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2006年公务员报名工作已于日前结束。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不论是报考总人数还是报考比例都再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现象,因而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动因的不断探讨。本文谨以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对公务员考试动因进行分析,从微观层面的个人行为出发,用合理化来说明公务员“热”这现象的原因。
关 键 词:公务员考试;理性选择;社会学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根据人事部发布的最新消息,2005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达54万,其中31万通过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高达37.3∶1。而今年越来越火爆的公务员考试再次抓住人们的眼球:由于报考人数激增,其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50:1,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共有97个部门8662个职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其中最高的报考省份为山东,报考人数高达3.8万人,而去年的全国报考人数是54万,今年的报考人数翻了将近一倍。经济发展全国领先的江苏省的国家直属单位报考热度更是非比寻常,招录比例接近了60:1 [1]。报考公务员热度由此可见一斑。从国家人事部网站上可看到,除海关职位外,在报名竞争8662个中央、国家机关职位的近百万考生中,通过审核的考生接近40万,占报名总人数的40%。合格人数和计划人数比例超过200:1的职位有9个,包括中央办公厅、民革中央、人事部、民进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计委、财政部驻天津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体育总局。耐人寻味的是,一些艰苦行业的单位没有达到开考比例。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舒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感叹,本次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当仁不让地从昔日被喻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考研那里,接过了“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的接力棒。一场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即将上演,越来越多的人员青睐公务员职位,也让人们再次关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中央、国家公务员招考为何“遭遇”如此激烈竞争?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司长刘家林从四个方面对公务员报考盛况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一、政府机关吸引力不断加强。随着公务员的社会地位逐步上升,许多人才开始把政府工作视为实现个人抱负、提升人生价值的舞台。同时,新一届政府的亲民理念也给公务员职业增添魅力,继承优良传统、吸收现代公共管理理念的政府机关,正在吸引各类人才一展抱负。第二、就业压力大成为主因。2004年有240万高校毕业生,200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340万,2006年毕业生人数将超过400万人。中央和国家机关集中招考,一次性提供8662个岗位,这对于正在寻求就业岗位的学子们来说,无疑是非常有诱惑力的机会。第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公务员考录制度从1994年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不拘一格选才,坚持公开考录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为许多致力于从事公务员职业的有志青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也为机关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第四、不再对考生来源做区分。所有职位,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此次社会在职人员的报考人数上升。此次招考首次规定,城市低保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的考生,可减免考试考务费用。[2]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肖滨教授也认为公务员“热”的原因在于一是它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占据大量资源;二是竞争机制不健全,公务员缺乏淘汰机制。三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作祟。
此外有人认为公务员热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大众的从众心理使然。有些报考者的能力水平和理想抱负不一定适合公务员的岗位,但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也被迫参加公务员考试。另一方面,认为报考公务员是出于对官本位和权钱交易的追求。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下,制度性漏洞给了官员很多寻租机会。这种寻租活动倒未必一定表现为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根据人的天性,仅仅因为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别人求着自己而产生的那种支配他人的快感本身,就具有很大诱惑力。[3]
上述各方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使人们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有深入的认识。在此,笔者也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公务员考试“热”这一现象的成因做一些探讨。在传统的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整体主义和方法论个体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裂与对立[4]。具体到要分析公务员考试热的问题上,整体论者关注的是宏观的结构性、制度性因素的制约作用,认为只有整体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和结构才是解释社会变迁的关键因素。因此,他们往往从阶层关系、社会供需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中心与边缘的关系等诸多社会关系中来探讨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而个体论者则把变迁改变的关键归结为行动者主体,认为不是社会整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是微观上的个人,凭借对资源的占有情况和对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而做出的“ 理性选择”。由于目前公务员考试主要是一种“个人行为”,还没有相对固定的形式,但它又在宏观层面反映了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因此,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微观向宏观的转变,使个人行动层次上升到系统行动层次,进一步对公务员热现象做出规范分析,是十分有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在这方面恰恰表现出了较强的应用性。本文的分析依据采用社会学的理性选择理论,以微观的个人行为(参加公务员考试)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宏观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作为研究背景,以合理化来说明公务员考试这一目的性行动的动因。为此本文的分析重点将着力在微观层次上分析目前公务员热的根本原因。
二、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的公务员热现象
如上所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自1994年正式实行以来,全国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年激增。而今年全国的报考人数已接近100万,由于报考人数激增,其平均录取率已经达到50:1,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笔者认为公务员考试“热”之所以会持续升温居高不下完全是由于众多考生的理性选择的结果。理性选择行为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通过社会交往或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为,这种行为需要理性地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并且在众多理性选择行为中,由于条件和信息的有限性,人们实际上无法达到“最优点”,而只能逼近最优点,即“满意解”。满意准则和合理化成为这种“理性选择”行动者的行动基础。在此,我们可把这种理性假设称为“社会理性”,其最基本特点就是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过程中寻求满足,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理性行为往往是非常复杂的,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要追求社会及其他效益的最大化,而且其中有许多因素本身就是相互制约的。如果再加上根据斯科特“生存伦理”观点引入的“生存理性”概念(这种理性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我们实际上就可以把人的理性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生存理性是最基本的层次,只有在生存理性得到充分表现和发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和作出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选择。下面笔者就对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现象具体展开分析:
首先,因生存压力而产生的“生存理性选择”是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一个重要动因。“生存压力”既包括资源环境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压力,也包括社会制度等结构性方面的压力。当然,迫使众多考生蜂拥而上参加公务员考试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制度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