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全球遊牧流行的地區,在環境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一農業資源(水分、溫度)不足:但更重要的還是這些資源不穩定。青海河湟地區便是如此的環境。不定期的乾旱與突來的風雪,對於定居的農民常造成致命的打擊。因此,遊牧成為在此農業邊緣地區的一種特殊適應,也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進步(17)。遊牧不僅改變人與自然的關係,也改變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說,遊牧經濟必需配合著特別的遊牧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的組織原則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文明的演進曾經歷漁獵、畜牧、農耕三個階段。因此,畜牧或遊牧是人類文明發展序列申,介於原始的漁獵與進步的農耕中間的階段:這是農業定居人群的偏見。事實土,考古资料顯示,在全球主要遊牧地區中人類都曾由農耕,或以農為主的混合經濟,轉入遊牧經濟之中。

 

分裂(segmentary)與平等自主(egalitarian)。中國漢代時,住在河湟地區的人群一當時的中國人稱之為「荒人」一便在如此的社會之中。為了適應這種水草資源貧乏且不穩定的環境,河湟牧民必需結合在聚散有彈性的人類社會群體中。配合人畜卓越的栘動性,一個社會群體隨時能分裂成更小的群體,或與其它群體聚集成更大的人群,來利用環境資源,或逃避自然與人為災害。這就是一般遊牧社會中常見的「分裂性結構」(segmentary structure)(18)。

 

根據漢代文獻,以及參考當代遊牧民族誌的資料,我們對漢代河湟羌人分裂性社會結構的理解大致如下。幾個家庭,組成一個牧團:許多牧團,構成一個次部落:許多次部落又構成部落。因此,中國文獻中以大豪、中豪、小豪,來稱不同層級的羌人領袖。在分裂性結構中,每個牧團都可以自由的加入或退出一個部落。他們缺乏中央化的領導,部落首領的權威十分有限;除了戰時,沒有上級領袖能指揮下級領袖。因此中國文獻描述河湟地區的人群為:

 

不立君臣,無相長一,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Evans-Pritchard, The Nuer, 142-150; Fredrik Barth, "Segmentary Opposition and the Theory of Game: A Study of Patha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89 (1959): 5-21; Pierre Bonte, "Segmentarit* et pouvoir chez les *1eveurs nomades sahariens. El*ments d'une probl*matique," in Pastoral Production and Society, 171-99.

(19)  《後漢書·西羌傳》87/77。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決策權」(decision making)散在每一個牧團中,甚至在每一個遊牧家庭之中;這就是在許多遊牧社會中常見的「平等自主」原則。西元前63年,先零部落與一些羌族部落結盟,結果聚集了200多位羌族首領。西元87年,一位中國將領設宴招待羌人首領們,伺機將他們全部殺害;結果有800多位羌人首領被殺。西元164年,3000餘帳的羌人集體對漢朝政府投降,率領前來的領袖多達355人(20)。這些資料都顯示,无論是結盟或投降,每一個小遊牧單位都自行決定自己的命運,由他們的首領代表出席。

 

各遊牧人群間的對立、仇殺與戰爭,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藉此,各層級的遊牧人群得到暫時的凝聚。譬如,與其它次部落之間的戰爭,凝聚一個次部落下的各牧團。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則能凝聚部落下的各個次部落。部落問的結盟,只在非常必要時才會出現;通常是為了戰爭。在漢代,為了對付中國的入侵,羌人每次結盟時各部落都必須先解除彼此仇恨,交換人質取信,並發誓盟詛,這也可見部落結盟並不容易。戰爭結束後,結盟就解散,又回到各個分散的遊牧人群之中。然後,又開始各遊牧人群間無止的相互仇殺與戰爭(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漢書·趙充國傳》69/39;《後漢書·西羌傳》87/77:《俊漢書·段頭列傳》65/55。

  (21)  《後漠書·西羌傳》87/77:Ming—ke wang,TAc Ch'iang ofAncien,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90-94.

 

部落間的戰爭與仇殺,主要為的是爭草場與肥美的山谷。漢代河湟主要羌人部落都是兼營農業的遊牧人群。他們在春天出冬場(遊牧社會人畜過冬的地方)後,先到河谷種下麥子,然後往山中移動,展開一年的遊牧。秋季回來收割後,再回到冬場。如此在河谷中種麥,在附近山上遊牧,生活所需大致無缺。因此,一個美好的山谷是各部落必爭之地。為了爭奪、維護一個山谷,部落成為最重要的社會組織,也因此使得任何超部落的政治結合都是短暫的。

 

漢代遊牧的河湟地區與東方的中國相比,可以說是兩個極端相反的世界。在中國的世界中,皇帝統治著一大塊地方。皇帝之下是各層級的貴族、官僚,他們也是大小不等的地主。這個鉅大的政治體制,主要依賴著農人的徭役賦稅來維持。在這個中央化與階層化的世界中,強調的是尊卑之分,下位者對於上位者的服從與效忠,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秩序。在西方遊牧的河湼地區,這是分散化與平等化的世界。因為環境是如此困苦,而人們的財產大都是長了四條腿的牲畜,所以分散、平等、自主成了普遍的生存原則。在這兒,每個家庭或牧團都為了生存而努力,沒有徭役賦稅。「移動」使得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的關係,都是短暫的、易變的。因此,個人對所屬牧團或部落的認同,以及對部落領袖的效忠,都不必是永久的。

 

西元前3000年,河湟地區的人類文明原是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延伸:無論在物質文化上,或是經濟生產方式上,兩者都沒有太大的差異。約從西元前2000年前後開始,兩邊各自發生一些變化。到了西元前200年左右時,河湟地區與中國問的分野,不只是定居與遷徒、農業與牧業的差別而已。更重要的是,東方的中國成为中央化、階層化的世界:西方河湟地區則是分散化與平等化的世界。於是,對中國而言,一個生態的、社會的與意識形態的邊緣已經形成。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