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典时,官方只是把其作为备蝗之一端,而对盲目宣扬刘猛将军威力的,则加以限制。雍正三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江南地方有为刘猛将军立庙之处,则无蝗蝻之害;其未曾立庙,则不能无蝗。”雍正帝阅后斥其为“偏狭之见”[3]。清代中期以后,由于人口增加,人口与经济结构平衡性程度复杂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愈来愈大,环境愈加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民众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官方也一再虔诚祈祷,妄图诚能格天,把水旱蝗灾减到最低限度,刘猛将军于是也不断得到加封。咸丰五年(1857),加“保康”,同治元年(1862),加“普佑”,七年加“显应”,光绪四年(1878)加“灵惠”,五年,加“襄济”,七年,加“翊化”,十二年,加“灵孚”[16]。然而在刘猛将军信仰被列入祀典后,在山东的状况颇引人思考。

 2

  山东各府州县城的刘猛将军庙多是其被列入国家祀典之后建立的,这样全省基本上建立起刘猛将军庙系统,从现有资料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其一,一些州县并非是敕谕发布后立即建立,而是拖延了一段时间后才建立的。还有一些州县的庙宇建置时间不明,这些为何在雍正二年后并不立即建庙?难道地方官无视国家祀典之存在吗?或者说他们遇到了某种阻碍?其二,一些州县未设专祠,临朐刘猛将军庙“向无专祠,皆附祀他庙,初附郭公祠,继附八蜡庙,后附万寿寺”[17]。平原“奉行虽久,迄无专祠”[18]。作为国家正神的刘猛将军竟附祀他庙!其三,祭祀时间不一。官方规定省府州县春秋仲月致祭[19],平原县致祭则在冬至后第三个戊日[20]。其四,祭祀神主不一,前已述及山东所祀刘猛将军,以刘宰、刘锜、刘承忠为主,其中又以经过官方化和儒家化的刘承忠最为盛行。有的庙宇有塑像,有的则为木主,由于神主不一,其灵显圣迹及民间传说就不一致,这也会影响该信仰的生命力。其五,近代以来,齐东、沾化、阳信、博山、定陶、德平、东平、福山、阳谷、范县、莱阳、牟平、掖县、高密、广饶等县刘猛将军庙或湮或废,悬在刘猛将军上面的国家所给予的光荣难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吗?刘猛将军庙的驱蝗功能难道不令山东民众动心吗?
  其实山东是蝗虫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蝗灾于农业生产影响甚巨。元至元十九年(1282),华北地区六十余处发生蝗灾,遮天蔽日,人马为之所阻,草木俱尽,最终发生人相食的惨剧[22]。著名农学家徐光启曾指出:“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然而洞庭、彭蠡、具区之旁终古无蝗也,必也。骤盈骤涸之处,如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地,湖漅广衍,旱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22](《除蝗录》)。徐光启科学地指出了蝗灾的集中发生地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正祥进一步指出,中国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最为集中,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华中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完全没有。其发生频率又以鲁西北东昌府一带最高[23]。正是由于蝗虫严重危害农业生产,自从唐代姚崇首开捕治以来,历代农学家和地方官员,积极研究蝗虫的生活规律,总结捕蝗方法,印刷小册子或发布告示向民间推广(注:民国《茌平县志》、乾隆《馆陶县志》、民国《莘县志》、民国《武城县志》、民国《夏津县志续编》载有相关捕蝗文字。),这些都有利于防蝗治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蝗灾的防治经常是缺乏成效的(注:参见宣统《山东通志》卷三通记所载宣统元年(1909)之前相关蝗灾记录。),于是民众便对蝗虫由畏生敬,对之膜拜;或寄希望于神灵,所以驱蝗神的产生与传播是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山东作为蝗灾的重要发生地之一,驱蝗神的存在便是可以理解的了。前所述刘猛将军信仰在山东的一些情况,刘猛将军在山东的传播中遇到的无形的阻碍,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和山东还存在其他驱蝗神信仰相关。



 3

  金姑娘娘,是山东较重要的驱蝗神之一,就目前所发现的资料来看,金姑娘娘信仰流传于邹平、历城、齐河、济宁等地,似乎主要集中在济南府,当地的金姑娘娘庙宇多数是乾隆年间所建[24]。据清褚人獲的记载,明后期江北之地即有金姑娘娘,其自称驱蝗使者,并成功预言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的江南蝗灾,后常州一带果有蝗,乡人书金姑娘娘位号,揭竿祭赛,蝗即去[25]。由此而言,江南的金姑娘娘信仰是由江北传播过去的,“江北”是否包含山东,尚不得而知。山东诸地的金姑娘娘信仰部分地承担了当地民众的驱蝗神寄托,这很可能会影响到刘猛将军的信仰,历城的金姑娘娘庙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巡抚崔应阶借旧刘猛将军庙改建[26]。
  沂山神庙为历代东镇祭祀所在地,雍正四年(1726)山东抚臣奏,沂山有神,驱蝗显灵,遂封山东沂山庙神为“祐民捍御之神”,沂山庙神具有驱蝗功能,此神可能为鲁中山区所信仰。
  东平王庙,祀汉宣帝第四子刘宇,封东平王。元延祐七年(1320),莱阳虸蚄食苗,县尹韩梦昌,东平州人,其邑有东平王庙,因设王位,作文祈祷,虫不为灾,遂为立庙[27]。东平王庙有驱虫功能,不见于东平相关州志记载,韩梦昌既为东平州人,想必民间有祀之者。正是他把东平王庙能够驱虫这一功能带到了莱阳,由于地方官任职的回避制度,地方官把本地信仰带往他乡,也许这是民间信仰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面所提及的金姑娘娘、沂山庙神、东平王信仰只是较小区域的信仰,并未在全省范围内传播开来,而古老的八蜡信仰则就不同了。八蜡信仰历史悠久,载之《周礼》、《礼记》等儒家典籍。据说蜡祭始自伊耆氏,“历代皆行之,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人复曰蜡,由汉而唐而宋异世相承,未之有改。”[28]自汉而宋,国家皆举行蜡祭,同时随着儒士们对经典的阐释,关于蜡祭的含义,众说纷坛。秦以后,蜡祭渐同阴阳五行、五德终始、天干地支、四象八卦二十四宿等纠缠在一起,愈加复杂,儒士们也难以有统一的意见,最终结果是元明清三代皆不举行蜡祭[29]。明清时期均有一些儒士疏请恢复蜡祭活动,但皆未获允许[30]。乾隆十年(1745),臣工再请,又为清高宗弘历拒绝,其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一是蜡祭内容不一,儒士陈说纷坛,蜡、腊争议不休。二是辽金元明以来多不举行此祀。三是蜡祭多为民间举行,非国家典礼。四是清官方其他祀典已具备蜡祭的功能。五是八蜡之祭于祀典不合[3]。国家不举行蜡祭,但也不禁止民间举行。所以民间每在秋成之后、休息、农闲之时,便祈神报赛,民间社会实是推动蜡祭的重要力量。
  明清时期,山东各府州县基本上都设有八蜡庙,建置多在明中后期,这大概与明代以来山东地区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增多直接相关。八蜡之祀,一先啬、二司啬、三百谷、四农、五邮表畷、六猫虎、七坊、八水庸。八蜡之神,无所不主,其创设功能也比较齐全,然而到后来八蜡庙多成为祭祀蝗虫或者驱蝗神的庙宇,民间尤其如此。嘉靖丙申(1536),即墨发生严重蝗灾,邑侯遂创建八蜡祠,“肖八神之像于中”[28]。万历乙巳(1605),“(长清)四境螟蝗云集蔽空,蚕害嘉禾,公(县令曹一兰)斋宿诣祷(八蜡神祠),蝗不入境”[31]。“八蜡之神无所不主,而昆虫其一也。故俗呼蝗为‘麻扎’,以八蜡为麻扎,竟谓祠而祀者”。康熙丁未,(1667),堂邑出现大群飞蝗,邑令张茂节虔诚祷于八蜡庙,并严为督捕,遂未造成重大损失,八蜡神作为驱蝗神已深入民心[32]。康熙初年,日照县令杨士雄亦云:“邑南偏建有八蜡神庙,以为专主蝗虫之出没,灵应异常,相沿供祀非一日焉。”光绪间陈懋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