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对肉体的背叛——变性人现象综述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前言

  在众多的"亚文化群体"中,变性人似乎更加独特。他们人数极少,往往"隐藏"得很好,表面上过着和别人一样的正常日子。但他们每一次在公众视野中的出现都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们亮明身份之日,也往往是终于忍受不住"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而找到医生要求做变性手术之时。媒体的报道似乎客观、公允,但只要变性人暴露"身份",其周围人对他(她)的猜疑、议论、排斥以及由此形成的压力却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变性人在变性手术之前经受的是"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而变性手术之后,经受的则是被"改造"过的性别角色与社会主流文化冲突所引起的痛苦。变性人所遭遇到的各种压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内心痛苦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几乎所有的弱势群体、"亚文化"群体、以及还不能算作群体的形形色色的"异端"们,在与主流文化的"交锋"中,都会有类似的经验。本文将依据国内外对变性现象的部分研究成果,对变性现象的历史、成因、治疗、以及变性人的生活、与其它性倒错形成的区别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讨论对变性现象以及类似现象应采取的态度和行动。我之所以在讨论应采取的态度和行动之前花比较大的篇幅来回顾变性现象的方方面面,是考虑到人们只有对变性现象的方方面面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才可能由此产生公平的态度,而只有公平的态度才可能导致公平的行为。

  严格地讲,"变性人"这一称谓是对医学上"易性癖"( Transsexualism )患者的俗称。根据著名的易性癖现象研究专家何欧尼格在1964年的概括,易性癖者的特征为:

  1.深信自己内在是真正的异性;

  2.声称自己是异性,但躯体发育并非异性,亦非两性畸形;

  3.要求医学改变躯体,成为自己所体会的性别;

  4.希望周围人按其体验到的性别接受自己。

  所以,具有易性癖心理特质的人只是心理上有"变性"的愿望,而在接受了变性手术之后,才真正可以被称为"变性人"。本文将遵循习惯说法,对"变性人"和"易性癖"不作严格区分,只是在涉及到对变性人进行医学上的分析时采用"易性癖"一词。

  一、历史:变性人现象是一种"新"现象吗?

  变性人现象不是一种新出现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而且也存在于近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对这种现象的记载,不仅大量见于古希腊的神话和中世纪有关巫术的一些书籍中,也散见于从古至今的各国所谓的"正史"中。即使是"谈性变色"的中国,历史上也常见记载。

  明代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中,虚构了一个男人穿长裙、缠足,女子则穿靴戴帽,以男子身份出现的"女儿国",将一个社会性别完全颠倒的国家的日常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已有了易性之想。清代刘献延的《广阳杂记》中,则记载了一名女子在出嫁前被发现是名男子,按男子性别生活后仍然保留了女性的"声音相貌,举止意态"(邵传烈,1995)。在古希腊和罗马遗留下的大量历史文献中,也能看到有关变性人现象的叙述:有的哲学家记录了变性人渴望"变性"的强烈愿望;有的诗人则细致描述了这批人追求女性化服饰、举止的行为。据记载,古罗马皇帝Nero在一次暴怒中踢死了怀孕的皇后,事后追悔莫及,便找了个与皇后极其相像的人--一名男奴来代替皇后。他命令自己的外科医生给这名男奴做了"变性"手术,并正式成婚。而另一名罗马皇帝,Heliogabalus,据说与一位强壮的男奴也正式成了婚。婚后这位"皇后"不仅担当起了所有皇后的职责,而且为了使自己获得真正的女性生殖器官,竟然将半个罗马帝国都赐给了身边的御医。据16-18世纪的法国史书记载:16世纪后期的国王亨利三世是一个想被视为女人的人。17世纪中,被路易十四派往暹罗(泰国)的大使从小一直被作为女孩养大,而且内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女人。18世纪,则有一著名的Chevalier d"Eon (哀鸿),他曾着女装在舞会上得到路易十五的赏识。真相曝露后,他反而被路易十五委任为外交官,并于1755年,男扮女装出使俄国,极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路易十五死后,他则一直过着女性生活。他的一生中有49年是男性,有34年是女性。"变性人"现象也由此被著名性心理学家霭理士称为"哀鸿现象"。19世纪中后期,有一位享受法国国王赏赐的上千法郎养老金的女人MLLE,死后被发现是名男人。而他生前则想办法弄到了一个证明他是女性的出生证,一直过着完全女性的生活(Benjamin ,1996)。

  "正史"中记录的大都是上层社会的言行,对变性现象的记载也只能是"管窥之见",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在生生不息的广大人群之中,有多少变性人存在。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宽容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变性人勇敢地站出来,寻求医学上的帮助,捍卫自己的权利,要求过自己所想往的生活。他们不是现代社会中平地突生的,他们在历史中并不孤独。

  二、分布:变性现象是不是某几类文化或地区特有的现象?

  人类学家通过在世界各地的考察发现,变性现象并不仅仅囿于欧洲和移民大量进入后的北美,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在印度,在非洲,都发现了变性现象,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差别,人们所赋予的名称有所不同。而且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许多被所谓的"文明人"视作不甚文明,不甚发达的地区,变性现象倒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现象。这些地区的村落和部落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某些自然界的征兆或仅仅因为一个梦,便自认为--同时也被他人认为--"灵魂"发生了变化,自己应该变成异性了。这些人并没有被所在的村落和部落所排斥,反而被人授予五花八门的技术来改造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以及行为举止,使自己无论从外表还是从"灵魂"上讲,都变成了异性(当然,绝大多数是从男性变为女性)。而且"她们"还都被允许嫁给一个男人,领养一群孩子,过着正式而正常的家庭生活。没有人会对此发出疑问,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些变性人生来就应该这样。例如,马达加斯加的"沙隆巴雅"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性别,认为自身完全是女性。楚克奇爱斯基摩中的"柔弱人"幼时奉长辈之命扮作女子,嫁丈夫,终身过女子生活(邵传烈,1995)。

  可见,变性现象既不是什么新现象,也不是某几类文化或地区所特有的现象,而且人们对变性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似乎和"文明"的进程有关,正如人们对同性恋和很多种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一样。

  三、区别:同性恋、易装癖、变性人(易性癖)

  这是一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它们之间确有区别,但也有许多相互交织、令人费解的地方。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是个完全的变性人,他(她)在现实生活中也可能表现出通常的同性恋和易装行为。

  同性恋是"以同性别作为性爱对象的一种变态性欲形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心理学卷》,P389),是"同性之间性吸引,往往导致性接触,但也不尽然"(《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卷8》,P143B )。一般来讲,同性恋者在"性"上的最大愿望是拥有一位同性的性伴侣,并通过同性间的性行为使性欲得到满足。同性恋在男女性中都有相当的数量,发生率可达人口的10%(邵传烈,1995)。

  易装癖是"以穿着或触摸异性衣裤,胸罩等激起性兴奋,得到性满足" (《中国大百科全书 · 心理学卷》,P472)。易装癖者在"性"上的最大愿望便是通过"易装"行为获得性欲的满足,在获得满足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性伴侣。大多数易装癖者都是异性恋,但许多也是潜在的双性恋者。(Benjamin ,1966)他们对自己的性别和生殖器基本满意,并没有要求改变性别的强烈愿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卷17》,P182B )。易装癖多见于男性,发生率约占人口的1%(邵传烈,1995;《中国大百科全书 · 心理学卷》)。

  变性人是"性别认同发生障碍"(《中国大百科全书 · 心理学卷》,P389)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