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需要人工沟渠就可以引水进行灌溉的,如在元阳县的多依寨一带由于从观音山上就有自然形成的河沟,人们可以方便地从中引水浇灌。当水被引入梯田后,梯田中又有放水口,一块梯田灌满水后又流到下一块田里,最终再进入山脚的河沟流入红河,这样常年都有水流过梯田,保证梯田一年四季都有水涵养,而且梯田中的水也都是流动的活水,人们还在梯田中养鱼、鸭等。在今天,虽然水沟的所有权已由过去的土司所有或私有转变为公有,但仍然要按照各流经地的用水量进行分配,不能私自开沟放水,否则属于偷水,要受到处罚。
3.引水设施保护与管理。从过去到现在,水沟的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过去水沟的管理主要由一个村寨或者几个村寨选出水沟的沟长,由沟长来负责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水沟进行管理,平时注意疏导水渠,每年组织民众修缮水沟,同时也对水资源的分配与灌溉进行管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各个地区都建成了由国家管理的水利管理机构,而水沟的管理也纳入了统一的管理,由农民自己选举沟长或者是水沟的管理人,而较大的水沟则由乡政府水利管理部门派出专人进行管理。
各地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的行为,使人们能够按制度来管理、保护水沟。水与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红河沿岸不论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等民族,都崇尚自然神灵,他们都有与水有关的宗教崇拜,认为水和水沟都有神,因此人们每年祭祀水神。哈尼族的沟长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群众聚会,全村村民一起聚餐,一起祭祀水沟神,商讨对水沟的管理,同时教育大家爱护水沟、保护水沟。
由于水沟是由不同的人出资开挖而成的,因此对水的使用也是有偿的。人们根据分水槽上的刻度与开口所决定的水流量的大小,来收取相应的水资源使用费。这些费用一般是用农民收获的稻谷来交纳的,在过去,由于水沟是由一些私人或者村寨集资修建,因此收取的费用主要归投资者所有,而其中有一部分也分配给水沟的管理者。
在此我们以元阳县的硐浦沟为例来考察水沟的管理。硐浦沟发源于硐浦大寨后海拔2000余米的原始森林中,流止于攀枝花乡的梯田,全长10公里,可灌溉面积约为1,000亩。硐浦沟原为硐浦大寨(哈尼族)于清中期所修建,其灌溉流域的水田也大多为硐浦人所有,后不断有人迁来并通过购买、租用等方式获得了流域内的大量水田。今天硐浦沟流经硐浦大寨(哈尼族)、五里寨(哈尼族)、山五寨(彝族)、马老贺村(哈尼族)、解放村(哈尼族)、宝山寨(彝族)。硐浦沟由一名选自硐浦村的人任沟长进行水沟的管理,他负责整条水渠的通水、维修及各村有关水沟事务的协调。每年水沟流域的各村都要派出代表去共同商议有关水沟的事务,商定当年水沟的水分配、水沟维修的范围及各村要出的义务工、水沟粮征收等等问题。同时这次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考评水沟管理员一年来的工作是否尽到了责任,如果大家认为他不合格则可以重新选人,基本满意时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水沟管理会议的决定,每年每个村子都要出工并负资对水沟进行修缮。水沟使用费的标准是每“口”水每年可以收粮15公斤。硐浦沟每年共可从流域各村中收入900公斤粮食。
4.饮用水。过去,当地人在选地建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水源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并且要养育水源林,因此在很多村寨中都有水井可供使用。在元阳县的攀枝花乡,每个村子一般都有二三口水井可供人们使用。由于水井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人们现已普遍在水井上建起了房舍,只留下几个出水口,这样就能保证不污染水源。一些水并还装饰得很美观,如元阳县的宝山寨水井舍的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人物及动物图纹。红河流域大多数村寨有水源可以饮用,但是由于一些村寨的定居时间较晚,居住条件相对较差,饮水比较困难,仅靠一二口水并维持生活,有的甚至要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或用马驮。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修建了大量的人畜饮水工程,初步解决了这部分村寨的日常用水问题,近年来一些村寨还用上了自来水。
井水一般用于饮用及清洗蔬菜、衣物等。人们对于水井是十分看重的,不仅要保持水井的干净,还要年年祭祀。在普高老寨共有4口水井,每年2月祭寨神之前,就要先祭水井神,只有祭完水井神后才能祭家神及寨神,可见水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时用1头小猪、1只公鸡、1只母鸡,打扫干净水井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将牺牲杀死并祭水并神。祭祀完后,还要再次清理水井边,修缮水井破损的地方。祭祀水井神的目的是祈求井中水不干枯和干净,饮用水的人能健康长寿。
四、红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整个红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基础,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红河流域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生存。保护水源最重要的是保护绿色的水库——森林。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公路的开通、水库的修建、农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某些政策的误导,整个红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以上下降到了80年代初期的20%左右。这使整个红河流域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水的供给量大大减少,很多数百年前所修筑的梯田也由于水资源的枯竭而得不到灌溉,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生计,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是当代红河流域最重要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保护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已经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如封山育林、明确森林的产权、扩大森林种植面积、退耕还林以及把一部分居住在贫困山区又是重要林区的民众搬迁到河谷低平地区居住等等办法,使森林得以渐渐复生,改善了梯田的供水环境,也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状态得到改善。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弘扬红河流域各民族的水文化传统。红河流域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水的文化、水的观念、传统的水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尤其是人们对于水与人类生存的自然平衡的传统观念对于水的可持续利用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一些对水资源持续利用有利的传统文化应注重传承,如各民族祭祀水神的传统,这些传统应当得到恢复,甚至组织一些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第二,注重保护好红河流域传统的生态系统。在红河流域,森林、居住、梯田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是当地各民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存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格局,这种格局是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系统,不论那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对整个系统的运作产生影响。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森林的保护,尽管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措施以及当地民众的参与下,红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开发等对于森林的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必须要将森林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遵循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保护的原则,积极扩大森林的面积,使绿色的水库能够为红河流域的梯田农业以及人们的生存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
系统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居住,在红河流域现在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居住压力较大,因此首先要保护传统的水利用模式,对于传统模式不能轻易改变。其次,传统已形成的居住格局等也应尽量保持现状,不应扩大与迁移。其三要保持水的清洁,防止水环境污染。
梯田的存在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标志以及当地人们生计的需要,同时梯田也和森林一样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梯田的完整以及梯田水环境的良好程度,直接关系到森林能不能有充足的水,也关系到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范。红河流域大面积的梯田由于长年被水浸泡,因此已经形成了是一种山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湿地功能。[2]这个理
3.引水设施保护与管理。从过去到现在,水沟的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过去水沟的管理主要由一个村寨或者几个村寨选出水沟的沟长,由沟长来负责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水沟进行管理,平时注意疏导水渠,每年组织民众修缮水沟,同时也对水资源的分配与灌溉进行管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各个地区都建成了由国家管理的水利管理机构,而水沟的管理也纳入了统一的管理,由农民自己选举沟长或者是水沟的管理人,而较大的水沟则由乡政府水利管理部门派出专人进行管理。
各地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的行为,使人们能够按制度来管理、保护水沟。水与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红河沿岸不论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等民族,都崇尚自然神灵,他们都有与水有关的宗教崇拜,认为水和水沟都有神,因此人们每年祭祀水神。哈尼族的沟长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群众聚会,全村村民一起聚餐,一起祭祀水沟神,商讨对水沟的管理,同时教育大家爱护水沟、保护水沟。
由于水沟是由不同的人出资开挖而成的,因此对水的使用也是有偿的。人们根据分水槽上的刻度与开口所决定的水流量的大小,来收取相应的水资源使用费。这些费用一般是用农民收获的稻谷来交纳的,在过去,由于水沟是由一些私人或者村寨集资修建,因此收取的费用主要归投资者所有,而其中有一部分也分配给水沟的管理者。
在此我们以元阳县的硐浦沟为例来考察水沟的管理。硐浦沟发源于硐浦大寨后海拔2000余米的原始森林中,流止于攀枝花乡的梯田,全长10公里,可灌溉面积约为1,000亩。硐浦沟原为硐浦大寨(哈尼族)于清中期所修建,其灌溉流域的水田也大多为硐浦人所有,后不断有人迁来并通过购买、租用等方式获得了流域内的大量水田。今天硐浦沟流经硐浦大寨(哈尼族)、五里寨(哈尼族)、山五寨(彝族)、马老贺村(哈尼族)、解放村(哈尼族)、宝山寨(彝族)。硐浦沟由一名选自硐浦村的人任沟长进行水沟的管理,他负责整条水渠的通水、维修及各村有关水沟事务的协调。每年水沟流域的各村都要派出代表去共同商议有关水沟的事务,商定当年水沟的水分配、水沟维修的范围及各村要出的义务工、水沟粮征收等等问题。同时这次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考评水沟管理员一年来的工作是否尽到了责任,如果大家认为他不合格则可以重新选人,基本满意时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水沟管理会议的决定,每年每个村子都要出工并负资对水沟进行修缮。水沟使用费的标准是每“口”水每年可以收粮15公斤。硐浦沟每年共可从流域各村中收入900公斤粮食。
4.饮用水。过去,当地人在选地建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水源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并且要养育水源林,因此在很多村寨中都有水井可供使用。在元阳县的攀枝花乡,每个村子一般都有二三口水井可供人们使用。由于水井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人们现已普遍在水井上建起了房舍,只留下几个出水口,这样就能保证不污染水源。一些水并还装饰得很美观,如元阳县的宝山寨水井舍的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人物及动物图纹。红河流域大多数村寨有水源可以饮用,但是由于一些村寨的定居时间较晚,居住条件相对较差,饮水比较困难,仅靠一二口水并维持生活,有的甚至要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或用马驮。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修建了大量的人畜饮水工程,初步解决了这部分村寨的日常用水问题,近年来一些村寨还用上了自来水。
井水一般用于饮用及清洗蔬菜、衣物等。人们对于水井是十分看重的,不仅要保持水井的干净,还要年年祭祀。在普高老寨共有4口水井,每年2月祭寨神之前,就要先祭水井神,只有祭完水井神后才能祭家神及寨神,可见水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祭祀时用1头小猪、1只公鸡、1只母鸡,打扫干净水井后,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将牺牲杀死并祭水并神。祭祀完后,还要再次清理水井边,修缮水井破损的地方。祭祀水井神的目的是祈求井中水不干枯和干净,饮用水的人能健康长寿。
四、红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是整个红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基础,因此对水资源的保护显得十分重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红河流域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生存。保护水源最重要的是保护绿色的水库——森林。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公路的开通、水库的修建、农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以及政府某些政策的误导,整个红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以上下降到了80年代初期的20%左右。这使整个红河流域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水的供给量大大减少,很多数百年前所修筑的梯田也由于水资源的枯竭而得不到灌溉,直接影响到了当地的生计,因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是当代红河流域最重要的问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中心的自然环境保护问题。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已经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如封山育林、明确森林的产权、扩大森林种植面积、退耕还林以及把一部分居住在贫困山区又是重要林区的民众搬迁到河谷低平地区居住等等办法,使森林得以渐渐复生,改善了梯田的供水环境,也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的状态得到改善。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的保护,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弘扬红河流域各民族的水文化传统。红河流域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水的文化、水的观念、传统的水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尤其是人们对于水与人类生存的自然平衡的传统观念对于水的可持续利用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一些对水资源持续利用有利的传统文化应注重传承,如各民族祭祀水神的传统,这些传统应当得到恢复,甚至组织一些较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第二,注重保护好红河流域传统的生态系统。在红河流域,森林、居住、梯田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是当地各民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存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格局,这种格局是一个有着相互联系的系统,不论那一个部分的改变,都会对整个系统的运作产生影响。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森林的保护,尽管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措施以及当地民众的参与下,红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开发等对于森林的威胁仍然存在。我们必须要将森林的保护作为重中之重,遵循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保护的原则,积极扩大森林的面积,使绿色的水库能够为红河流域的梯田农业以及人们的生存提供源源不断的水资源。
系统的第二个方面是人的居住,在红河流域现在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居住压力较大,因此首先要保护传统的水利用模式,对于传统模式不能轻易改变。其次,传统已形成的居住格局等也应尽量保持现状,不应扩大与迁移。其三要保持水的清洁,防止水环境污染。
梯田的存在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标志以及当地人们生计的需要,同时梯田也和森林一样是这个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梯田的完整以及梯田水环境的良好程度,直接关系到森林能不能有充足的水,也关系到红河流域水土流失等灾害的防范。红河流域大面积的梯田由于长年被水浸泡,因此已经形成了是一种山地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湿地功能。[2]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