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新心学、新气学,但就其思维模式来说,都还属于道德形上学本体论的传统,仅就此而言,现代新儒学的“新三学”并没有超越宋明新儒学的“旧三学”。儒学自明末以来从内部开始了自我批判,这种批判虽与西学东渐有一些联系,但并没有形成外在批判的机缘。这种内在的批判本可促成中华文化的转生(包括儒学人文精神的转生),但因清兵入关和文字狱的文化专制主义高压政策而窒息了。当前的社会转型,改革开放,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转生,这种新的“转生”的理论形态,笔者称之为“和合学”。 
 
    和合学作为21世纪的文化战略,如何可能?如果要把和平发展、合作繁荣的东亚和中国带入21世纪,和合是较优化的价值选择。根据和合学的和合生存世界(“地界”)、和合意义世界(“人界”)、和合可能世界(“天界”)的原理,可获得对21世纪五大中心价值或五大文化原理的共识:(1)和生原理。此原理基于“地球村意识”或“太空船意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都应互相共生,给每一方以生存下去的权力。比如人类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生态,那就是污染人类自己生存的环境和生态。其他方面的关系也是如此。和生才能共荣共富,否则会共毁共灭。这就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原理。(2)和处原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都处在各种形式的相互联系共处之中,即它们都在一定关系中相处。人类一旦离开了共处,也就不复存在,这就是在“和而不同”中共处。(3)和立原理。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都应有自我独立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观念、制度、模式强加于人,搞霸权主义。和立意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的己立与人立的精神,即以开放的、宽容的、同情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生和他人心灵、其他文明。(4)和达原理。自然生态各有优劣之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有形态、贫富不同;人我之间有民族、种族、肤色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之别;文明的风格、信仰、价值观亦异。大家既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应有和达意识。现代有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冲突,都应共同发达。这便是“己欲达而达人”的己达与人达的精神。(5)和爱原理。人在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关系中生活,就要互爱,彼此仇恨只能是战争和人类的毁灭。虽然人类之爱不能完全实现,但比人类之仇要好。这就是孔子讲的“泛爱众”,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2〕的精神。此五大中心价值,是21世纪人类重要原理和价值。中华文化只有在化解自身和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中,才能成功地走向世界和21世纪。
 
    和合学的提出,在究竟的意义上标志着中西体用、古今因革、义利理欲等等思辨的逻辑终结,标志着哲学理论思维已经完成了从迷途忘返的支离化疏远、你死我活的变异化对抗,到健顺和乐的融突化创造的历史性转换。 
 

注释: 
 
〔1〕参见拙著:《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2〕参见拙作:《“东亚意识”何以可能》,见《亚文》(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3〕陆九渊:《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5页。另见拙著:《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0—273页。
 
〔4〕孟子:《公孙丑下》,《孟子集注》卷四。 
 
〔5〕《系辞下传》,《周易本义》卷三。 
 
〔6〕参见拙著:《形下和合与和合经济学》,《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下卷),第883—885页。 
 
〔7〕〔8〕《郑语》,《国语》卷十六。“契”曾为商朝司徒。 
 
〔9〕见《幼宫》,《管子集校》第八;《尚同上》,《墨子间诂》卷三,《兼爱中》,《墨子间诂》卷四。 
 
〔10〕《天论》,《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70页。 
 
〔11〕《以乐却灾法》,《太平经合校》卷十八至三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页。 
 
〔12〕《乾称篇》,《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