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高烧不退”的社会学分析——一个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构性压力。一般认为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压力是人为造成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突变而成的,这种压力从它诞生时起,就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尽管由于制度规范的强大,人们可能会一时忍受制度的压力而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制度允许的范围以内良性运作,但这并不等于制度对人们的压力不存在,恰恰相反,这种压力潜伏在社会结构之中,且迟早会爆发出来,一旦结构性压力有所松弛,便会形成一股巨大的“爆发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特别是高校大规模的扩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和社会对人才学历要求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很难找到工作或找到与期望相符的工作。造成大学生尤其是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和随之而来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众多的大学毕业生随即冲公务员考试所提供的近万个岗位蜂拥而来。因此就出现了本文开篇所描述的火爆现象。生存理性选择由此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如果仅从生存理性选择的角度来解释,只是触及了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最初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普遍化与快速化,仅从因生存压力而做出的“生存理性选择”方面来寻找广大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动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已无法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在相当人在可以顺利升学或就业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放弃升学或工作机会而一如既往参加公务员考试,更无法彻底解释一些外企的高级白领甚至是“海归人士”不惜放弃“高薪”也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究其原因,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就是他们不仅存在着“生存理性”,而且还具有“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显然,他们是因为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这里,“社会理性选择”就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这种单一标准的选择,社会理性选择更具有多样化,它促使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经济理性选择,而只是“ 满意”和“ 合理”的标准。(因为“最大”和“最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其付出的机会成本往往会更大,在生存压力之下,只要能求得相对的“满意解”,大量考生是宁愿放弃效益的最大化的)。而这种“满意”和“合理”常常是不确定的,它与个人实力、资源价值、对资源信息的控制分布以及后果有直接关系。在基本生存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诸如个人价值实现等其他层次的需要就会凸显出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带来广阔职业前景、个人良好发展前途及可观经济收益等预期行动后果,这比起从事别的工作所带来的生存安全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还有“铁保障”的诱惑。在人们眼中,姑且不论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明补”及“暗补”,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社会理性选择比生存理性选择体现得更为强烈,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导动因。
此外,从公务员考试的报名的统计数据来看,某些行业却因为报名人数较少甚至达不到开考比例而出现了“冷”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艰苦的行业,从往年的情况看,税务、海关等职位较热,地震、煤矿、气象部门的职位报名人数偏少,今年的报名情况依然没有逃脱“窠臼”。没有达到开考比例的10个职位,几乎全部集中在3个部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2.77:1)、天津市地震局(1.67:1)、西藏自治区地震局(0.5:1)、湖南省地震局(2.33:1)、黑龙江省气象煤矿局(2.45:1)、贵州省气象局(0.89:1)、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2.86:1)、青海煤矿安全监察局(1.33:1)、广西煤矿安全监察局(1:1)、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1) [4] 。二是偏远地区的职位,税务是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单位之一,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职位却较少引起考生的兴趣。例如,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国家税务局、葫芦岛市建昌县国家税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四川省国家税务局、青海省国家税务局等。三是“无权”的单位,国家统计局(直属三支调查队系统)在内蒙、辽宁、黑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的职位都出现空缺。中国文联办公厅秘书处综合文书岗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保监局等这些无权的单位也是少人报考。这些现象都说明考生即使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中也已经不是迫于“生存压力”而做出的选择了,而更主要是从“理性选择”出发,追求职业生涯中的较“满意”和“合理”的目标。
因此,根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一般观点和前文所作的主要分析,可将当代中国大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员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如下:
1、从总体上看,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员参加公务员考试是理性行为的表现,并且从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动因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来看,公务员“热”是“生存压力”(或者说“就业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因生存压力所作出的生存理性选择是首要的。
2、当代中国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一种社会理性选择的表现。他们最初往往更多表现的是生存理性,可随着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数的增多和火爆局面的形成,社会理性选择和经济理性选择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加和理性选择多样性的增加。
3、大学生的理性选择行为要变成一种现实,不仅要受生存压力的影响,也要受到制度性安排的制约,而且还要考虑所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但作为行动主体的大学生在社会结构面前又绝不是无能为力的,相反,他们总是有目的的。他们是首先为自身的生存其次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理性选择的行动者。因此,大学生理性选择行动的实现,实际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变迁状况,在微观层面上则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主体选择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大学生持续和大规模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就是“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行动者由生存理性向社会理性选择跃迁过程中,是“理性选择”高级化的具体表现。当前,我们要重视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一些职权岗位的超稳定性。只有这样,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烧不退”的现象才可能根本改变,国家公务员选拔制度才能走上良性运作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60:1江苏公务员热考的背后[J] 江南时报 2005-11-01
[2] 公务员考试缘何冷热不均[J] 时代潮 2004-23
[3] 吴天 郑瑶三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J] 内蒙古统计2005-4
[4] 全国40.6万余人报考国家公务员[J] 扬子晚报 2005-10-26
[5] 周长城 经济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 国外社会科学 1995-12
[6] 周长城 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J] 社会科学战线 1997-4
[7] [美]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M] 邓方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8] 文军 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J] 社会学研究 2001-6
其次,如果仅从生存理性选择的角度来解释,只是触及了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最初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的普遍化与快速化,仅从因生存压力而做出的“生存理性选择”方面来寻找广大考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动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已无法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在相当人在可以顺利升学或就业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放弃升学或工作机会而一如既往参加公务员考试,更无法彻底解释一些外企的高级白领甚至是“海归人士”不惜放弃“高薪”也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究其原因,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就是他们不仅存在着“生存理性”,而且还具有“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显然,他们是因为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这里,“社会理性选择”就表现得十分突出,相对于“生存理性”和“经济理性”这种单一标准的选择,社会理性选择更具有多样化,它促使大学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经济理性选择,而只是“ 满意”和“ 合理”的标准。(因为“最大”和“最优”不仅难以做到,而且其付出的机会成本往往会更大,在生存压力之下,只要能求得相对的“满意解”,大量考生是宁愿放弃效益的最大化的)。而这种“满意”和“合理”常常是不确定的,它与个人实力、资源价值、对资源信息的控制分布以及后果有直接关系。在基本生存安全得到保障以后,诸如个人价值实现等其他层次的需要就会凸显出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带来广阔职业前景、个人良好发展前途及可观经济收益等预期行动后果,这比起从事别的工作所带来的生存安全无疑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公务员之所以成为考生眼中的“香饽饽”,除了“铁饭碗”的诱惑,还有“铁保障”的诱惑。在人们眼中,姑且不论公务员各种各样的“明补”及“暗补”,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职业群体无法望其项背的。因此,社会理性选择比生存理性选择体现得更为强烈,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主导动因。
此外,从公务员考试的报名的统计数据来看,某些行业却因为报名人数较少甚至达不到开考比例而出现了“冷”现象。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艰苦的行业,从往年的情况看,税务、海关等职位较热,地震、煤矿、气象部门的职位报名人数偏少,今年的报名情况依然没有逃脱“窠臼”。没有达到开考比例的10个职位,几乎全部集中在3个部门: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2.77:1)、天津市地震局(1.67:1)、西藏自治区地震局(0.5:1)、湖南省地震局(2.33:1)、黑龙江省气象煤矿局(2.45:1)、贵州省气象局(0.89:1)、河北煤矿安全监察局(2.86:1)、青海煤矿安全监察局(1.33:1)、广西煤矿安全监察局(1:1)、青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1) [4] 。二是偏远地区的职位,税务是今年报考最热门的单位之一,然而,一些偏远地区的职位却较少引起考生的兴趣。例如,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国家税务局、葫芦岛市建昌县国家税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税务局、四川省国家税务局、青海省国家税务局等。三是“无权”的单位,国家统计局(直属三支调查队系统)在内蒙、辽宁、黑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的职位都出现空缺。中国文联办公厅秘书处综合文书岗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云南保监局等这些无权的单位也是少人报考。这些现象都说明考生即使在参加公务员考试中也已经不是迫于“生存压力”而做出的选择了,而更主要是从“理性选择”出发,追求职业生涯中的较“满意”和“合理”的目标。
因此,根据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一般观点和前文所作的主要分析,可将当代中国大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员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如下:
1、从总体上看,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及部分在职人员参加公务员考试是理性行为的表现,并且从他们参加公务员考试动因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层面来看,公务员“热”是“生存压力”(或者说“就业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因生存压力所作出的生存理性选择是首要的。
2、当代中国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一种社会理性选择的表现。他们最初往往更多表现的是生存理性,可随着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数的增多和火爆局面的形成,社会理性选择和经济理性选择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加和理性选择多样性的增加。
3、大学生的理性选择行为要变成一种现实,不仅要受生存压力的影响,也要受到制度性安排的制约,而且还要考虑所要付出的成本与代价。但作为行动主体的大学生在社会结构面前又绝不是无能为力的,相反,他们总是有目的的。他们是首先为自身的生存其次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理性选择的行动者。因此,大学生理性选择行动的实现,实际在宏观层面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结构变迁状况,在微观层面上则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和主体选择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大学生持续和大规模的参加公务员考试就是“生存压力”和“理性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行动者由生存理性向社会理性选择跃迁过程中,是“理性选择”高级化的具体表现。当前,我们要重视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推进问责制度的深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打破一些职权岗位的超稳定性。只有这样,报考国家公务员“高烧不退”的现象才可能根本改变,国家公务员选拔制度才能走上良性运作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60:1江苏公务员热考的背后[J] 江南时报 2005-11-01
[2] 公务员考试缘何冷热不均[J] 时代潮 2004-23
[3] 吴天 郑瑶三 当前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J] 内蒙古统计2005-4
[4] 全国40.6万余人报考国家公务员[J] 扬子晚报 2005-10-26
[5] 周长城 经济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J] 国外社会科学 1995-12
[6] 周长城 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J] 社会科学战线 1997-4
[7] [美]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M] 邓方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8] 文军 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J] 社会学研究 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