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今谈(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我国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与“箸”都是竹字头就是明证。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帝王和贵族们,为了炫耀其地位及财富,又采用金、银、玉、象牙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作为自己富贵的标志。现今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可以见到这些筷子。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种就更多了,上海豫国商场有家筷子商店,经营的品种达七十多种,而且造型也美,工艺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现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铜、象牙、玉石等为原料,结合景泰兰、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还烤印有各种图案或名家诗句,有的还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为精致。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在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栩栩如生,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亲手制作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除此以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缘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立足发生学的推论,倒是饶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兰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笔,练就一手他自称“野孤禅”的“双筷书法”,名声传出,求字者纷纷上门。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报》上还介绍了一位练竹筷书法甚有成就的部队文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种多样。除去过去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象牙制的以外,还有塑料的、不锈钢的、铝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种书体的。当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于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您走进筷子商店时,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览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皆属筷子的功劳。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这种简便轻巧的餐具非但未成为古董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因科学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种肤色人种喜爱的历史事实,实在也是一桩颇为微妙的话题。如今,不仅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筷子,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沪上筷子收藏家兰翔先生所收藏的各类名筷,不下千双,內中有一双唐代鎏金银箸,上方下圆,银皮镶包木胎,长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处,有3厘米环形鎏金纹饰,经千年岁月的洗礼,金色依稀可辨。现在箸身虽已斑驳,但仍掩盖不住精美豪华原貌。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筷子的声誉也在悄悄地增长。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有时还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职总统,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据说后来竟要价到5000美元。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也有一則关于筷子的花絮。英国皇家电视台在报导女王访华的特别节目中,最使英国人感兴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特写镜头:一家报紙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题示:国宴服务员正在为女王准备的一双筷子;另一家报紙則以用筷子夹龙眼为题。报导女王出席国宴盛况。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在前几年摄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别设计了一个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铅制的筷子进食的镜头,据说,因此而使这种铅筷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时髦产品,每双售价达40美元。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电影明星科尔宾小姐说的那样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