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括海河水系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要发展航运,主要是为了要满足漕运——把粮食运向军事前线和首都——的需要,把原来分流入海的几条大川改造成为汇合入海,因而形成了海河水系;又为了要延长运道,增加运河的水源,把原来与海河水系不相干的几条水道导使加入进来,因而扩展了水系。有时人为的扩展超越了自然条件许可的范围,那就不可能持久。经过多次的改造,并殚精竭虑地予以维护,确是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明清两代漕粮岁额四百万石,加耗三至四成,岁运京、通两仓至五百多万石。可是,由于河北平原众流毕集于天津,使海河担负了它所担负不了的宣泄量,一遇伏秋盛涨,就难免到处漫溢溃决成灾。再者,凡运道所经,旱则民欲启涵洞以溉田,官必闭涵洞以养船;迨运河水溢,官又开闸坝以保堤,置民田被淹没于不问。所以历史时期讲到河北水利,航运与防洪、灌溉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清末既罢漕运,至民初乃有多开减河,北运、永定等河下游另辟新河,五大河应分由北中南三口达海之议。但解放以前历届政府因循苟且,不以民命为重,此议一直未能见诸实施。解放后历年无多,已有所改进;相信在若干年后,河北平原的水系,必将得到彻底的改造。
后 记
此文初稿是一篇报告提纲及其附考,写成于1957年5月20日,打印后在27日的复旦大学校庆学术报告讨论会上分送与会同志,并邮赠历史地理、水利史等有关学术界同志和单位。继而各方来函索取者甚多,原印五十份不够应付,又添印了一次,也已分完。二十多年来,好几位朋友多次催我把这篇东西改写成通行论文体公开发表。可是我因为集中精力于集体任务,基本上顾不到自己写文章。偶尔能抽出一点时间来,也只肯把一些新的听见所得写出来;至于这篇《海河水系的形成与发展》,自以为既然已通过打印稿的分发公诸有关学术界,那就无需急急于改写、发表了。直到不久以前,才悟到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是打印稿的分发,范围毕竟不够广,不利于学术交流,甚至到今年还有人因未能看到此稿而来函索取。二是打印稿的报告提纲部分太简略了,附考部分用的又是文言文,的确未能把自己对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充分阐述清楚。三是你不公开发表,就难免会有人将你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发明创造。时间拖得越长,越容易造成混乱。适逢《历史地理》第四辑需要稿子,这才促成了我下决心把这篇一搁搁了二十七年的旧作予以改写。
为时间精力所限,我只得严定断限,改写就是对旧作的改写,不增加任何新的内容。既不吸收二十七年来有关方面新的研究或调查成果,也不提二十七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水系改造所取得的令人感奋的辉煌成就。但也不是说,对旧作绝无改动、补充。例如,旧作只说导清合淇入白沟约当在十六国时,现在便进一步推定应在后赵石虎统治中原时期。另外,还加了不少脚注,或交代各个论点的资料依据,或说明一些与正文有关而不宜阑入正文的问题。总之,旧作取材只限于普通史书、《水经注》、历代地理总志、清人著作等旧籍,这个改写稿还是不出此范围。我可不是主张抱残守缺,研究历史地理可以只在故纸堆中讨生活;这是因为寒斋只有这些旧籍勉强齐备,过此就得跑图书馆、资料室,就不是我这个衰老而残废的人所能办得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