人称李渔肉。如果他生在今天,知道有左宗棠鸡的不朽,相信他就会创出「李渔鱼」或「李渔甘笋」——都是健康食物——来永享不朽令名了。
假如左宗棠因为一道炒鸡而得享不世盛名,那么,丁宝桢就大为不幸了,丁宝桢是清朝咸丰年间的进士,原籍贵州,在贵州时最爱吃加上花生仁炒鸡丁的?粑辣椒。调任山东做巡抚时,因为立了军功而加封太子少保,所以人人称他为「丁宫保」。由于他的喜爱吃,所以家厨便以山东爆炒的方法,时常为他烹制鸡丁。
丁宝桢后来调任四川任总督,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便更为考究了,而且常用这道菜来宴客,于是,「宫保鸡丁」的名字便在四川扬开了。由于川菜在清末普及各地,所以便成了闻名全国、蜚声国际的名菜。
现在的「宫保鸡丁」有贵州、山东和四川三种风味,但是,有多少知道宫保就是丁宝桢?
黔与川式宫保鸡丁
丁宝桢的名字虽然因为菜名为「宫保」而很多人不知,不知由「宫保鸡丁」衍生出的爆炒加梀椒方式的菜却很多,比如宫保虾仁,宫保肉丁等。
「宫保鸡丁」这道名菜,我查阅「新华出版社」的〈中国名菜辞典〉,四川和山东菜系都无,而出现在「贵州菜系」内,说是黔菜最著名的菜式之一,有国菜之誉。贵州的名厨是用当地出产的仔公鸡为原料,宰杀后将鸡肉剔骨切成算盘珠大小的鸡丁,使得肉嫩皮脆,而且使用贵州特殊加工的?粑辣椒,配以湿淀粉、甜酒酿、酱油、精盐、醋、姜、蒜和高汤,以大火爆炒,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色泽金红,辣香味浓但辣而不猛,亮油不腻。
据说当年的宫保鸡丁做法,是丁宝桢去探访友人时,友人来不及炖鸡给丁宫保享用,临时便把生鸡丁爆炒,再加上切成小节的辣椒,撖援菜和蒜苗当加水煮熟。丁宝桢吃后大赞,其后便加以改良了。
而四川式的宫保鸡丁做法,是把嫩公鸡肉切成二厘米见方的丁状,加以码味码芡。然后把花生仁用滚水泡过去衣,阴凉后用油炸,但切勿炸至焦糊。再来是下油到锅内烧至六成熟,下干辣椒节,花椒粒炒棕红色,放下鸡丁炒乱,下姜片、蒜片、葱白、加上油盐、酱油、醋、白糖,绍酒和肉汤(也有加味精的)兑成的味汁,快炒翻炒,加入花生仁兜转炒匀,便可起锅上碟了。两种方式,你喜欢那一种?
战国时代的鸡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广东人说七国咁乱的时代,但留传下来的名菜倒是不少。特别是楚国的宫廷名菜就很多。其中和鸡有关的,有两道菜式。第一道是「露鸡」,第二道是「甘鸡」。
「楚辞 招魂」说:「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蠵是龟,臛是羹,臛蠵就是龟肉羹。即是说,要烹饪露鸡和龟肉羹,一定要做到既浓且鲜美,不能肥腻,才是可口的菜。
露维又是什么鸡?露者,卤也。做法是把不肥又大的母鸡放入五味调匀的卤汁中煮熟。太简单了,是不是?是的,白斩鸡不也是更简单?只是用白水来煮熟而已。其实,重要的地方是如何煮熟。也就是说要放下鸡之后立刻熄火,让鸡浸在热汁中熟,才能吸入汁味。所以,方法人人会了,但是那一家的豉油鸡最好味?那一家的蛇汁浸鸡最入味?这就是做卤汁的学问了。
「楚辞 大招」说:「鲜蠵甘鸡,和楚酪只。」这里说出了甘鸡是用楚酪来烧出的菜。楚酪是什么?乳汁是也。甘鸡者,乳汁烧鸡是也。
作法也是用嫩母鸡,宰杀干净后,放入锅子之中,加入水和香料,煮到刚好熟的时候,加入乳浆汁及盐,一直烧至汁水浓稠为止。
咦?如果再加入一些咖哩粉,不是有点像咖哩鸡吗?再加入一些马铃薯,不就更有九分像吗?
秦汉唐宋的鸡食方
秦汉的名菜之中,有一道菜叫「腤鸡」。腤是一种烹煮的方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正】腤煎消法」中腤鸡、腤白肉、腤猪和腤鱼。这种方法,是用咸豆豉、姜、葱与原材料一起煮。而「腤鸡」是用整粒的咸豆豉,切开中间的葱白、稍为烘过的干紫苏和不烘的生紫苏,以及宰杀干净的整鸡,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熟,然后把鸡和葱拿出,把汤汁中的紫苏叶和豆椒丢弃,让汤汁沉淀澄清,把鸡切成一寸左右的小块,放入碟中浇上热汤汁就是「腤鸡」了。
李白有诗说:「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黄金鸡」就是唐朝的名菜,一直到宋朝都受喜爱,所以隐居山林的林洪,不但常吃,还写在「山家清供」一书中。其烹制方法,用的是肥黄鸡,先用热水去毛,放入滚汤中至半熟。然后放在先放了麻油的锅内,加盐和适量的水,或者加适量的酒亦可,稍为一煮之后,放入葱和椒,熟了便拿出来切块,加浇上原汤汁。林洪说菜的颜色金黄,鲜嫩而香醇,怪不得李白也以诗为记了。
宋代的鸡食方很多,「梦梁录」中就记有「炙鸡」、「八焙鸡」、「红熬鸡」、「熬鸡」和「炉焙鸡」。「炉焙鸡」是把煮至八分熟的鸡取出切块,放入热油中略炒之后,放入古时的温酒器「旋子」之内,再放在小炉上烧,烧热后加醋和酒及一点盐,用慢火烘焙,待汁收干又反复烘焙数次。这样的鸡块当然全部索去调味的精华,美味无穷了。
烹饪的火
看陈任大哥在亚视的「下午T一T」,很有趣。有一集,建明大姐表演炒菜,忽然要大火,必而要小火,忽而又要熄火再开,把陈任大哥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袁枚在他的随园食经里,有一个章节是专讲火候的。比如煎炒要用旺火,不然炒出来的菜式就会疲软。煨煮就要用温火,火力太猛,食物就会干瘪,而要放汤的菜式,就要先旺后温,不能心急猛用旺火,不然的话,菜式就是外面焦了而里面不熟。
袁枚认为,烹鱼最讲火候,最好的鱼,是吃的时候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这是活鱼肉。如果色白如粉,松而不粘,就是死鱼肉了。他又认为,有些食物是愈煮愈嫩的,比如鸡蛋和腰子。有些食物却多煮一下都会不够嫩,那就是鲜鱼和蛤蜊这类海产。而炒猪肉就要一熟立即起锅,肉才会鲜艳红润,迟了起锅就会变黑。
现代人烹调食物,用的都是煤气炉,家中炒菜,火再大也少了镬气,古人烹调食物,就有所考究了,特别是用柴来煮食,各种木柴各有不同风味。
有本「调鼎集」说:用桑柴火来煮老鸭及肉等,能会极烂,能解一切毒,用稻穗火煮饭,能要人神魂到五脏六腑。用麦穗火,则能消渴润喉,利小便。用松柴火煮饭则壮筋骨,但不宜煮茶,煮茶要用炭火。用茅柴火则能明目解毒。熬补药就要用芦火和竹火。考究吧?
饮胜
广东话的饮胜两个字,真是铿锵有力,换成普通来念,就发音怪异了。所以普通话就只有干杯,非要干尽杯中酒不可。饮胜就不同,随自己饮多少,衡量自己何时不胜酒力为要点,而且亦有胜利成功的祝愿在内。
香港社会环境特殊,什么语言都有可能使用。比如说干杯时,用日本语来发音,就是随意,不是一饮而尽,甚至用英文来说Bottoms up!也不会真的喝到杯底朝天。至于用Cheers!就很有饮胜的味道,有祝愿对方欢乐的意思。
莎士比亚的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子」里有一幕,是佛斯塔夫叫了一壸酒,然后对大家说:「Put toast in’t」现在很多场合里,主人对客人敬酒时,都会说:「Have a toast」,或者说一声「toast!」。
toast,是来自拉丁语的tostas,意思就是烧焦过的,烤过的。现在人用这个字,多是指烤过的面饱。比如点三文治,就有新鲜面饱与烤过的两种。在台湾,曾音译为吐司,不过演变到后来,新鲜面饱也吐吐司了。不过,面饱反正
左宗棠与丁宫保
小说家张系国在一篇杂文里说,中国人的庙,是五脏庙,宴客是祭祀行为,把食物吃进肚里,皆大欢喜。他又说,左宗棠是不朽的,因为酸酸甜甜的左宗棠鸡,连外国人也叫得出他的名字。而东坡用的苏东坡则稍欠运程,因为现代人怕胆固醇,所以提起东坡肉的人就少了。
好在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也属不朽,不然,岂非比左宗棠比了下去?不过,明朝的李渔可惜生得太早,因为他曾说东坡肉会令人误以为吃的是苏轼的肉,所以在菜式不敢有所创造,怕人称李渔肉。如果他生在今天,知道有左宗棠鸡的不朽,相信他就会创出「李渔鱼」或「李渔甘笋」——都是健康食物——来永享不朽令名了。
假如左宗棠因为一道炒鸡而得享不世盛名,那么,丁宝桢就大为不幸了,丁宝桢是清朝咸丰年间的进士,原籍贵州,在贵州时最爱吃加上花生仁炒鸡丁的?粑辣椒。调任山东做巡抚时,因为立了军功而加封太子少保,所以人人称他为「丁宫保」。由于他的喜爱吃,所以家厨便以山东爆炒的方法,时常为他烹制鸡丁。
丁宝桢后来调任四川任总督,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便更为考究了,而且常用这道菜来宴客,于是,「宫保鸡丁」的名字便在四川扬开了。由于川菜在清末普及各地,所以便成了闻名全国、蜚声国际的名菜。
现在的「宫保鸡丁」有贵州、山东和四川三种风味,但是,有多少知道宫保就是丁宝桢?
黔与川式宫保鸡丁
丁宝桢的名字虽然因为菜名为「宫保」而很多人不知,不知由「宫保鸡丁」衍生出的爆炒加梀椒方式的菜却很多,比如宫保虾仁,宫保肉丁等。
「宫保鸡丁」这道名菜,我查阅「新华出版社」的〈中国名菜辞典〉,四川和山东菜系都无,而出现在「贵州菜系」内,说是黔菜最著名的菜式之一,有国菜之誉。贵州的名厨是用当地出产的仔公鸡为原料,宰杀后将鸡肉剔骨切成算盘珠大小的鸡丁,使得肉嫩皮脆,而且使用贵州特殊加工的?粑辣椒,配以湿淀粉、甜酒酿、酱油、精盐、醋、姜、蒜和高汤,以大火爆炒,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色泽金红,辣香味浓但辣而不猛,亮油不腻。
据说当年的宫保鸡丁做法,是丁宝桢去探访友人时,友人来不及炖鸡给丁宫保享用,临时便把生鸡丁爆炒,再加上切成小节的辣椒,撖援菜和蒜苗当加水煮熟。丁宝桢吃后大赞,其后便加以改良了。
而四川式的宫保鸡丁做法,是把嫩公鸡肉切成二厘米见方的丁状,加以码味码芡。然后把花生仁用滚水泡过去衣,阴凉后用油炸,但切勿炸至焦糊。再来是下油到锅内烧至六成熟,下干辣椒节,花椒粒炒棕红色,放下鸡丁炒乱,下姜片、蒜片、葱白、加上油盐、酱油、醋、白糖,绍酒和肉汤(也有加味精的)兑成的味汁,快炒翻炒,加入花生仁兜转炒匀,便可起锅上碟了。两种方式,你喜欢那一种?
战国时代的鸡
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是广东人说七国咁乱的时代,但留传下来的名菜倒是不少。特别是楚国的宫廷名菜就很多。其中和鸡有关的,有两道菜式。第一道是「露鸡」,第二道是「甘鸡」。
「楚辞 招魂」说:「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蠵是龟,臛是羹,臛蠵就是龟肉羹。即是说,要烹饪露鸡和龟肉羹,一定要做到既浓且鲜美,不能肥腻,才是可口的菜。
露维又是什么鸡?露者,卤也。做法是把不肥又大的母鸡放入五味调匀的卤汁中煮熟。太简单了,是不是?是的,白斩鸡不也是更简单?只是用白水来煮熟而已。其实,重要的地方是如何煮熟。也就是说要放下鸡之后立刻熄火,让鸡浸在热汁中熟,才能吸入汁味。所以,方法人人会了,但是那一家的豉油鸡最好味?那一家的蛇汁浸鸡最入味?这就是做卤汁的学问了。
「楚辞 大招」说:「鲜蠵甘鸡,和楚酪只。」这里说出了甘鸡是用楚酪来烧出的菜。楚酪是什么?乳汁是也。甘鸡者,乳汁烧鸡是也。
作法也是用嫩母鸡,宰杀干净后,放入锅子之中,加入水和香料,煮到刚好熟的时候,加入乳浆汁及盐,一直烧至汁水浓稠为止。
咦?如果再加入一些咖哩粉,不是有点像咖哩鸡吗?再加入一些马铃薯,不就更有九分像吗?
秦汉唐宋的鸡食方
秦汉的名菜之中,有一道菜叫「腤鸡」。腤是一种烹煮的方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正】腤煎消法」中腤鸡、腤白肉、腤猪和腤鱼。这种方法,是用咸豆豉、姜、葱与原材料一起煮。而「腤鸡」是用整粒的咸豆豉,切开中间的葱白、稍为烘过的干紫苏和不烘的生紫苏,以及宰杀干净的整鸡,一起放入锅内加水煮熟,然后把鸡和葱拿出,把汤汁中的紫苏叶和豆椒丢弃,让汤汁沉淀澄清,把鸡切成一寸左右的小块,放入碟中浇上热汤汁就是「腤鸡」了。
李白有诗说:「亭上十分绿醑酒,盘中一味黄金鸡。」「黄金鸡」就是唐朝的名菜,一直到宋朝都受喜爱,所以隐居山林的林洪,不但常吃,还写在「山家清供」一书中。其烹制方法,用的是肥黄鸡,先用热水去毛,放入滚汤中至半熟。然后放在先放了麻油的锅内,加盐和适量的水,或者加适量的酒亦可,稍为一煮之后,放入葱和椒,熟了便拿出来切块,加浇上原汤汁。林洪说菜的颜色金黄,鲜嫩而香醇,怪不得李白也以诗为记了。
宋代的鸡食方很多,「梦梁录」中就记有「炙鸡」、「八焙鸡」、「红熬鸡」、「熬鸡」和「炉焙鸡」。「炉焙鸡」是把煮至八分熟的鸡取出切块,放入热油中略炒之后,放入古时的温酒器「旋子」之内,再放在小炉上烧,烧热后加醋和酒及一点盐,用慢火烘焙,待汁收干又反复烘焙数次。这样的鸡块当然全部索去调味的精华,美味无穷了。
烹饪的火
看陈任大哥在亚视的「下午T一T」,很有趣。有一集,建明大姐表演炒菜,忽然要大火,必而要小火,忽而又要熄火再开,把陈任大哥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袁枚在他的随园食经里,有一个章节是专讲火候的。比如煎炒要用旺火,不然炒出来的菜式就会疲软。煨煮就要用温火,火力太猛,食物就会干瘪,而要放汤的菜式,就要先旺后温,不能心急猛用旺火,不然的话,菜式就是外面焦了而里面不熟。
袁枚认为,烹鱼最讲火候,最好的鱼,是吃的时候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这是活鱼肉。如果色白如粉,松而不粘,就是死鱼肉了。他又认为,有些食物是愈煮愈嫩的,比如鸡蛋和腰子。有些食物却多煮一下都会不够嫩,那就是鲜鱼和蛤蜊这类海产。而炒猪肉就要一熟立即起锅,肉才会鲜艳红润,迟了起锅就会变黑。
现代人烹调食物,用的都是煤气炉,家中炒菜,火再大也少了镬气,古人烹调食物,就有所考究了,特别是用柴来煮食,各种木柴各有不同风味。
有本「调鼎集」说:用桑柴火来煮老鸭及肉等,能会极烂,能解一切毒,用稻穗火煮饭,能要人神魂到五脏六腑。用麦穗火,则能消渴润喉,利小便。用松柴火煮饭则壮筋骨,但不宜煮茶,煮茶要用炭火。用茅柴火则能明目解毒。熬补药就要用芦火和竹火。考究吧?
饮胜
广东话的饮胜两个字,真是铿锵有力,换成普通来念,就发音怪异了。所以普通话就只有干杯,非要干尽杯中酒不可。饮胜就不同,随自己饮多少,衡量自己何时不胜酒力为要点,而且亦有胜利成功的祝愿在内。
香港社会环境特殊,什么语言都有可能使用。比如说干杯时,用日本语来发音,就是随意,不是一饮而尽,甚至用英文来说Bottoms up!也不会真的喝到杯底朝天。至于用Cheers!就很有饮胜的味道,有祝愿对方欢乐的意思。
莎士比亚的戏剧「温莎的风流娘子」里有一幕,是佛斯塔夫叫了一壸酒,然后对大家说:「Put toast in’t」现在很多场合里,主人对客人敬酒时,都会说:「Have a toast」,或者说一声「toast!」。
toast,是来自拉丁语的tostas,意思就是烧焦过的,烤过的。现在人用这个字,多是指烤过的面饱。比如点三文治,就有新鲜面饱与烤过的两种。在台湾,曾音译为吐司,不过演变到后来,新鲜面饱也吐吐司了。不过,面饱反正
下一篇:唐蕃经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