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众文化批判视野中的人格构建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批判;人格建构

  论文摘要:大众文化是一种工业社会时代产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具有商品化、娱乐化、时尚化和世俗化等特征,对人格建构带来的消极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在对大众文化客观公允的批判视野中,着力凸显人格构建的道德精神和价值主体性,适度体验感性生命,保持身心的平衡,培养人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和关怀意识,促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时还要重视社会实践途径对人格的养成作用。

     

    “大众文化产生于现代文化期,它是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大众群体的文化伴生物”。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在塑造人格的独立性、丰富精神生活、拓宽知识面、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在人格的道德追求、价值主体性、身心的和谐统一、行为思维的异化等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当人格建构遭遇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时,我们应该认清大众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扬善避恶,着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格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凸显道德精神和人格的价值主体性

      大众文化是一种在市场运作的机制下产生的消费娱乐文化,其目的是为文化生产者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因此,其文化品位尽量地满足大众的胃口。文化的多样性也是空前的,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流行舞蹈、消闲报刊、时装、广告、青春偶像、网络文学等形式猎取了人们的消费心理,淹没了人们的感性世界,呈现出的是一种五彩缤纷的文化繁荣景象。有社会良知的人士一旦撬开这一层外壳,会发现在这层美丽的外壳下面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这一黑洞正是大众文化的一种意义缺失。“大众文化的一切弊端,其根本点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特别是人文精神中的道德层面、价值层面、终极关怀层面的缺失”。大众文化的存在理由就是十分关心人们的感觉生活,渐渐的,“跟着感觉走”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因此,大众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的精神层面处于一种疏远的关系。从人的生命过程来看,人的精神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没有精神的存在,人生便失去活着的意义。

    道德是精神领域中最核心的内容。道德是衡量一个人很重要的指标。在浸泡于大众文化之后,人们总是又感觉到一种失落,这种失落正是没有人的内在精神的支撑和涵养。“大众文化瓦解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整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将价值取向建立在消费基础上,以消费来定义人生的内容,以金钱来衡量生活的意义”。然而,金钱是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必需物,但并不能取代人的精神内容.因为拥有金钱和拥有精神是两回事。金钱和消费用马斯洛的话说就是人的低级需要,而人的高皱需要就是对真善美的拥有。高级需要是对低级需要的超越和提升,而低级需要只是基础。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是人的高级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这都是人的永恒的精神主题。这也是人们永远难以忘记的,因为在人们精神的上空会永远地存在着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包括人的道德。

    在对大众文化的消费过程中,人们也很少对人的道德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说,大众文化在满足人们的感觉渴望的同时,既销毁了人们的道德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无什么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可言),又在无形中使人的价值主体性迷失了。大众文化在满足了大众种种的精神欲望后,导致了大众媒介化,使大众放弃了作为主体的思维、语言乃至主体的思想。大众文化被夺了作为主体的这些主体能动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感性化同质化和简易化倾向。“作为一种私人生活空间的轻松随意的文化,大众文化不仅不是使个人转化为社会主体,而且是使个人向没有任何主体性的随波逐流的大众转化”。因此,人的价值主体在强大的旋涡面前就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大众文化培育出的是一种异化的人格。整个人都是欲望的行走。人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境界不断地受到大众文化的蚕食或排挤。如果“缺德”成为一种习惯,那将是人类彻底的自我毁灭。因此,对人格的道德要进行拯救,首先要对人生活的这一个大的文化环境进行治理,让人的精神意义复归。在经过这样治理的文化环境下,人格建构就充满了希望。

    二、适度体验感性生命,保持身心的平衡

    人在追求理想和境界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首先是一个社会感性存在物。对人的感性生命的重视是对人自身的尊重,人也需要自己的感性生命得到展现。大众文化就根植于这深厚的土壤之中并获得很强劲的生命力,没有经过进行彩排就直接形成了“众神狂欢”的热闹场面。大众文化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旗帜就是一切为了人们的欲望,为了一切人们的欲望,为了人们的一切欲望。大众文化“剥去艺术象征符号的文化作品,所剩下的就只有代表欲望的象征符号,那些代表情欲、物欲的象征意象,激发的只能是更加自我中心、唯利是图的非崇高的人格”。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感性化、平面化、媚俗化和游戏化。川因此,人的感性生命也随之“四化”了。不过,这种感性化是没有深度的感性化。人们追求的是消费、享乐与认同、仿效。因此,这样的感性生命就不会焕发出昂然的生机。这时,人会因释放利比多能量而失去内在的生命之光。这样的人会茫然不知所措地被排进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的行列中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