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扩张(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先生》专刊的创刊号上,它的"第一句话"是:"《时尚.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关注世界潮流、讲究生活品位的现代男人"。但这位"时尚先生"的品位却是严格地锁定在"王府饭店名品专营店"里。那里有专卖英国著名的G.Hawkes男装及服饰、有法国名牌Celine、有意大利Magli名牌皮鞋、手袋、有范思哲服装店、有路易.威登精品店,当然还有大卫杜夫雪茄店,专营瑞士公司生产的雪茄烟、烟斗、香水和领带等。因此,"时尚先生"的品位,就是在想象性的消费中来确立自己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这种对地位和名望的追求是建立在符号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建立在物品或财富本身之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差异之基础上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潜消费’或’隐性消费’的悖论,即名誉过度区分的悖论,这种过度区分不在通过张扬的方式(即维布伦所说的’惹人注目的方式’)来自我夸耀,而是通过审慎、分析和删选的方式,这种过度区分从来只是一种富余的奢侈、一种走到了张扬反面的张扬的赘生物,因而只是一种更加微妙的差异。"12
这些表面的、装饰性的符号,如果说是中产阶级文化为自己确立的"品位"的话,那么,在中国这类"中产阶级"大概已经所剩无几。13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的全套设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它(特别是女性身体,应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14还有,中产阶级的符号性"体面"不仅仅体现于外部不甚张扬的夸张中,男人以"体魄"为中心,女人以"美"为中的文化信仰,是中产阶级修辞的另一种隐秘形式。在这些贵族刊物中,健身、美容是长盛不衰津津乐道的话题。健身不只是为了体魄的强健,同时它更包含着"瘦身"的内容。"瘦身"之所以成为中产阶级时尚,我们在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中所引用的一则广告词中得以告知:"您的体重就是您的社会等级的宣言。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阶级的标志。与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相比,中下阶级是前者的四倍。"15肥胖在中产阶级看来是对他们实施的不能忍受的美学冒犯。一个中产阶级美学趣味的代言人曾这样描述了来到美国的移民后代:一代又一代,这些家庭的成员慢慢吃成了美国人。如今他们全都身材相仿:同样宽大的臀部,同样的大肚皮,同样的火鸡式松垂下巴和抹香鲸似的躯干,同样见不着脖子。女人们勉强挤进粉红色弹力裤里,而男人们从格子衬衫和涤纶便裤的每一条缝和每一个纽扣之间鼓凸出来。16庞大的身体叙事在过去是成功的象征,而今在中产阶级的眼里却粗俗不堪。波德里亚在分析中产阶级"身体"时揭示了隐含其间的最大隐秘: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换句话说,人们管理自己的身体,把它当作一种遗产来照料,是因为把它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来操纵的。17
身体叙事当然不是中产阶级的专利。在前卫的女性作家那里,我们对来自女性心灵深处的自白或独白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前卫女性作家那里,身体叙事不仅直接表达着她们的女权主义诉求,同时也间接地对道德秩序提出了极端化的挑战。那些在话语层面的实践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但中产阶级的"身体消费"需要是必须诉诸于实践的。当女性的整体裸露尚不合时宜的时代,意味着关爱的局部裸露就成为一种身份的表征。"浪莎"丝袜,露出修长的大腿;"做女人挺好",挺立起女人昂扬的胸膛;"瘦身专家",露出女人婉转的腰枝……。于中产阶级女性来说,美丽变成了宗教式绝对命令。美貌并不是自然效果,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附加部分。而是像保养灵魂一样保养面部和线条的女人的基本的、命令性的身份。上帝挑选的符号之于身体好比成功之于生意。此外,美丽和成功在它们各自的杂志里都包容了同样的神秘主义基础:在女性身上,是那开发着并"从内部"提示着身体所有部分的敏感性--在企业主那里,是对市场的各种潜在性的充分预感。它们都是上帝选择和救赎的符号:这与新教伦理相距并不遥远。而事实的确如此,美丽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绝对的命令,只是因为它是资本的一种形式。18
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立和扩张,强化了急于奔"小康"人们的贫困感和焦虑感。19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在炫耀优越感的同时,也遮蔽了他们疲于奔命的另一事实。更糟糕的是,中产阶级在享受制度化、格式化的物资生活的同时,却也付出了巨大的精神尊严的代价。而这一切,在它们的话语空间中是从未得到表述的。
注释: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4---10页。
2、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2002年4月2日报道。而且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零点四五八,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零点四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据国家统计局二000年对中国四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百分之四十二点五的财富。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见《天涯》2000年6期。事实上,王晓明并不仅仅是描述了中国社会分层的事实,重要的是他对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生的社会不同阶层的巨大差距深感震惊。下面这段话,既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学者的某种立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这些新的阶层正和原有的阶层混居在一起。很可能就在一套公寓里,父亲正为国营工厂那一点菲薄的工资不敷日用而发愁,刚从外资企业下班归来的小儿子却春风得意,暗暗憧憬着将来攒钱买一辆轿车;从这人家的窗口望出去,民工们的简易棚房更是和高墙围住的豪华楼宇遥遥相对。面对这样的奇特景观,我想谁都会强烈地感觉到,即便同一块弹丸之地里,也早已经并存着多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秩序、规则、伦理乃至趣味吧。就拿社会的经济分配制度来说吧,倘若单看那些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你会觉得"社会主义"的"二次分配"制度 依然在平稳运行。至少,当一位"下岗"工人向民政机关申请救济,理直气壮地抱怨说:"共产党总要给我一口饭吃嘛!"的时候,他是相信自己依然有权力享受那"第二次分配"的。但是,一旦把视线转向另一些方面,比如公共服务价格(交通、能源、医疗、通讯、住房……)的持续上涨,比如初中以上的教育的逐渐"市场化",更不要说一些国有企业的相继关闭了,你不由得要认定,那"二次分配"式的经济制度,是正在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分配制度所取代。如果再走进譬如淮海路、衡山路一带的一些会员制俱乐部,目睹其中的浩大气派和奢华场面,看那些"新富人"如何兼营数"道"(所谓"红"、"黄"、"黑"道),一掷千金,你就更会坚信,若干以巧取豪夺为特色的经济新秩序,事实上已经运作得相当有效,你也因此能明白,那本该属于"第二次分配"的巨大的财富,是如何经由这些新的秩序和渠道,转入了"新富人"的口袋的。
4、5、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页、21-22页。
6、7、同上,85页,1--2页。
8、徽之:《十元刊,报刊摊上正当红》,见《
这些表面的、装饰性的符号,如果说是中产阶级文化为自己确立的"品位"的话,那么,在中国这类"中产阶级"大概已经所剩无几。13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的全套设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在经历了一千年的清教传统之后,对它作为身体和性解放符号的’重新’发现,它(特别是女性身体,应该研究一下这是为什么)在广告、时尚、大众文化中的完全出场--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14还有,中产阶级的符号性"体面"不仅仅体现于外部不甚张扬的夸张中,男人以"体魄"为中心,女人以"美"为中的文化信仰,是中产阶级修辞的另一种隐秘形式。在这些贵族刊物中,健身、美容是长盛不衰津津乐道的话题。健身不只是为了体魄的强健,同时它更包含着"瘦身"的内容。"瘦身"之所以成为中产阶级时尚,我们在保罗.福塞尔的《格调》中所引用的一则广告词中得以告知:"您的体重就是您的社会等级的宣言。一百年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肥胖是中下阶级的标志。与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相比,中下阶级是前者的四倍。"15肥胖在中产阶级看来是对他们实施的不能忍受的美学冒犯。一个中产阶级美学趣味的代言人曾这样描述了来到美国的移民后代:一代又一代,这些家庭的成员慢慢吃成了美国人。如今他们全都身材相仿:同样宽大的臀部,同样的大肚皮,同样的火鸡式松垂下巴和抹香鲸似的躯干,同样见不着脖子。女人们勉强挤进粉红色弹力裤里,而男人们从格子衬衫和涤纶便裤的每一条缝和每一个纽扣之间鼓凸出来。16庞大的身体叙事在过去是成功的象征,而今在中产阶级的眼里却粗俗不堪。波德里亚在分析中产阶级"身体"时揭示了隐含其间的最大隐秘: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换句话说,人们管理自己的身体,把它当作一种遗产来照料,是因为把它当作社会地位能指之一来操纵的。17
身体叙事当然不是中产阶级的专利。在前卫的女性作家那里,我们对来自女性心灵深处的自白或独白早已耳熟能详。但在前卫女性作家那里,身体叙事不仅直接表达着她们的女权主义诉求,同时也间接地对道德秩序提出了极端化的挑战。那些在话语层面的实践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但中产阶级的"身体消费"需要是必须诉诸于实践的。当女性的整体裸露尚不合时宜的时代,意味着关爱的局部裸露就成为一种身份的表征。"浪莎"丝袜,露出修长的大腿;"做女人挺好",挺立起女人昂扬的胸膛;"瘦身专家",露出女人婉转的腰枝……。于中产阶级女性来说,美丽变成了宗教式绝对命令。美貌并不是自然效果,也不是道德品质的附加部分。而是像保养灵魂一样保养面部和线条的女人的基本的、命令性的身份。上帝挑选的符号之于身体好比成功之于生意。此外,美丽和成功在它们各自的杂志里都包容了同样的神秘主义基础:在女性身上,是那开发着并"从内部"提示着身体所有部分的敏感性--在企业主那里,是对市场的各种潜在性的充分预感。它们都是上帝选择和救赎的符号:这与新教伦理相距并不遥远。而事实的确如此,美丽之所以成为一个如此绝对的命令,只是因为它是资本的一种形式。18
中产阶级话语空间的建立和扩张,强化了急于奔"小康"人们的贫困感和焦虑感。19另一方面,中产阶级在炫耀优越感的同时,也遮蔽了他们疲于奔命的另一事实。更糟糕的是,中产阶级在享受制度化、格式化的物资生活的同时,却也付出了巨大的精神尊严的代价。而这一切,在它们的话语空间中是从未得到表述的。
注释: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4---10页。
2、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2002年4月2日报道。而且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零点四五八,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零点四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据国家统计局二000年对中国四万个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百分之四十二点五的财富。近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3、见《天涯》2000年6期。事实上,王晓明并不仅仅是描述了中国社会分层的事实,重要的是他对在较短的时间里发生的社会不同阶层的巨大差距深感震惊。下面这段话,既是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一个学者的某种立场: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这些新的阶层正和原有的阶层混居在一起。很可能就在一套公寓里,父亲正为国营工厂那一点菲薄的工资不敷日用而发愁,刚从外资企业下班归来的小儿子却春风得意,暗暗憧憬着将来攒钱买一辆轿车;从这人家的窗口望出去,民工们的简易棚房更是和高墙围住的豪华楼宇遥遥相对。面对这样的奇特景观,我想谁都会强烈地感觉到,即便同一块弹丸之地里,也早已经并存着多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体制、秩序、规则、伦理乃至趣味吧。就拿社会的经济分配制度来说吧,倘若单看那些每天骑自行车上班的人,你会觉得"社会主义"的"二次分配"制度 依然在平稳运行。至少,当一位"下岗"工人向民政机关申请救济,理直气壮地抱怨说:"共产党总要给我一口饭吃嘛!"的时候,他是相信自己依然有权力享受那"第二次分配"的。但是,一旦把视线转向另一些方面,比如公共服务价格(交通、能源、医疗、通讯、住房……)的持续上涨,比如初中以上的教育的逐渐"市场化",更不要说一些国有企业的相继关闭了,你不由得要认定,那"二次分配"式的经济制度,是正在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分配制度所取代。如果再走进譬如淮海路、衡山路一带的一些会员制俱乐部,目睹其中的浩大气派和奢华场面,看那些"新富人"如何兼营数"道"(所谓"红"、"黄"、"黑"道),一掷千金,你就更会坚信,若干以巧取豪夺为特色的经济新秩序,事实上已经运作得相当有效,你也因此能明白,那本该属于"第二次分配"的巨大的财富,是如何经由这些新的秩序和渠道,转入了"新富人"的口袋的。
4、5、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19页、21-22页。
6、7、同上,85页,1--2页。
8、徽之:《十元刊,报刊摊上正当红》,见《
上一篇:中日《劝学篇》西学思想比较
下一篇:敦煌占卜文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