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对肉体的背叛——变性人现象综述(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变性人的最大愿望--不仅仅是"性"方面的最大愿望,可以说是整个生活中最大的愿望是:改变自己的性别。性伴侣对于他们来讲已经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这样的愿望来源于对自身生殖器的厌恶甚至恶心,来源于对自己的性别的强烈不认同,以至于想通过变性手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别(Benjamin ,1966) 。男性变性人的"性定向通常指向男性,但与男性同性恋者不同,总希望男性象对待真正的女人那样对待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 卷17》,P181B )。所以这些变性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因为他们心理上确实认为自己就是女性,自己进行的是异性恋,只不过外表上看起来是同性恋而已。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变性人都有"易装"行为,而不是真正的易装癖。
根据各种调查和推算,变性人在男性中的比例约为1/100,000至1/37,000,在女性中的比例约为1/400,000至1/100,100(Sue et. al.,1986)。有的材料则显示变性人在全球人口中的平均比例约为4/100,000(即二十万人左右)(《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31日)。
虽然能对这三种现象做出以上大致的区分,但现实中也确实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实现泾渭分明的判断,只能凭借观察及当事人的自我叙述来进行区分,而这又避免不了主观性的影响。
四、悲惨:变性人的生活状况
对于绝大多数变性人而言,他(她)们的生活只能用"悲惨"二字来形容。他(她)们渴望过异性的生活,厌恶自己的性别和身体,但他们很少有人敢公开自己真正的心理和愿望,不得不天天硬着头皮去扮演自己所厌恶的各种社会角色;他(她)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开别人审视的眼睛来装扮成异性或进行一些为异性所"专有"的活动,以舒缓心理上的冲突,但又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一旦被人发现,遭到的不仅仅是嘲讽、排斥和咒骂,而且有可能被投入监狱。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使他(她)们根本没有性生活,却往往沉溺于烟、酒甚至是毒品的麻醉中,甚至有的男性变性人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被承认为异性的满足感)而去做娼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也期望以此攒些钱去做变性手术(Benjamin ,1966)。在做变性手术上,他们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来自家庭的、社会的、来自国家法律的;即使有幸做了变性手术,也将面临着重新就业、重新改造自己的行为、长期服药等一系列难题。这群可怜的人本身就处在"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中,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敌视、排斥甚至囚禁更使他(她)们那本已悲惨的生活变得愈发无望。
五、成因:为什么单单是他(她)?
当代的科学并没有为易性癖的成因找到清楚的答案。正如对同性恋,易装癖等"边缘性"现象成因的解释一样,对变性现象的成因,科学家也往往从生理(生物学的角度)和心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角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来进行解释:
1.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有许多证据显示:性荷尔蒙的过量及缺乏都会影响到主管性别认同的脑组织的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性别认同障碍。这样,被切去睾丸的雄鼠会表现出更多的雌性行为,而腹中的女性胎儿因为母亲服药等原因而吸收了过量的男性荷尔蒙,出生后便表现出更多男性特征。可是有的研究也发现:很多儿童的性荷尔蒙水平正常,但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将"自我"建构成异性。这说明荷尔蒙在性别认同中并不一定唯一的决定因素。
2.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看:幼时的经历会对性别认同的发展产生影响。很多证据显示:对于男孩子而言,母亲过分的关注和保护、缺乏年长同性伙伴作为榜样、缺乏与同性小伙伴的交往,被鼓励穿着异性的衣服,被鼓励有异性的举止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但同时也有相反的证据存在,即许多没有接触到这些因素的儿童,也发生了性别认同障碍。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俄底浦斯情绪结"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就会造成各种性倒错行为,也包括性别认同障碍。这种假说在现实中也遇到不少挑战。
有的研究者认为:染色体、荷尔蒙、主管性别认同的脑组织,这些提供了性别认同的物质性基础,而幼时的经历则对性别认同的最终形成产生重要影响(Benjamin ,1966)。至于这二者在性别认同障碍的形成过程中各起多大的作用,无法说清楚。最近,安徽医科大学的周江林博士的一篇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论文,为变性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增添了有利的砝码。他通过对6例变性人大脑的深入研究,发现下丘脑中有一个叫做"终纹床核中央区"的核团和人的性别自认有关系。普通男性的这个核团比普通女性大44%,而男变女变性人的这个核团只是普通男性的52%,和普通女性相仿。这项结果第一次从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变性人的脑结构不同于普通人(《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31日)。他们是"造物主"的"牺牲品"。
六、治疗:心理治疗和变性手术
对于变性人的治疗,我们可能不得不重新定义"治愈"这个概念。对于一般的病人,治愈意味着使其恢复常态,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而对于变性人来说,如果是在其儿童时期发现了他(她)有异性认同的倾向,也许可以通过某些治疗措施使其渐渐地变得和常人一样;但对成年变性人,尤其是具有强烈的换性愿望的变性人来说,改变其异性性别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变性手术来帮助他(她),使其"灵魂"与肉体重新合一--当然,这次是改变"肉体"来适应"灵魂",而不是象一般的"治愈"概念所认为的那样,使其"灵魂"重新回到社会所认同的常态。
对于具有异性性别认同倾向的儿童,可以从性别教育开始,指出他(她)身体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和他(她)一同探讨痴迷于异性行为的原因,并试着使他(她)认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举止;可能的话还要帮助他(她)重新回到同性小伙伴中去,使其恢复正常的游戏活动。对这些儿童的父亲,则要求他们学会鼓励孩子进行和自身性别相符的行为,及时分辨出不合适的行为加以循循善诱式地纠正(Sue et. al.,1986)。
对于成年的变性人,如果他(她)自身有着强烈的治疗愿望,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行为疗法,如医生演示在各种场合下应表现出的行为--病人模仿这些行为--当病人出现变性幻想时便施以电击使其中断幻想等(Sue et. al.,1986)。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通过类似的心理治疗真正地使变性人的"灵魂"恢复常态的少而又少,心理治疗对他们的帮助极其有限,他们往往最终还是走上变性手术这条道路。
对变性手术的广泛关注始于1953年的美国,当时对一名叫做CHRISTINE JORGEUSEN 的变性人实施了变性手术并做了广泛报道。从那时起至1977年,美国已有2500名变性人接受了变性手术(Costello and Costello,1992)。而现在的美国,每年大约有1000人申请变性手术。可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对变性手术开绿灯,变性手术在许多地区都会遇到来自宗教或者法律的阻力。
对于申请变性手术的人,手术前都要由性心理、精神分析、内分泌、泌尿、整形外科、妇产科和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一是要断定他(她)不是因为其他精神上或肉体的疾病--如两性畸形的人、误入歧途的同性恋者,以穿异性服装为乐的人,裸露下体成癖的精神病人等,而提出变性要求,变性手术是能帮助他(她)恢复正常生活的最后的方法;另外要判断他(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是一名真正的异性性别认同者,即他(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否都表现出了高度异性的心理和行为。为此有时会要求他(她)们改变姓名、穿着、社会角色等,完全投入到异性化的生活中去。他(她)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异性的身份处理与老板、亲朋、同事等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的关系,以感受自己是否真的想而且
根据各种调查和推算,变性人在男性中的比例约为1/100,000至1/37,000,在女性中的比例约为1/400,000至1/100,100(Sue et. al.,1986)。有的材料则显示变性人在全球人口中的平均比例约为4/100,000(即二十万人左右)(《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31日)。
虽然能对这三种现象做出以上大致的区分,但现实中也确实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实现泾渭分明的判断,只能凭借观察及当事人的自我叙述来进行区分,而这又避免不了主观性的影响。
四、悲惨:变性人的生活状况
对于绝大多数变性人而言,他(她)们的生活只能用"悲惨"二字来形容。他(她)们渴望过异性的生活,厌恶自己的性别和身体,但他们很少有人敢公开自己真正的心理和愿望,不得不天天硬着头皮去扮演自己所厌恶的各种社会角色;他(她)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开别人审视的眼睛来装扮成异性或进行一些为异性所"专有"的活动,以舒缓心理上的冲突,但又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一旦被人发现,遭到的不仅仅是嘲讽、排斥和咒骂,而且有可能被投入监狱。巨大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使他(她)们根本没有性生活,却往往沉溺于烟、酒甚至是毒品的麻醉中,甚至有的男性变性人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被承认为异性的满足感)而去做娼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也期望以此攒些钱去做变性手术(Benjamin ,1966)。在做变性手术上,他们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来自家庭的、社会的、来自国家法律的;即使有幸做了变性手术,也将面临着重新就业、重新改造自己的行为、长期服药等一系列难题。这群可怜的人本身就处在"灵魂"与"肉体"分裂的痛苦中,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敌视、排斥甚至囚禁更使他(她)们那本已悲惨的生活变得愈发无望。
五、成因:为什么单单是他(她)?
当代的科学并没有为易性癖的成因找到清楚的答案。正如对同性恋,易装癖等"边缘性"现象成因的解释一样,对变性现象的成因,科学家也往往从生理(生物学的角度)和心理(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角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来进行解释:
1.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来看,有许多证据显示:性荷尔蒙的过量及缺乏都会影响到主管性别认同的脑组织的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性别认同障碍。这样,被切去睾丸的雄鼠会表现出更多的雌性行为,而腹中的女性胎儿因为母亲服药等原因而吸收了过量的男性荷尔蒙,出生后便表现出更多男性特征。可是有的研究也发现:很多儿童的性荷尔蒙水平正常,但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够不断地将"自我"建构成异性。这说明荷尔蒙在性别认同中并不一定唯一的决定因素。
2.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看:幼时的经历会对性别认同的发展产生影响。很多证据显示:对于男孩子而言,母亲过分的关注和保护、缺乏年长同性伙伴作为榜样、缺乏与同性小伙伴的交往,被鼓励穿着异性的衣服,被鼓励有异性的举止等,都有可能导致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但同时也有相反的证据存在,即许多没有接触到这些因素的儿童,也发生了性别认同障碍。精神分析学家则认为,"俄底浦斯情绪结"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化解,就会造成各种性倒错行为,也包括性别认同障碍。这种假说在现实中也遇到不少挑战。
有的研究者认为:染色体、荷尔蒙、主管性别认同的脑组织,这些提供了性别认同的物质性基础,而幼时的经历则对性别认同的最终形成产生重要影响(Benjamin ,1966)。至于这二者在性别认同障碍的形成过程中各起多大的作用,无法说清楚。最近,安徽医科大学的周江林博士的一篇在国际医学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论文,为变性现象的生物学解释增添了有利的砝码。他通过对6例变性人大脑的深入研究,发现下丘脑中有一个叫做"终纹床核中央区"的核团和人的性别自认有关系。普通男性的这个核团比普通女性大44%,而男变女变性人的这个核团只是普通男性的52%,和普通女性相仿。这项结果第一次从生物学的角度证明了变性人的脑结构不同于普通人(《北京青年报》1999年8月31日)。他们是"造物主"的"牺牲品"。
六、治疗:心理治疗和变性手术
对于变性人的治疗,我们可能不得不重新定义"治愈"这个概念。对于一般的病人,治愈意味着使其恢复常态,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样。而对于变性人来说,如果是在其儿童时期发现了他(她)有异性认同的倾向,也许可以通过某些治疗措施使其渐渐地变得和常人一样;但对成年变性人,尤其是具有强烈的换性愿望的变性人来说,改变其异性性别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变性手术来帮助他(她),使其"灵魂"与肉体重新合一--当然,这次是改变"肉体"来适应"灵魂",而不是象一般的"治愈"概念所认为的那样,使其"灵魂"重新回到社会所认同的常态。
对于具有异性性别认同倾向的儿童,可以从性别教育开始,指出他(她)身体所具有的性别特征,和他(她)一同探讨痴迷于异性行为的原因,并试着使他(她)认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性别的行为举止;可能的话还要帮助他(她)重新回到同性小伙伴中去,使其恢复正常的游戏活动。对这些儿童的父亲,则要求他们学会鼓励孩子进行和自身性别相符的行为,及时分辨出不合适的行为加以循循善诱式地纠正(Sue et. al.,1986)。
对于成年的变性人,如果他(她)自身有着强烈的治疗愿望,可以尝试进行一些行为疗法,如医生演示在各种场合下应表现出的行为--病人模仿这些行为--当病人出现变性幻想时便施以电击使其中断幻想等(Sue et. al.,1986)。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通过类似的心理治疗真正地使变性人的"灵魂"恢复常态的少而又少,心理治疗对他们的帮助极其有限,他们往往最终还是走上变性手术这条道路。
对变性手术的广泛关注始于1953年的美国,当时对一名叫做CHRISTINE JORGEUSEN 的变性人实施了变性手术并做了广泛报道。从那时起至1977年,美国已有2500名变性人接受了变性手术(Costello and Costello,1992)。而现在的美国,每年大约有1000人申请变性手术。可是,并不是每个国家都对变性手术开绿灯,变性手术在许多地区都会遇到来自宗教或者法律的阻力。
对于申请变性手术的人,手术前都要由性心理、精神分析、内分泌、泌尿、整形外科、妇产科和法律方面的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对其进行诊断和评估。一是要断定他(她)不是因为其他精神上或肉体的疾病--如两性畸形的人、误入歧途的同性恋者,以穿异性服装为乐的人,裸露下体成癖的精神病人等,而提出变性要求,变性手术是能帮助他(她)恢复正常生活的最后的方法;另外要判断他(她)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是一名真正的异性性别认同者,即他(她)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否都表现出了高度异性的心理和行为。为此有时会要求他(她)们改变姓名、穿着、社会角色等,完全投入到异性化的生活中去。他(她)们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异性的身份处理与老板、亲朋、同事等形形色色的人之间的关系,以感受自己是否真的想而且
上一篇:中国“性革命”对未来冲击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