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思维方式 整体性 中国文化

  论文摘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点,探讨“天人合一”、“人文和合”为主体的整体思维方式渗透并影响哲学、管理、自然科学等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对整体思维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辩证分析。

  整体思维(或称系统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它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和“人文和合”的社会观。作为思维方式,它具有渗透性、继承性、稳定性等特征。中华民族习惯于把人类和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注重整体思维,讲究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渗透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贯穿于政治、经济、外交、生产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一代一代地被人们继承下来并使用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整体思维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整体思维在中国发源很早,到《易经》成书时,已经有完整的阐述。《易经》通过卦画、卦的排列和卦爻辞所表现的整体思维到《吕氏春秋》一书里更加具体化。《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了综合构建了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完备的整体思维系统。

  1.1整体思维方式影响并贯穿于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思维方式与哲学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哲学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思维方式包含面更广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说哲学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那么思维方式则有指导事物运动引导其变化的功能,具有动态性。概括地说,中国古代哲学是经历“道”一“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整体思维理论影响下完成的。老子辩证法关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互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等理论,都是在“道”的大系统下操作的。庄子的“齐万物”、“吾忘我”的理论也是在“道”的大系统下运作的。宋代周敦颐从《易经》的理论框架出发,把宇宙的发生发展具体展开为由无极一太极一阴阳两仪一五行四时一无穷万物的系统,把宇宙的发生演化和结构结合起来,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奠定了本体论基础。张载进一步发展了庄子的形气转化学说,建立了“太虚即气”的自然观,并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对立统一作为社会伦理规范的依据,以保持社会系统与天地系统的统一。朱熹综合前人的理论,用“理”字来概括它,他的“理”,不仅包含前人所论的“道”的内容,也包含具体人事的道理、规律等内容,这与《易传》中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较大的不同,可以说是“道”、“器”皆有“理”在其中。从整体思维的角度考察,宋代哲学发展到一个高峰。整体思维方式影响并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整体思维方式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哲学观点上,同时它也体现在中国人思考和认识问题的各个方面。

  1.2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方面的影响

  整体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方面发生的影响和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淘汰了“诸子百家”中其他各家的学说,而以道家学说作为辅助。

  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产生了诸子百家,儒、道只是其中两家,而当时墨家、法家曾显赫一时。为什么发展到后来只有儒、道两家为中华民族所认同,而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愈尊愈显,享以“至圣先师”之美誉而迄今不衰?这是因为儒、道两家学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符合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儒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社会管理模式,使社会和谐地运转。儒家重人,道家重天,儒道对称互补成为个人修身和国家治理的杠杆。在当时,一个人如果投身现实则无法超越儒家的理论范围,如果脱身现实则突不破道家的思想领域。

  墨家、法家的失败,在于它们的理论与传统的整体思维不相适应。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等观点,建立在直接的物质功利的基础上,偏重于人类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而不符合“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精神。法家主张以暴力治国,更重物质利益,强调争斗,在重“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儒、道两家都认识到重器的弊端,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使社会混乱,破坏社会平衡统一,所以都把天与人的和谐放在首位,重精神,轻形物,以维护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和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从社会整体的管理出发,重视构成群体的个体的人。把社会的结构按等级组合,即天下、国、家、人,通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大关系使四大等级形成同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家、国、天下四者互为制约,互为因果。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