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风俗文化的交流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第十节 风俗文化的交流
一、马 球
吐蕃马球盛行,唐太宗时已传入长安,由是成为汉地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均临场观看,尚未继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据该书载,早自唐太宗时吐蕃马球已传入长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即吐蕃人)好为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诫。”这说明吐蕃人常在长安街内打马球,而唐太宗已经令人学会,观看过吐蕃赛球,还曾受到吐蕃人打球邀请的。只因他身居皇位,故表示不宜沉溺于马球之戏。既然皇帝已悉马球之技,其群臣岂能不学,从中宗公开提倡赛球,并已组成汉人组成的马球队,而他自己的技术也身手不凡,可知马球已遍及长安。
《封氏闻见记》详载了中宗观汉藏马球赛的情况:“景龙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附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其都尚赞咄,犹此仆射也。中宗甚悦,赐强明绢数百段。学士沈佺期、武平一等皆献诗。”③唐诗记此事:“侧身转臂看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又说:“击鞠(即球)由来岂作禧,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蔡孚亦为诗云:“金键玉凿千金地,宝仗雕文七宝球。”④在唐宫廷中打马球成为当时的时尚,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积极参与,下场比赛,就可知其影响之深刻了。诗人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诗,如此描绘打球情景:
亲扫球场如砥平, 玉勒回时霑赤汗,
龙骧骤马晓光晴。 花鬃分处拂红缨。
入门百拜瞻雄势, 欲令四海氛烟静。
动地三军唱好声。 杖底纤尘不敢生。
马球之球藏语谓之“波罗”,唐代所谓之“金颇罗”当时指此而言。马球在汉地直传到明代,同时也传至国外。欧美及阿拉伯语称“球”为“颇罗”,均源自藏语。对此,阴法鲁教授已于20世纪50年代着文做过详考①。马球后来被唐朝做为训练骑兵的“军中常戏”,因而“虽不能废”。1972年在乾干陵发掘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墓,其墓道西壁上即绘有完好的彩色马球比赛图,可知吐蕃马球戏在汉地影响之深。遗憾的是,不知何因,西藏的马球术后来竟失传了,国内仅蒙古族尚存此技。
吐蕃另有“骑马之戏”,在长安也受到皇室官员的赞赏,此“骑马之戏”似即马术。桑耶寺落成时举行过盛典,其间即有精彩马术表演。据《全唐诗》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②。
③ 唐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卷六,第2至5页,打球。
④ 按:马球手乘马,手持球仗(即宝仗),驰击用革或木所做之球,球上涂色雕纹,谓之“七宝球”。
① 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载《历史研究》,1959年6月号,第41至43页。
② 《全唐诗》卷2。
二、饮食习俗
1、饮茶
饮茶喝酒茫是汉藏族共同爱好的生活习俗。茶叶及饮茶在汉地早已有之,藏语中的“茶”是汉语译音。虽然藏文典籍对茶叶何时传入藏地有各种说法,但对它的描述均十分生动。
据《汉藏史集》说,茶叶在藏地的出现始于吐蕃赞普都松芒保杰(676~704)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故事说都松芒保杰害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很高明的医生,赞普只能调剂饮食,注意休养。有一天,王宫屋顶的栏杆上飞来一只美丽的小鸟,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有几片叶子。开始赞普并未留意,翌日旭日东升,小鸟又来婉啭啼叫,于是赞普命人将小鸟口中的树枝拿来榻上,竟是一种藏地没见过的树,摘一树叶入口品尝,顿觉清香袭人,煮沸饮用,更是浓香入心,精神也大好了。于是,赞普命人去寻找这能治病养身的树。吐蕃的臣民们四散去找,其中一个忠于赞普一心想着赞普早日康复的大臣,在汉藏边境的汉地看见了这种树。可是,有一条河挡着他的去路,便淌过河采得一捆茶树枝。后来又来一只白色母鹿为他引路,跋山涉水,来到赞普王宫,赞普用树叶疗养病体,果然大获效益。这便是茶传入吐蕃的来历③。
吐蕃赞普颇喜饮茶。自731年唐蕃会盟设立“茶马互市”于赤岭后,汉地茶叶开始大量传入到藏区,成为吐蕃人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吐蕃赞普喜好收藏汉地名茶,还派称为“汉地五茶商”的商人负责唐蕃之间的茶叶贸易。
汉籍《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手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靳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④。
传说茶叶与藏族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汉藏史集》又说,屯弥桑布札去印度学习创制文字。印度文字元音有16个,辅音有34个,虽然都能发出声来,但吐蕃人很不容易把音发准。屯弥想不出好办法,就将寝门紧闭,昏然睡去。醒来时见身边有一位瘦小的老太婆。便问:我将门紧闭,老太太是如何进来的。老太太说天空是我的路,你将门紧闭又有何妨。屯弥听了迷惑不解,再次询问路程有多远。老太婆说没一定,屯弥再问路上带什么口粮,老太婆回答说是茶叶。说完顿然消隐。此事过后,屯弥才从老太婆的话中请出有等6个印度文字中没有的音构成藏文30个字母。等等。
2、饮酒
从藏语对酒和酒糟的称谓可知汉地酿酒传入藏地历史更为久远,当不只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早期,藏族称酒为stsang或rtsang,后来又称为chang。据藏学专家研究,这一称谓与古汉语的称谓有渊源关系。汉地在商朝时就有叫鬯或鬯酒的高级饮料,见于甲骨文。西周大盂鼎的铭文中就有“锡汝鬯一卤”之句。鬯的读音zang,与藏族对酒的上述读音十分接近。而藏语称酒糟为“phab”,与汉语糟粕的粕字存明显关系。从藏族对茶、酒的称谓关系可以看到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①
此外,据当代学者杜蔚兰考证,中国中原地区在先秦的主要食物“糗”即吐蕃藏人食用之糌粑,这是吐蕃同中原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成果。不过只是中原的原料是米和麦,藏族用的是青稞麦而已。②
③ 《汉藏文书》上册,第123页至第126页下。
④ 李肇《唐国补》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6页。
① 王尧《吐蕃文化》,第191页。
② 参见《糗即糌粑小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4期。
三、服 饰
1、蕃人及赞普喜好唐人服饰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后改革藏民族的服饰习惯:“因公主恶其人东者面,异赞遂合人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墀松德赞赞普之时……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上)各地聚积之财宝贮之于瓜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得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著唐人上好绢帛矣。③
《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服改毡裘,语录华夏。明汉法,睹衣冠之仪;目击朝亲,知侄丹之要。”吐蕃人所穿之长袖服装似由来已久,这从敦煌壁画《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可以看出。但对照晚唐敦煌壁画营伎图(第156窟)的汉族男女营伎长袖服装看,当时汉藏服装颇多相似之处。这可能是互为影响的表现,但清以后汉人此种服制,而藏人却依然延袭至今。④
2、汉僧与藏人的僧服“堆噶”
“堆噶”(坎肩)是藏区独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后宏期出现的。……堆噶上的两个伸用力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两只耳朵,并且用蓝现缝有边子。这是为了纪念后宏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后宏期之初,约格迥乃和藏绕赛等人给喇钦·贡巴绕赛受戒时,有几个汉僧参加受戒。这些蓝线边子正是为了纪念这几位汉僧的
一、马 球
吐蕃马球盛行,唐太宗时已传入长安,由是成为汉地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均临场观看,尚未继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据该书载,早自唐太宗时吐蕃马球已传入长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即吐蕃人)好为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诫。”这说明吐蕃人常在长安街内打马球,而唐太宗已经令人学会,观看过吐蕃赛球,还曾受到吐蕃人打球邀请的。只因他身居皇位,故表示不宜沉溺于马球之戏。既然皇帝已悉马球之技,其群臣岂能不学,从中宗公开提倡赛球,并已组成汉人组成的马球队,而他自己的技术也身手不凡,可知马球已遍及长安。
《封氏闻见记》详载了中宗观汉藏马球赛的情况:“景龙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附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其都尚赞咄,犹此仆射也。中宗甚悦,赐强明绢数百段。学士沈佺期、武平一等皆献诗。”③唐诗记此事:“侧身转臂看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又说:“击鞠(即球)由来岂作禧,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蔡孚亦为诗云:“金键玉凿千金地,宝仗雕文七宝球。”④在唐宫廷中打马球成为当时的时尚,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积极参与,下场比赛,就可知其影响之深刻了。诗人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诗,如此描绘打球情景:
亲扫球场如砥平, 玉勒回时霑赤汗,
龙骧骤马晓光晴。 花鬃分处拂红缨。
入门百拜瞻雄势, 欲令四海氛烟静。
动地三军唱好声。 杖底纤尘不敢生。
马球之球藏语谓之“波罗”,唐代所谓之“金颇罗”当时指此而言。马球在汉地直传到明代,同时也传至国外。欧美及阿拉伯语称“球”为“颇罗”,均源自藏语。对此,阴法鲁教授已于20世纪50年代着文做过详考①。马球后来被唐朝做为训练骑兵的“军中常戏”,因而“虽不能废”。1972年在乾干陵发掘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墓,其墓道西壁上即绘有完好的彩色马球比赛图,可知吐蕃马球戏在汉地影响之深。遗憾的是,不知何因,西藏的马球术后来竟失传了,国内仅蒙古族尚存此技。
吐蕃另有“骑马之戏”,在长安也受到皇室官员的赞赏,此“骑马之戏”似即马术。桑耶寺落成时举行过盛典,其间即有精彩马术表演。据《全唐诗》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②。
③ 唐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卷六,第2至5页,打球。
④ 按:马球手乘马,手持球仗(即宝仗),驰击用革或木所做之球,球上涂色雕纹,谓之“七宝球”。
① 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载《历史研究》,1959年6月号,第41至43页。
② 《全唐诗》卷2。
二、饮食习俗
1、饮茶
饮茶喝酒茫是汉藏族共同爱好的生活习俗。茶叶及饮茶在汉地早已有之,藏语中的“茶”是汉语译音。虽然藏文典籍对茶叶何时传入藏地有各种说法,但对它的描述均十分生动。
据《汉藏史集》说,茶叶在藏地的出现始于吐蕃赞普都松芒保杰(676~704)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故事说都松芒保杰害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很高明的医生,赞普只能调剂饮食,注意休养。有一天,王宫屋顶的栏杆上飞来一只美丽的小鸟,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有几片叶子。开始赞普并未留意,翌日旭日东升,小鸟又来婉啭啼叫,于是赞普命人将小鸟口中的树枝拿来榻上,竟是一种藏地没见过的树,摘一树叶入口品尝,顿觉清香袭人,煮沸饮用,更是浓香入心,精神也大好了。于是,赞普命人去寻找这能治病养身的树。吐蕃的臣民们四散去找,其中一个忠于赞普一心想着赞普早日康复的大臣,在汉藏边境的汉地看见了这种树。可是,有一条河挡着他的去路,便淌过河采得一捆茶树枝。后来又来一只白色母鹿为他引路,跋山涉水,来到赞普王宫,赞普用树叶疗养病体,果然大获效益。这便是茶传入吐蕃的来历③。
吐蕃赞普颇喜饮茶。自731年唐蕃会盟设立“茶马互市”于赤岭后,汉地茶叶开始大量传入到藏区,成为吐蕃人民不可缺少的饮料。吐蕃赞普喜好收藏汉地名茶,还派称为“汉地五茶商”的商人负责唐蕃之间的茶叶贸易。
汉籍《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手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靳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④。
传说茶叶与藏族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汉藏史集》又说,屯弥桑布札去印度学习创制文字。印度文字元音有16个,辅音有34个,虽然都能发出声来,但吐蕃人很不容易把音发准。屯弥想不出好办法,就将寝门紧闭,昏然睡去。醒来时见身边有一位瘦小的老太婆。便问:我将门紧闭,老太太是如何进来的。老太太说天空是我的路,你将门紧闭又有何妨。屯弥听了迷惑不解,再次询问路程有多远。老太婆说没一定,屯弥再问路上带什么口粮,老太婆回答说是茶叶。说完顿然消隐。此事过后,屯弥才从老太婆的话中请出有等6个印度文字中没有的音构成藏文30个字母。等等。
2、饮酒
从藏语对酒和酒糟的称谓可知汉地酿酒传入藏地历史更为久远,当不只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早期,藏族称酒为stsang或rtsang,后来又称为chang。据藏学专家研究,这一称谓与古汉语的称谓有渊源关系。汉地在商朝时就有叫鬯或鬯酒的高级饮料,见于甲骨文。西周大盂鼎的铭文中就有“锡汝鬯一卤”之句。鬯的读音zang,与藏族对酒的上述读音十分接近。而藏语称酒糟为“phab”,与汉语糟粕的粕字存明显关系。从藏族对茶、酒的称谓关系可以看到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①
此外,据当代学者杜蔚兰考证,中国中原地区在先秦的主要食物“糗”即吐蕃藏人食用之糌粑,这是吐蕃同中原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成果。不过只是中原的原料是米和麦,藏族用的是青稞麦而已。②
③ 《汉藏文书》上册,第123页至第126页下。
④ 李肇《唐国补》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6页。
① 王尧《吐蕃文化》,第191页。
② 参见《糗即糌粑小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4期。
三、服 饰
1、蕃人及赞普喜好唐人服饰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后改革藏民族的服饰习惯:“因公主恶其人东者面,异赞遂合人罢之,身亦释毡裘,袭纨绮,渐慕华风……”。墀松德赞赞普之时……唐地财富丰饶,于西部(上)各地聚积之财宝贮之于瓜者,均在吐蕃攻陷之后截获。是故,赞普得以获得大量财物,民庶、黔首普遍均能穿著唐人上好绢帛矣。③
《册府元龟·谏诤部》记载,到长安学习的吐蕃人“服改毡裘,语录华夏。明汉法,睹衣冠之仪;目击朝亲,知侄丹之要。”吐蕃人所穿之长袖服装似由来已久,这从敦煌壁画《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可以看出。但对照晚唐敦煌壁画营伎图(第156窟)的汉族男女营伎长袖服装看,当时汉藏服装颇多相似之处。这可能是互为影响的表现,但清以后汉人此种服制,而藏人却依然延袭至今。④
2、汉僧与藏人的僧服“堆噶”
“堆噶”(坎肩)是藏区独有的僧服之一,它是在后宏期出现的。……堆噶上的两个伸用力胳臂的洞形似大象的两只耳朵,并且用蓝现缝有边子。这是为了纪念后宏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后宏期之初,约格迥乃和藏绕赛等人给喇钦·贡巴绕赛受戒时,有几个汉僧参加受戒。这些蓝线边子正是为了纪念这几位汉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