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众文化批判视野中的人格构建(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人在大众文化中渐渐地变得简化和感性,只是遵循着“快乐原则”来对待自己的生存方式。在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最多的是感官,而不是思维,变得似乎是一个满载大众灵魂的帆船在大海上随风飘荡,驶过的海面不会留下痕迹。“有线电视目前已有十几套节目,众多的人首先找生活娱乐或有感官刺激的(属大众文化的)节目,这种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磨损消费者的心智,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理性的丧失。这种重商品性而轻理性的现象有可能培育出一代‘空心人’,而使文化消费从感性与理性协调同活动的深度模式走向感性化的平面模式,其结果可能使人的理解力、判断力、概括力迟钝、萎缩和退化,而这些理性因素恰恰是标志着人性深度的一根标尺”。面对大众文化,除了娱乐和刺激,人们别无选择地无痛并快乐着。于是,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淡出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也就谈不上什么关怀了,因为有时关怀的前提是批判和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活跃。人们往往关心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不问明日去何方”。

    在大众文化下,人是充满着梦幻的。然而,梦幻却是易破裂的肥皂泡。这时,人们才发现自己原来要追逐的却是梦想。梦想表明了要实现自己理想的迫切心情,而梦幻却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是生命中的一种不可承受之“轻”。“这种梦幻的享受,助长了人们逆来顺受、听天由命的意识。于是大众越来越习惯于将自己封闭在这个安全的梦境之中,逃避对于现实的介入,逃避对于必然性的束缚的实践的改造。大众文化有效地取消了人们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现实处境的实际感受,同时也使人们将对于改造世界的实践热情遗弃在那些灾变的影像奇观和天道有常的幻想之中。文本中那些欢声雷动的场面是公众廉价的避难所,它是一种逃避,而且不只是逃避现实行动,也是逃避对于现实的思想。……所以,大众文化提供的虽然是一种欢乐,但那是一种逃避的欢乐,是一种‘商女犹唱后庭花’的对于历史使命的弃权。而这种弃权的代价也许是文本的欢乐所无法弥补的”。w7也许是由于理想的迷人光芒,人们才去批判自己的现实,创新自己的生活,关怀社会与人生,从而达到个人生命与社会生命的相契。社会的希望也存在于人们的这种批判、创新和关怀之中。但是,人生毕竟短暂,社会的发展也应以人的发展程度为参照,尽量地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体现社会发展的人性化。

      四、重视社会实践对人格的养成作用

    “行行色色的流行文化活动可以给人以感觉的刺激,给人以种种梦想,给人以交流的机会,给人以逃遁之处,但很少能给人以真正的人本价值—使人的智慧、理性与人格获得提升”。可见,大众文化给当代人格建构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是不缺乏所需要的感性素材,挑战是如何才能提升人的精神意义,包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观念,心态品质,才智观以及内在的精神境界。当代人格建构首先仍然要确立人格理想、人格境界。这是立志问题,也是建设人格的蓝图。人格境界是达到一种“天地境界”(冯友兰语)。大众文化下的人格缺乏的就是这些精神意义,因而,是“一种异化的人格”。让人的精神意义复归是人格建构中最重要的内容。

    “由于传统力量的根深蒂固,由于面对新的文化背景,自我的主体化进程也出现了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如欲望的宣泄、感性的沉沦、物欲的膨胀、趣味的低下而世俗,甚至发展成一种‘畸趣’,它使人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丧失了自我,人除了在其中找到一些矫饰的形式、浮夸的感情外,找不出什么是属于自已的,人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被整合在今天的消费文化之中,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畸形人格和病态人格的再度流行。人们变得精神空虚,逃避理想,日常生活又为人的本能欲望所左右,自我又四处漂泊、到处流浪,精神上无家可归,为人的现代化和主体启蒙又带来新的矛盾和难题”。

    这一段话说得很好。它不仅指出了大众文化一种精神意义的缺失,而且指出了人的主体性问题,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的一种忧思。这的确是我们在大众文化下进行人格建构鱼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对大众文化要重新建构,为人格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有人指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有两个功能: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两种属性: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从发展现状来看,大众文化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娱乐性和商业性。其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精神性的缺陷和人文性的缺失。这些就是我们必须加以改造和重建的部分。“对大众文化进行精神性的充电已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要求,成为大众的呼唤”。“以人文精神为大众文化批评的基本内核,同时意味着不屈从于快乐原则,而要从审美角度关注大众文化产品,要求它突破单一的模式化、表面化、感官化,在形式的新颖性、效果的愉快性和精神的高尚性、内涵的丰富性之见寻找最佳契合点,寻找最佳张力,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当下与未来的统一、现世与永恒的统一上做文章。使人文主义理想贯注于生动、感性的声画元素中,使大众文化的逻辑得到美学理想的引导,从而产生一种与商业本质的‘间离性’,以这种‘间离’来提升接受者的文明水准和审美能力”。总之,要建立有利于当代人格建构的大众文化。

    人格建构离不开社会实践的途径。人格的形成不是梦想成真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人格理想和人格境界的达成还是人格主体性的确立都应该遵从这一规律。在大众文化下,人格建构必须紧紧地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大众日常生活层面是人的最直接、最普遍的存在方式。要敢于面对大众文化的精神缺陷和人文缺失,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健康合理的文化消费,是娱乐享受与精神提升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审美的感性和趣味满足,而且有人的生存理想的实现”。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人格就慢慢地孕育而成。“铸就健康积极的心态,建构出良好的心理结构,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得到高级的生存智慧和科学智慧,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圣人,就是完美的人’。“就是人性中潜在的美好德性如仁、义、礼、智、信、常、乐、我、净等的现实化”。在大众文化下,通过社会实践途径进行当代人格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