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编辑审美的接近性特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编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本垒砌或装修,而是一个渗透着编辑主体能动性的再创造的过程,贯穿其中的编辑主体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图要得到充分而具体的表达和体现。编辑的主观与产品的客观相统一,使编辑之情与产品之境相融合,就产生了编辑的意境。

    境中含意。编辑无法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倾向和思想感情时,可借用各种编辑手段,把观点、感情隐含在编辑语言之中。这种隐含不是一般的隐蔽,而是使主观与客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如利用线条、图片、字体、字号、位置、版式等对文章的特别强调处理。

    意与境会。稿件之境拨动了编辑的审美之趣,唤起了“不尽之意”,这“不尽之意”又对稿件之境施加影响,通过编辑设计,使境中有意,意中有境,达到意与境会,产生意境之美,使读者欣赏时为之感动。就拿版式设计来说吧,编辑只有通读稿件,并被稿件所感染,才能对稿件进行巧妙恰当的安排:每一篇文章放在什么位置?配什么图片?标题如何摆放?用什么字体字号?文章区如何穿插?线条粗细如何选择?怎样留白?颜色如何搭配等等。唯如此,读者才能欣赏到版面形式与文章内容浑然天成的意境之美。

    4,虚实相生

    虚与实是一对古老的审美范畴,不仅在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这种审美习惯已根植于国人的潜意识之中。如绘画讲究“画留三分白,气韵自然生”;书法讲究“计白当黑”;戏曲以虚拟模仿真实;园林建筑注意留空等等。从哲学层面论之,老庄哲学中的虚实、有无思想,影响着几千年的东方审美史,至于在文学创作中,虚与实更是最基本的美学原理,从诗词歌赋到散文、戏曲、小说,无处不闪耀着虚实相生的美的光芒。

    “虚和实”体现于编辑活动中,首先表现为对空间美的营造,即对冲击视觉的“无”和“有”的灵巧揉合上。编辑在版式设计、标题制作、图片设置上,都应注意“无”和“有”的整合。其次,“虚和实”表现为对节奏美的追求,即对刺激审美的“强”和“弱”的准确把握上。有了主次之间的停顿和强弱变化,也就有了节奏美;有了相对的“虚”和“实”,受众接受信息时顿生一种似曾相识的美感,并愉悦地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之中。

    二、时代美学特征是编辑审美接近性的流行色彩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观也是千变万化的。每一个时代,总有其审美的共性,即时代的美学特征。审美的时代性十分明显。且不说历史长河中,审美观是如何的千变万化,就是近三十年来,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年前的衣食住行、家居建筑,今天看来已经有些“老土”。当年的“美女”,还不及当今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行人亮丽。特别是在所谓的信息社会中,日益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手段,使人们的生活在日新月异中趋于多变,趋于浮躁。世界缺少沉淀与持久,人们的审美观在多元中陷人混乱,甚至许多传统的审美思想,被迫改头换面,涂上时代的流行色彩。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因而也便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当正视,不可回避。

    编辑的审美活动,要想体现接近性,只有捕捉、紧跟时代的美学特征,积极进人有效的流通环节,才能体现自己的审美价值。

    美的形式承载着美的内容,美的内容制约着美的形式。下面我们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探讨编辑审美的时代美学特征。

    1、形式上的时代美学特征

    首先,编辑产品通过富于时代美学特征的形式吸引读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编辑产品中美的形式变化明显,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编辑产品形式上通过简单的元素组合表现单一的时代特征:颜色以黑、白、灰、红、绿为主;图像和画面严肃、平稳中显出呆板,整洁、干净中露出单调。受众极易出现审美疲劳。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形式美得到了编辑的强调,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审美特征。丰富的色彩,活泼、大胆的图像画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多层次的表现手段,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力;人性化的和谐设计,信息化的速度追求,表现出多元的时代美学特色。形式的美,成了吸引受众参与审美的亮丽风景线。

    其次,编辑产品通过富于时代美学特征的形式传达信息。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编辑产品无法从时效性上取得突破,因此只能追求内容的详尽完整,以满足受众饥渴的信息阅读心理。那时,编辑的形式不承载太多的信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世界瞬息万变,信息稍纵即逝,与信息传播有关的审美活动多在快节奏、高速度中完成。编辑的产品,必须从形式上适应这种节奏和速度,以简洁、方便为美学特征。图片提倡幅大量多,画面追求直观直播,篇幅变得短小精致,装帧适于携带阅读。如美国甘尼特报团 1982年9月15日创办的综合日报《今日美国》,便从形式上打破了传统报纸的局限,充满时代的美感。它常用引人注目的标题新闻或图片新闻;报道十分简短,颇似全国性的新闻简编;常将冗长深奥的内容化为生动形象的图表;不注重深度报道和专栏评论;字体醒目,字号较大。它能保证受众在最短时间里,充分了解国内外的重要新闻信息。

    在信息社会里,编辑的产品之间功能不再固守各自领域,形式正在实现交融互补,报纸电视化,报纸杂志化,电视报纸化。特别是网络媒体,它综合了其它媒体形式上的优势,加之本身的技术优势,一跃成为主流传媒。它能使编辑赋予产品的时代美学特征,从形式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2、内容上的时代美学特征

    编辑属于精神文化传播,是实现文化积累文化贮存和文化延续的基本机制。编辑作为文化的传承活动除了保留了传统的美学特征,还必须从内容上突出时代的美学特征,以吸引受众,达到传播的目的。我们从内容上把时代的美学特征概括为真与新、雅与俗、硬与软三对范畴。

    a.真与新

    在编辑的产品中,有注重艺术真实的文学作品,有强调生活真实的传媒作品,后者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真实是信息传播的生命。传播的真实,有别于荒诞虚拟,有别于文学合成,有别于道听途说,它必须是实在的、具体的、确凿的信息。这种真实不仅仅是现象真实、本质真实,而且还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信息包含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第二个层次是信息中对事实的概括必须真实;第三个层次是信息包含的事实和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信息社会中,传媒通过信息传播为受众构建出一个“虚拟社会”,“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差距,使受众变得困惑、迷茫。人们总是在变动中追求稳定,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虚拟中渴求真实,求真,是受众普遍具有的接受审美心态,因此,真实是信息社会的至美,编辑以真实为美,定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如果说“真”是编辑产品的生命,“新”则是编辑产品的灵魂。内容的创新及新鲜,既是编辑审美的追求,也是受众的审美期待。在“信息就是财富”的时代,人们通过对新信息的掌握、分析、利用,使之转变为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活动,带来基本的生活需求。同时,新信息也是受众审美的需要。信息时代是一个极易产生审美疲劳的时代,人们只有在新信息中才能把握时代的美学特点,充实、完善自己的审美观,使自己的生活与时代同步,成为一个融人时代的人。编辑的审美活动一定要贯穿“求新”的美学思想,特别是在编辑的内容上,要善于在信息海洋中发现独家信息,在平常信息中寻求独特角度,在同题信息中争取发布时效。就象一朵最美的花,她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同时,她还必须是在最为娇美的时刻,最快地与喜爱、期待她的人们见面。

    b.雅与俗

    “雅与俗”作为一对审美范畴,是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审美层面对文化产品的模糊区分。任何时候,它们都辩证存在着,无法明确区分。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来源于俗,俗孕育了雅。随着时空变换,雅可以成为俗,俗可以成为雅。雅得过分,也就俗了;俗得天然,也就雅了。

    古人以“阳春白雪”为雅,以“下里巴人”为俗。如果从文化层面来区分,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知识分子文化)为雅,大众文化为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