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大众文化批判;现代性危机

  论文摘要: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国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分析和批判,特别是对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以及哈贝马斯的理论探索,都包含着许多积极的成分和合理的因素,是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不可忽视的理论资源。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现代性进程已历经数百年,但时至今日,现代性却是一个远未终结的话题0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性日益成为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0世纪西方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文化批判思潮中,法兰克福学派为我们提供的思想资源特别值得重视。一方面,像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一样,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现代性问题作了独特而深刻的分析,他们所开展的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现代国家批判都是围绕着现代性问题展开的。另一方面,在基本价值取向上,与后现代主义等等思潮相比,法兰克福学派的现代性批判更具建设性。大多数后现代主义者从根基和总体上否定现代性的价值,而法兰克福学派则在现代性批判中深刻挖掘了现代性的积极的、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的潜力和内涵,并强调了现代性的合理重建对于现代社会运行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和重要意义。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现代性批判的内容很丰富,本文只对其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作批判性的考察,并简要介绍哈贝马斯对现代性危机的理论探索。

  一、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性的大众文化批判

    当代西方社会存在的物化现象,不仅同科学技术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张力失衡有关,而且同当代西方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哲学认为,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盛行,造成了启蒙精神的裂变,使当代西方人的精神信仰缺失和生命意义失落。由此,批判锋芒指向了资本主义大众文化。

    文化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和象征,真正的文化应该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但是,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商品经济的价值原则逐渐渗透到文化中,出现了当代的商品大众文化。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潮流席卷全世界,商品作为一种普照的光投射到各个角落。文化产品自然地变为一种商品出现在人们面前。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mass culture)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这种批判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避居美国,大多数成员在美国纽约居住了相当长时间。他们惊异于美国这样一个号称高度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竟有发达的操纵性的流行文化网络,于是逐渐把批判研究对象转向考察美国的大众文化,将流行文化的生产、分配、消费及大众传媒的分析纳入其文化批判理论之中。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把大众文化概括为“肯定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特征是通过为人们提供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会的内在反对性和反叛欲望,通过使人们在幻想中得到满足而美化现存文明秩序,为现存辩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又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中提出了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用于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商品化了的、非创造性的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在推销文化商品的同时操纵了大众意识。统治阶级凭借现代技术和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使之成为束缚大众意识的工具,并通过娱乐来欺骗大众,行使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西方文化价值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晚期资本主义现实进行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批判实践,体现了一种对晚期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强烈批判精神。从总体上说,他们对大众文化持否定的、消板的批判态度。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法兰克福学派将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视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总体性的一个方面或维度,断言“在垄断下的大众文化都是一致的,它们的结构都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框架结构”。“文化工业的每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法兰克福学派着重剖析了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危害。他们指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把文化变成商品,排除或否定了文化、艺术的独立自主性。由于文化变成商品,它的生产和消费服从于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则,被纳人市场交换的轨道,文化艺术便失去了它的独立自主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说:“由于出现了大量的廉价产品,再加上普遍地进行欺诈,所以艺术本身就更加具有商品的性质,艺术今天明确地承认自己完全具有商品的性质,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但是,艺术发誓否认自己的独立自主性,反以自己变为消费品而自豪,这却是令人惊奇的现象。这种情况的结果是:文化艺术的工作者主要关心的是票房价值、经济效益,而不是关注艺术完善和审美价值,文化艺术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内在价值,而是取决于它的可销售和可交换的程度,价值的实现则以投资的效果为尺度,这势必导致文化艺术的堕落或退化。

      其次,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划一性扼杀了个性和创造性。生产大众文化产品就是为了消费。为了确保获得经济效益,使文化艺术的创作服务于市场的需要,剥夺了文化艺术作品的个性,使文化艺术的创造性受到限制。其基本特征就是批量生产、重复模拟、单一性和标准化。以致“在文化工业中,这种摹仿最终成为绝对”,“达到个性化的努力最终被摹仿的努力所取代”。这种同质性的文化限制了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使人的创造能力严重受挫。所谓的标准化乃是一种影响作品的一般特征和细节的过程,文化工业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度,大规模生产各种复制品,如电影拷贝、唱片、照片、录像带等。而结构的类似性是文化工业技术的结果,通俗作品或一个成功的新作品是在大商业机构急于赚钱的命令下生产的,文化工业所崇尚的是模仿,内容的风格坡凝固化。然而,对旧风格更新的作品,或以旧风格为基础的新形式必须维持创新性和独创性的外表。因此,伪个性或伪原创性在标准化自身的基础上赋予大众文化的生产以一种自由选择或开放市场的光环,每个产品实际上与其他产品的差别却是微乎其微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根据文化工业产品对风格的否定来分析这些产品,认为它们很少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新形式,文化艺术的生产脱离现实,文化工业的风格扼杀了风格自身。它的产品并不反映实在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内容,它们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尽管在电影、无线电广播、流行音乐和杂志中有某种激情存在,但这仅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同一的激情。因此,文化工业的产品以标准化和伪个性作为特征,这种特征使它们有别于自主艺术。文化工业产品的模仿、标准化、伪个别性扼杀了艺术的生命以及艺术的创造性、独创性和个性。

    最后,法兰克福学派指出,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已经消除了文化原有的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堕落成为现实统治辩护的意识形态工具。在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看来,文化工业及其娱乐的真正意义是“为社会进行辩护”。“在文化工业中,批判与敬畏都消失了,机构的鉴定取代了批判的职能”。“现在的艺术拒绝反映下层人民的事业,反映真正的普遍性,轻视认真地反映存在的苦难和压迫。”法兰克福学派认为,作为一种为现存制度辩护的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或文化工业是通过对大众心理意识进行操纵来实现的。为了说明这种操纵性,阿多诺搬用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概念。马克思曾以拜物教来说明生产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崇拜。而阿多诺则把这一概念引人文化领域,说明交换价值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渗透进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它一方面使文化成果变成文化商品,另一方面使艺术作品的成功不是依赖于自身的艺术性,而是依赖于市场价值。在批判理论家们的眼里,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对人的心理意识的操纵具有强制性,它通过“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使所有的人从一开始,在工作、休闲时都受之影响,只要他还在呼吸,就片刻也离不开它们。文化工业所生产出的产品己经剥夺了大众对艺术的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剥夺了大众自主的、个人的感性能力和主动性,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使人只能作机械的反应。大众意识由于受到这种丧失了否定性、超越性文化商品的催眠和灌输,也就逐渐习惯于对现实采取顺从和非批判的态度。由于为了维护特定统治集团的利益,大众文化宣传某些“虚假的需要”,使大众在无穷无尽的符号、影视图像世界中追求感官的享乐和满足,放弃了理性的思考,把“虚假的需要”当作真正的需要。人的工作和休息,都受到大众媒体的控制和左右,在娱乐中人的思想和心灵被俘获了。个体在自我满足与舒适安乐的假象中销蚀了生命意志,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信徒,沦为文化工业的牺牲品。文化工业或大众文化正是这样履行意识形态的控制职能: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们以精神享受的作用,变成外部世界的扩展,劳作的延伸,旨在恢复精力以应付下一次的工作。阿多诺在《论流行音乐》中对流行音乐的这种作用作了这样的说明:“音乐节目的消费者自身就是决定了流行音乐生产的同一机构的产品,他们的闲暇时间只是用来再生产他们的工作能力。欣赏音乐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工业决定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一种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从而成为极权主义及法西斯主义控制大众舆论、操纵人们的心理意识的强有力的手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