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来也许会出现适应中国现代社会要求的学术派别,但大概也不会产生一统天下思想体系。这就是说,无论中外,由于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不断变换,大概都不可能出现像柏拉图、孔子、释迦牟尼等等那样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的伟大思想家。那种企图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众多的思想群体的合力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正是多元文化所要求的。以上三点只是我想到的几点,很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新的"轴心时代"不同于前一个"轴心时代"的特点,这是需要大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而此"一元"中实又包含着"多元"),在这经济全球化的新的"轴心时代",在二十一世纪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给中华文化一个恰当的定位。我们应该看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任何学说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

"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决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正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②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其他文化(其他哲学)一样,她既有能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价值资源的方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碍)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面,我们不能认为中华文化可以是包治百病的万灵药方。因此,中华文化应该在和其他各种文化的交往中,取长补短、吸取营养,充实和更新自身,以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人们常说,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在二十一世纪如果要实现"和平共处",就要求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而大之就是要求解决好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大概可以为这方面提供某些有价值的资源。人类社会要共同持续"发展",就不仅要求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也许能为这方面提供某些有价值的资源。

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提出"仁学"的思想,他的学生樊迟问"仁",他回答说:"爱人"。③这种"爱人"的思想根据什么而有呢?《中庸》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恁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亲人出发。但是为"仁"不能停止于此,而必须"推己及人",要作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作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得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克己复礼"的解释往往把"克己"与"复礼"解释为平行的两个相对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的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的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爱,仁也。""爱生于性");"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礼之用,和为贵"。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对"仁"与"礼"的关系,孔子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的乐何?"有了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它实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这样社会就和谐安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种把"求仁"(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为基础的思想实践于日用伦常之中,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极高明"要求我们寻求哲学思想上的终极理念(仁),"道中庸"要求我们把它实现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极高明"与"道中庸"是不能分为两截的。如果说,孔子的"仁学"充分地讨论了"仁"与"人"的关系,那么孟子就更加注意论述了"仁"与"天"的关系,如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告子》上)而朱熹说得更明白:仁者,"在天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四德而贯四端也。"(《朱子文集》卷67)"天心"本"仁","人心"也不能不"仁","人心"和"天心"是贯通的,因而儒家"仁"的学说实是建立在道德形上学之上的,故《中庸》说:"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孔子儒家的这套"仁学"理论虽不能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上学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其一定的意义。



道家创始者老子的"无为"思想或者从另一个方面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可以作出有意义的贡献。今日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种种纷争,大多是由于追求权力和金钱引起的。那些强国为了私利,扩张自己的势力、掠夺弱国的资源,正是世界混乱无序的根源。老子提倡的作为"无为"基本内容的"不争"、"寡欲",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不要去夺取那些不应该属于你的,不要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损害他人。《老子》第57章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一个国家中,对老百姓干涉越多,社会越难安宁;在国与国之间对别国干涉越多,世界必然越混乱。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越要控制老百姓的言行,社会就越难走上正轨;大国强国动不动用武力或武力相威协,世界越是动荡不安和无序。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没完没了地折腾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就更加困难和穷苦;大国强国以帮助弱国小国之名行其掠夺之实,弱国小国就越加贫穷。在一个国家中,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欲望越大,贪污腐化必大盛行,社会风气就会奢华腐败;发达国家以越来越大的欲望争夺财富,世界就会成为一个无道德的社会。据此,我认为"无为"也许对一个国家内部的统治者和全世界的各个国家领袖们是一付清凉济,是人类社会能"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较好的治世原则。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笛卡尔的哲学……它完成了或者说极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宗教上的理由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界和物质界两个平等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④然而中国传统哲学与此不同,儒家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知道"人"(人道);同样研究"人"也不能不知道"天",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宋儒程颐说:"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遗书》卷十八)照儒家哲学看,不能把"天"、"人"分成两截,更不能把"天"、"人"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对立关系,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而能够不牵涉另外一个。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道"要由人来发扬光大。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也;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朱子语类》卷十九)"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盖因"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全由"人"来彰显。如无"人","天"则无生意、无理性、无目的,那么又如何体现其活泼泼的气象,如何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即是为"生民立命",不得分割为二。我们这里讨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并无意否定西方文化的价值。西方文化自有西方文化的价值,并且在近两三个世纪中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前进。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末,西方哲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了,其弊端不能说与"天人二分"没有关系。更何况这点东西方许多学者已有所认识,例如:1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