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扩张(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阶级也就拥有了个人的工作领域,因此他是独立的。
但是新中产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领,与老式中产阶级有本质的不同。在米尔斯的分析中,老式中产阶级是指农场主、商人和自由职业者。新中产阶级是指经理、挣工资的专业人员、推销员和办公人员。至1940年,美国的老式中产阶级只剩下了1/5。老式中产阶级比例的急剧下降和新中产阶级的迅速上升,使美国成为一个雇员国家,而雇员已经没有个人财产而言。因此米尔斯说:"消极地说,中产阶级的转变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积极地说,这是一种从财产到以新的轴线--职业--来分层的转变。老式中产阶级的本性及其健康状态可以从企业家财产的状况中得到最好的说明;而新式中产阶级本性和状态,则可以从职业经济学和职业社会学中得到最佳的解释。中产阶级中较老的、独立的那些部分的人数下降是财产集中化的伴生结果;新的挣工资的雇员的数量增加则是由于工业结构导致了造就新中产阶级的各种专门职业的出现。"6米尔斯对新老中产阶级的分析,对我们认识这一阶层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出现的中产阶级,与美国新中产阶级既有相似形又有很大的不同。相似的是,专门化的职业是中产阶级共同的职业特征。在中国,白领阶层是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部门经理、是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是大公司的技术专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者或组织者等等。但是,演艺界明星、包工头等通过非正常经济秩序获得高额收入的阶层,又是中国所特有的。因此,90年代以后,社会对贫富差距的议论,对新富人阶层的议论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的话题之一。
"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近年来虽然频繁使用,但在中国对其具体的界定仍然是相当模糊的。在美国,它可以具体地指年收入在2.5--10万美圆的家庭,这个阶层占美国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主体,也被认为是美国发达资本主义的象征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中产阶级"的所指是不明的,它可能是白领阶层,也可能是中上收入阶层。但这个所指不明的概念却明确地透露出中国社会分层已经存在的事实。对文化研究来说,我们更关心的也许不是这一阶层的具体收入和占总人口的比例有多少,而是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霸权建立起来之后,"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在社会各个角落普遍的弥漫和渗透。这种状况正像米尔斯在50年代所描述的美国社会一样:"正是在这个白领社会里,我们才能找到20世纪生活的主要特征。由于他们在数量上日益表现出来的重要性,白领职业已推翻了19世纪认为社会应由企业主和工资劳动者两部分人组成的预测。由于其生活方式的大众化,他们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及其感受。在最为公开的形式中,他们传递和体验着许多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心理问题。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任何位于主流中的理论派别都不会把这些问题漏掉.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群新型的表演者,在供他们表演的舞台上,推出的都是20世纪的主要剧目。"7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覆盖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已经有了标准的中国版,而"中产阶级"的身份向往,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未被道出的最大时尚。二、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立与扩张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化市场上流行的阅读刊物还是《大众电影》、《电影世界》、《中外电视》以及《现代服装》、《上海服饰》、《健美》等消闲初级阶段的大众刊物,阅读的等级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在90年代初期,在具有"民间性"的图书发行渠道--"书摊"上,却赫然摆上了印制极其精美的"十元刊":"十元刊,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称谓,专指那些售价在十元上下,以城市白领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刊物。国际流行的16开本加进口铜板纸加精美的封面设计,使这刊中新一族在书摊上显出鹤立鸡群的贵族气派。"8这些"贵族刊物"是指《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现代画报》、《精品》、《今日名流》、《世界都市》等。现在这些刊物的售价已在20元左右,品种还要加上《瑞丽》、《新娘》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昂贵的刊物起始于极具民间意味的"书摊"。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说:"类似杂志在其问世之初,其定价之高昂,超过了大部分书摊光顾者的消费能力,但它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功流行。这固然说明中国社会首先表现在消费上的分化或曰分层已开始发生,但它同时透露了一个有趣的信息:那些并不属于类似杂志的预期读者亦间或成为类似刊物的购买者,因为甚至其包装形态,已然负载着’未来生活’的构想,而’先后致富’则是指称这种未来想象的信念式表达。于是,类似杂志便以超前的、展示与指导者的角色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视野。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类似刊物的后继者创刊伊始,便安居在它们应有的位置:星级宾馆的大堂或豪华商城的图书精品屋中。此时,消费的分层伴随着社会分化以开始清晰并稳定。"9
这些白领杂志也可以称为"中产阶级"杂志。自这些杂志的登场开始,中产阶级的话语空间得以建立;当这些杂志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中坚并迅速流行的时候,也就是中产阶级话语实现了扩张的时候。因此,这些杂志作为文化符号,是这一阶级文化的陈情者和代言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创刊于1993年8月8日的《时尚》杂志。10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时尚》因其捷足先登和明确的中产阶级定位,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标志性的杂志。因其是国家旅游局的下属刊物,在创刊时还是把持着审慎的低调。在"主编寄语"中,刊物表达了如下的观念和办刊理念: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越来真切的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时尚的感觉。
……
时尚不是追波逐流的时髦,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时尚是 一种文化,一种品位,是富于深刻内涵的社会现象。
时尚不是盲目的消费,当然更不是荒唐的挥霍;时尚是价值的实现,是修养的外化,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素质的全方位的关照。
作为旅游消费杂志,《时尚》将反映海内外最新潮流,引导人们在吃、住、行、游、购、娱这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种种文明消费,成为是实用指南。
《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流行通讯,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新的职业,新的挑战,新的体验,愿每一位时代青年跟随时代生活的步伐,享受美好的人生。
《时尚》是时代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于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 《时尚》杂志确实实现了它引导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翻阅20年来的《时尚》杂志,标榜中产阶级的消费趣味是《时尚》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创刊号上,"白领丽人的生活观"、"时装"、"美容"、"精品长廊"、"时尚购物"、"美食"等栏目,是它的主打栏目。在90年代初期,这种初级阶段的消费引导,恰如《时尚》杂志一样构成了中产阶级的身份标志,同时又与方兴未艾的商业主义意识形态不谋而合。这样,《时尚》不仅在那个时代得风气之先,而且又因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期而遇而获得了合法性。但是,"消费并不是通过把个体们团结到舒适、满足和地位这些核心的周围来平息社会毒症(这种观点是与需求的幼稚理论相联系的,并且只能回到一种抽象的希望上去即让人们重归极端贫困状态以迫使他们进行反抗),恰恰相反,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替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11
在《时尚.
但是新中产阶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白领,与老式中产阶级有本质的不同。在米尔斯的分析中,老式中产阶级是指农场主、商人和自由职业者。新中产阶级是指经理、挣工资的专业人员、推销员和办公人员。至1940年,美国的老式中产阶级只剩下了1/5。老式中产阶级比例的急剧下降和新中产阶级的迅速上升,使美国成为一个雇员国家,而雇员已经没有个人财产而言。因此米尔斯说:"消极地说,中产阶级的转变是从有产到无产的转变;积极地说,这是一种从财产到以新的轴线--职业--来分层的转变。老式中产阶级的本性及其健康状态可以从企业家财产的状况中得到最好的说明;而新式中产阶级本性和状态,则可以从职业经济学和职业社会学中得到最佳的解释。中产阶级中较老的、独立的那些部分的人数下降是财产集中化的伴生结果;新的挣工资的雇员的数量增加则是由于工业结构导致了造就新中产阶级的各种专门职业的出现。"6米尔斯对新老中产阶级的分析,对我们认识这一阶层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出现的中产阶级,与美国新中产阶级既有相似形又有很大的不同。相似的是,专门化的职业是中产阶级共同的职业特征。在中国,白领阶层是中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部门经理、是跨国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是大公司的技术专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导者或组织者等等。但是,演艺界明星、包工头等通过非正常经济秩序获得高额收入的阶层,又是中国所特有的。因此,90年代以后,社会对贫富差距的议论,对新富人阶层的议论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的话题之一。
"中产阶级"这个概念近年来虽然频繁使用,但在中国对其具体的界定仍然是相当模糊的。在美国,它可以具体地指年收入在2.5--10万美圆的家庭,这个阶层占美国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主体,也被认为是美国发达资本主义的象征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但中国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中产阶级"的所指是不明的,它可能是白领阶层,也可能是中上收入阶层。但这个所指不明的概念却明确地透露出中国社会分层已经存在的事实。对文化研究来说,我们更关心的也许不是这一阶层的具体收入和占总人口的比例有多少,而是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霸权建立起来之后,"中产阶级"文化趣味在社会各个角落普遍的弥漫和渗透。这种状况正像米尔斯在50年代所描述的美国社会一样:"正是在这个白领社会里,我们才能找到20世纪生活的主要特征。由于他们在数量上日益表现出来的重要性,白领职业已推翻了19世纪认为社会应由企业主和工资劳动者两部分人组成的预测。由于其生活方式的大众化,他们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及其感受。在最为公开的形式中,他们传递和体验着许多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心理问题。不管采用那种方式,任何位于主流中的理论派别都不会把这些问题漏掉.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群新型的表演者,在供他们表演的舞台上,推出的都是20世纪的主要剧目。"7中国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覆盖和影响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产阶级"的文化趣味已经有了标准的中国版,而"中产阶级"的身份向往,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未被道出的最大时尚。二、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立与扩张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化市场上流行的阅读刊物还是《大众电影》、《电影世界》、《中外电视》以及《现代服装》、《上海服饰》、《健美》等消闲初级阶段的大众刊物,阅读的等级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但在90年代初期,在具有"民间性"的图书发行渠道--"书摊"上,却赫然摆上了印制极其精美的"十元刊":"十元刊,是一种大而化之的称谓,专指那些售价在十元上下,以城市白领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刊物。国际流行的16开本加进口铜板纸加精美的封面设计,使这刊中新一族在书摊上显出鹤立鸡群的贵族气派。"8这些"贵族刊物"是指《世界时装之苑》、《时尚》、《现代画报》、《精品》、《今日名流》、《世界都市》等。现在这些刊物的售价已在20元左右,品种还要加上《瑞丽》、《新娘》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些昂贵的刊物起始于极具民间意味的"书摊"。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说:"类似杂志在其问世之初,其定价之高昂,超过了大部分书摊光顾者的消费能力,但它不仅存活下来,而且成功流行。这固然说明中国社会首先表现在消费上的分化或曰分层已开始发生,但它同时透露了一个有趣的信息:那些并不属于类似杂志的预期读者亦间或成为类似刊物的购买者,因为甚至其包装形态,已然负载着’未来生活’的构想,而’先后致富’则是指称这种未来想象的信念式表达。于是,类似杂志便以超前的、展示与指导者的角色进入了我们的文化视野。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类似刊物的后继者创刊伊始,便安居在它们应有的位置:星级宾馆的大堂或豪华商城的图书精品屋中。此时,消费的分层伴随着社会分化以开始清晰并稳定。"9
这些白领杂志也可以称为"中产阶级"杂志。自这些杂志的登场开始,中产阶级的话语空间得以建立;当这些杂志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中坚并迅速流行的时候,也就是中产阶级话语实现了扩张的时候。因此,这些杂志作为文化符号,是这一阶级文化的陈情者和代言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创刊于1993年8月8日的《时尚》杂志。10在近20年的时间里,《时尚》因其捷足先登和明确的中产阶级定位,已经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标志性的杂志。因其是国家旅游局的下属刊物,在创刊时还是把持着审慎的低调。在"主编寄语"中,刊物表达了如下的观念和办刊理念: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们越来真切的发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时尚的感觉。
……
时尚不是追波逐流的时髦,不是浅层次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时尚是 一种文化,一种品位,是富于深刻内涵的社会现象。
时尚不是盲目的消费,当然更不是荒唐的挥霍;时尚是价值的实现,是修养的外化,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素质的全方位的关照。
作为旅游消费杂志,《时尚》将反映海内外最新潮流,引导人们在吃、住、行、游、购、娱这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种种文明消费,成为是实用指南。
《时尚》杂志是生机勃勃的最新流行通讯,她将为目前快速扩展的白领阶层打开一个全新的窗口。新的职业,新的挑战,新的体验,愿每一位时代青年跟随时代生活的步伐,享受美好的人生。
《时尚》是时代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于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 《时尚》杂志确实实现了它引导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翻阅20年来的《时尚》杂志,标榜中产阶级的消费趣味是《时尚》一以贯之的追求。在创刊号上,"白领丽人的生活观"、"时装"、"美容"、"精品长廊"、"时尚购物"、"美食"等栏目,是它的主打栏目。在90年代初期,这种初级阶段的消费引导,恰如《时尚》杂志一样构成了中产阶级的身份标志,同时又与方兴未艾的商业主义意识形态不谋而合。这样,《时尚》不仅在那个时代得风气之先,而且又因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期而遇而获得了合法性。但是,"消费并不是通过把个体们团结到舒适、满足和地位这些核心的周围来平息社会毒症(这种观点是与需求的幼稚理论相联系的,并且只能回到一种抽象的希望上去即让人们重归极端贫困状态以迫使他们进行反抗),恰恰相反,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他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他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替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11
在《时尚.
上一篇:中日《劝学篇》西学思想比较
下一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