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是在人之内,因而有“天道远,人道近”的说法,通过人道的探求从而认识天道,重视自我修养,即可完成平天下的大业:与西方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冲突,追求个性独立、自由和解放有很大不同。
儒家在按照等级同构的运作过程中,强调严格区分等级和关系的界限,使之在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规范下和合起来。“和”是使社会人际关系在差别状态下互相制约,互相调节,达到整体上协调统一的理想状态。孟子提倡实行王道,推行仁政,就是为了追求社会管理的这种理想状态。儒家的社会管理模式,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一直被封建统治者所采用,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
1.3整体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整体思维方式渗透到自然科学中,以中医学和农学最为普遍。
中医学以完整而独特的理论体系立于世界科学之列,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维特色。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把人体分成与阴阳对应的“象”,通过“象”的调治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而人体的阴阳与宇宙间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物体都有着普遍的联系,阴阳互相依存、制约、转化,从而通过阴阳的调节改善整个生命机体的功能以恢复健康状态。中医学运用五行观念把作为整体的个人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从时间和空间的多维结构中把握人体的变化,构成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形成“辩正施治”的主要特色,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的农学,以朴素直观的方式考察农作物与生活环境、农作物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特点无疑是受整体思维方式影响的。古代中国人首先认识到天时对农作物发育有决定性的影响,农作物的发芽、开花、结果、成熟的每一阶段,都与一定的季节有特殊的对应关系。要保证农业丰收,时序记录准确至关重要,这就导致了中国古代历法起源早,发展快,水平高。古人也很重视对地的考察。《尚书·禹贡》按土质肥瘠和地势高下分中国为九州,就是这种考察的结晶。中国古代农学把人的农事活动与天时、地宜密切结合起来,所谓“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充分发挥人的智慧,寻找和创造农作物与天时地宜的最佳生态关系,这充分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2理性地看待整体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文化在人们思维深处的积淀,足民族文化的基因。作为我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思维方式,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侵染和沉积,经融解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转化成了一种牢固的民族心理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我们的先运用整体思维方式,在华文化诸领域都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科技在18世纪以前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优秀的成分是分不开的。
任何事物都有优长与不足两个方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有风貌,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步入近代,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日渐显露。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过光彩夺目的一页,也给人们带来过无限的自豪,但在西方近代文化的挑战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应却显得无力。蕴涵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整体思维方式虽然包含一些积极而有价值的成分,但的确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育化而成,其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中国古代哲学和超常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注重整体直观、崇尚天人和谐、注重想象顿悟、墨守中庸之道等思维定势。
整体思维方式强调观念的整体统一性,偏重于在宏观上把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和先进性。古代科学家对周期性的自然现象进行细密的观察和探索,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丰富的历法,发达的农业理论,著名的中医理论和实践,周密的社会管理系统,都是与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分不开的。在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各门学科创立的理论和方法,都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形成了中华民族的自足独立的精神,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稳定而独立发展,同时也带有难以接受其他不同类型文化的弱点。整体思维方式在注重对事物进行概括综合的同时,忽视对客观对象做具体深入分析,忽略个体的丰富性与多元性,以至于得出的结论往往含糊笼统、大而空泛。