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的重塑:清代山东的驱蝗神信仰(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坚定不移地指出:“蝗虫之出没,实八蜡之专司,吾照居民所以捍灾者在此,所以御患者在此,所以迎猫祭虎索飨以答神功者亦在此。”[33]山东各府州县八蜡庙的设立普遍早于刘猛将军庙,而且明中后期以来,八蜡的主要功能定格在驱蝗上面,虽然其内涵与儒家宣扬的蜡祭之礼未必相符,但具实际效用,因此八蜡信仰在民间也就拥有较多的支持者。明中后期以来,山东各地的八蜡神庙一再得以修葺,历久不衰。
  雍正初年,刘猛将军作为唯一的驱蝗正神被载入祀典,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位祭坛的新贵,开始也吸引了一些地方对八蜡信仰的转移,有的州县把八蜡祠庙改建为刘猛将军庙,“八蜡庙,俗名虫王庙,在北门外,康熙末年建,后改为刘猛将军庙,刘能驱蝗,有求必应,江浙多祀之”[34]。这是刘猛将军信仰排斥八蜡信仰的特别个案。但是民间对于历史与文化有其独特的记忆渠道,他们不会因为刘猛将军新附祀典而放弃八蜡信仰。不少州县常是八蜡庙、刘猛将军庙并立,且方位相近,以便祭祀。但是由于八蜡信仰有更悠久的历史,其在民间的传播远比刘猛将军信仰顺利。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二者的区别可能会模糊化,即如在茌平“或曰,八蜡庙祀元时刘将军承忠也……邑庙有二……”[35]其庙可能是乾隆十七年(1752)知县仲琏迁移八蜡庙址时,附祀刘猛将军,遂至出现这种混淆的言论,这也是官方以政权力量影响民间信仰文化的结果。正是由于八蜡信仰的基础远比刘猛将军信仰厚重,所以一些州县因此造成了对刘猛将军信仰的忽略。在夏津,“刘猛将军祀于何年无从祥考,木主附祀于八蜡庙内,致祭行香不另举行”[36]。此处与前述刘猛将军附祀于八蜡庙的情况,说明官方正统文化向民间文化渗透存在不成功的一面。近代以来,刘猛将军庙或圯或废大概与山东八蜡信仰作为驱蝗神不无关系,虽然不少州县八蜡庙、刘猛将军庙并存于世。民国以后,启蒙知识分子开始了对民间宗教行为的研究,驱蝗神信仰象众多的民间俗信一样被社会改革家们和知识分子定格为“迷信”(注:中国对民间宗教行为的研究,是从对“迷信”的研究与批判开始的,并且同社会改造的启蒙使命密切联系在一起,早期的民间宗教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界“到民间去”的实践,更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义。二十世纪前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参见陶思炎、(日)铃木岩弓《论民间宗教的研究体系》,载《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1期。),八蜡庙、刘猛将军庙湮废无遗,然而在民众理念中对于八蜡仍有深刻的记忆。“八蜡庙……岁以十二月八日致祭,虽废,乡妇女附会其说,犹岁时香火不绝云”[37]。

 4

  山东的驱蝗神信仰,大约始于明中后期,自雍正二年以后,山东各府州县逐渐建立了刘猛将军庙,国家利用政权力量把经过重新塑造的刘猛将军形象推向民间,官方这一推广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许多州县从无到有建立了刘猛将军庙,或者刘猛将军庙取代了其他驱蝗神庙宇,或者与其他庙宇并存,从而也增加了官方政权在地方社会中的权威,也对民间社会的传统进行了再塑造。近代以后,由于鲁西平原经济的衰落,刘猛将军庙少得修葺,在半岛和沿海地区,还有少量修葺行为。
  刘猛将军在山东的命运,与山东的其他驱蝗神信仰密切相关,正是由于金姑娘娘、八蜡、沂山庙神、东平王等信仰的存在,分割了刘猛将军信仰的历史时空,从而淡化了民间对刘猛将军的信仰,致使一些州县的刘猛将军信仰仅是官方或者城区的祭祀行为。然而以刘承忠为神主的刘猛将军信仰向地方社会也在不断渗透,民间社会便也增加了新的记忆,那就是刘猛将军的显灵传说或民间话语。也体现出官方正统文化一直力图对民间文化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官方正统的需要,而民间文化虽得以更新,却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晚清和民国初年,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精英大力推行现代化的过程中,刘猛将军、八蜡等庙宇被视作愚昧、迷信的代表,视其为现代化的阻力而加以摧毁,随着刘猛将军庙、八蜡庙的轰然倒塌或移做他用,政权与社会精英的权威形象在乡村社会中也受到极大的削弱[38]。事实上,中国是以地方社会失序为代价走上现代化历程的,中国现代化的连续断裂与重新作起[39],又加剧了地方社会的失序;而社会整合力量却明显未得到平衡发展,这大概是当初的社会改革家们所始料未及的(注:关于民间信仰与近代以来地方社会变迁,笔者当另文探讨。此外,本文仍然留下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刘猛将军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到山东的?其历史时空分布何如?刘猛将军信仰在民间被接受的程度怎么样?金姑娘娘的资料有待进一步发掘,八蜡信仰复杂的历史争议也有待于清理,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和大本营,对民间信仰结构又有如何深刻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驱蝗神信仰是否又发生了新的变异?这需要与乡土调查资料相结合,恐伯是笔者个人力所难及的了。)。
 

参考文献

  [1] (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 车锡伦,周正良.驱蝗神刘猛将军的来历和流变[A].中国民间文化——稻作文化与民间信仰调查[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吴涛,周中健.刘猛将军信仰与吴中稻作文化[J].农业考古,1998,(1);(日)滨岛敦俊.江南刘姓神杂考[J].待兼山论丛,第二十四号,1990;近世江南海神李王考[A].张炎宪.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六辑[C].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7.
  [3] 清朝文献通考:卷105群祀上[M].
  [4] 乾隆济阳县志;卷5[Z].
  [5] 宋史:卷401[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 光绪德平县志:卷2[Z];道光东阿县志:卷5[Z];乾隆平原县志:卷5[Z];乾隆昌邑县志:卷4[Z];民国刘河县志:卷7[Z];光绪文登县志:卷4[Z];民国诸城县志:卷2[Z];民国续修清平县志:卷6[Z];乾隆夏津县志:卷5[Z];乾隆邱县志:卷3[Z];乾隆诸城县志:卷7[Z];民国寿光县志:卷4[Z].
  [7] (清)王士祯.居易录:卷1[M].
  [8] 乾隆山东通志:卷21[Z].
  [9] (清)姚福钧.铸鼎余闻:卷3[M];宋史:卷401[M].
  [10] 清史列传:卷9[M];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70[Z].
  [11] (清)褚人獲.坚瓠首集:卷1[M];乾隆济阳县志:卷5[Z].
  [12] (清)李绍富.重修刘将军庙记[A].民国长清县志:卷9[Z];道光胶州志:卷13[Z].
  [13] 光绪文登县志[Z].
  [14] 光绪永年县志:卷10[Z];(清)汤斌.汤子遗书:卷2[M].
  [15] 清国史·大臣画一传档正编:卷23[Z].
  [16]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57群祀一[M].
  [17] 民国临朐县志:卷15[Z].
  [18] (清)黄怀祖.新建刘将军庙记[A].乾隆平原县志:卷10[Z].
  [19] 嘉庆大清通礼:卷16[M].
  [20] 乾隆平原县志:卷5[Z].
  [21] 万历河间府志:卷5[Z].
  [22]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44[M].
  [23]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24]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卷21[Z];民国齐河县志:卷7[Z];光绪德平县志:卷2[Z];民国济宁县志:卷2[Z].
  [25] (清)褚人huó@⑤.坚瓠余集:卷4[M];俞樾.茶香室三钞:卷19[M].
  [26] 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卷21[Z].
  [27] 民国莱阳县志:卷2[Z].
  [28] (明)黄作孚.重修八蜡庙记[A].同治即墨县志:卷9[Z].
  [29] 文献通考:卷85[M];续文献通考:卷77群祀一[M];清朝文献通考:卷105群祀上[M];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57群祀一[M].
  [30] 段曦.雍正三年正月十二日摺.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摺:第四册[Z].
  [31] (明)曹应奎.重修八蜡庙碑记[A].民国长清县志:卷9[Z].
  [32] (清)张茂节.重修八蜡祠记[A].康熙堂邑县志:卷19[Z].
  [33] (清)杨士雄.重建八蜡庙记[A].(清)陈懋.重修八蜡庙记[A],光绪日照县志:卷5[Z].
  [34] 乾隆威海卫志:卷5[Z].
  [35] 民国茌平县志:卷2[Z].
  [36] 乾隆乐陵县志:卷2[Z].
  [37] 民国临朐续志:卷15[Z].
  [38] (美)杜赞奇(Prasenjit Duara).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39]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