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构成了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6]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贝尔强调一种"视觉文化"的来临。"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7]从表面现象上看,大众社会需要大众消费和娱乐,其主要形态是视觉的。更深一层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现代世界是一个一个城市世界。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不是读到和听到)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就是当代倾向的性质,它渴望行动(与观照相反)、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份了。"[8]前一个方面揭示了当代文化的趋向--都市文化,那是一个人造的环境,为人们"看"提供了极多的机会,也为人们"看之欲望"的攀升创造了条件。关于这一点,从齐美尔到本雅明,从伯格到休斯,都有很详尽的论述。[9]晚近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更是强调这一点。假如说前一方面是强调的视觉环境的客观层面的话,那么,后一方面则集中于主体方面的内在欲望和冲动。贝尔把它概括成一种"当代倾向"。行动取代了传统的审美静观,当下的即时反应代替了意味无穷的体验,这必然转向"追求新奇、贪图轰动"。我以为,这种当代倾向乃是消费社会对主体的塑造,视觉化成为主导文化形态实属必然。这是因为视觉的东西比话语的(语言的)表达更直观和更有效,它所导致的"不是概念化,而是戏剧化"(贝尔)。更进一步,现代主义的视觉创新所导致的新的感性方式,与这种视觉偏好的结合,便强化了主体对视觉的迷恋和欲望。"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按照新奇、轰动、同步、冲击来组织社会的审美反应--因而在视觉艺术中找到了主要的表现。"[10]
       与以上两个方面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发展趋势,乃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念的渐臻成熟。"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的封闭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和其他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的类似经验。"[11]这个主题在其他社会学家那里也反复出现过,这是一个新的空间美学,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封闭和局部空间的瓦解,更大范围内眼光的旅行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探讨思路在杰姆逊、哈威、弗里斯比等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2]。
       从商品社会到景象社会
       文化大众、享乐主义、消费欲望和都市空间,这些使得视觉因素僭越其他因素成为文化的主因。物质性的消费被精神性的消费所取代,商品拜物教转向了"形象拜物教"。更准确地说,形象即商品。法国哲学家德波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消费社会的形象霸权。在其影响深远的《景象社会》一书中,他开宗明义地切入了一个基本主题:"在那些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再的社会中,生活的一切均呈现为景象(spectacles)的无穷积累。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转向一种表征(representation)。"[13]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象这个重要概念的含义十分复杂,"景象不是形象的聚合,而是人们社会关系,以及经由形象所中介的社会关系。"[14]恰如马克思以商品概念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德波是通过景象的概念来透视。景象不等于形象,却和形象密切相关。当他说生活呈现为景象的无穷积累时,实际上是指出了当代社会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乃至在这种生产关系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均由形象作为中介。所以,景象既指涉依照形象、商品和景象来组织的媒介社会和消费社会,又指涉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体制的和技术的机构。[15]
       消费社会的种种现象在60年代的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明显。德波注意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以及商品越来越倾向于景象。换言之,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已经呈现为对景象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他指出"景象即商品",景象出现在商品已整个地占据了社会生活之时,"景象使得一个同时既在又不在的世界变得醒目了,这个世界就是商品控制着生活一切方面的世界。"[16]从这句话的逻辑关系来推理,当一个世界由于景象而变得明显可见时,它一定是由商品控制的世界。"景象即商品"的公式,深刻地昭示了当代社会的深刻转变。过去不曾受到商品制约的那些社会生活和文化层面,在景象的社会中已荡然无存。商品以其显著的可视性入侵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样的社会中,与其说是在消费商品,不如说是在消费景象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被其外观的符号价值或景象价值所取代。一些知名的商品品牌,从可口可乐到好莱坞电影,从麦当劳到耐克运动鞋,这些世界性的商品其外观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使用价值。
       德波发现,在传统社会转向景象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中,一方面出现了范围深广的抽象与分离的过程,另一方面消费者正在转变为观者。从前一方面来说,一切生产和消费活动都被抽象为景象,这个过程又导致了消费者从主动的选择到被动的消费,工人与其产品生产的分离(异化劳动),艺术与生活的分离,生产与消费的分离等诸多方面;从后一方面来说,消费者转变为观者,意指消费不仅是物质性的消耗,在景象的社会中,更是一种对景象的符号价值的占有。德波提出,景象对人的征服就是经济对人的征服。经济对社会生活的支配走过了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是马克思曾经说到从存在转向占有的堕落,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从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退缩为单纯地对物品的占有关系,他为的需要转化为自我的贪婪;第二个阶段则导向了从占有向炫示(appearing)的堕落,特定的物质对象让位于其符号学的表征,亦即"实际的’占有’必须吸引人们注意其炫示的直接名气和其最终的功能"。[17]


      在现实世界转变为单纯形象之处,单纯形象就变成为真实的存在和催眠行为的有效动机。作为一种使人借助各种特殊媒介(不再是直接把握)来看见世界的趋向,景象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视觉是一个特权的感官,它才是与今天这个时代广泛抽象化相对应的最抽象最神秘的感官,而触觉则是为别的时代而存在的。但是,景象并不和单纯的注视相一致,即使它和听觉结合在一起。景象避开了人的活动,避开了人们劳作所做的重新思考和修正。景象是对话的对立面。不论在哪里,只要存在着独立的表征,景象便重新构成它自身。[18]

       在这段描述中,德波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思想。第一,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即是说,景象呈现为漂亮的外观,"它所要求的态度原则上是被动的接受,实际上是通过没有回应的炫示方式获得的,是通过其外观的垄断所获得的。"[19]);第二,在景象的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景象是由于以下事实所导致的,即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20]);第三,景象避开了人的活动而转向景象的观看,从根本上说,景象就是独裁和暴力,它不允许对话(它是"景观因而是一种对所有其他人言说的特殊活动。它是分层的社会策略性的表征,在这个社会中,其他所有的表现将被禁止。因而,最现代的也就是在古代的。"[21]);第四,景象的表征是自律的自足的,它不断少扩大自身,复制自身。("景观的目的在于其自身,"[22]这个主题后来我们在波德里亚那里看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一言以蔽之,"景象的社会"就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物化和拜物教统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发展,景象自身的物化特性和独白性质,使得人们真正的交往和沟通已不可能。于是,他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呼吁:打碎景象的社会,建立"境界"更高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